從一個小故事談起:
一個美國大學教授夫妻年收入25萬美元,但卻堅決否認自己是富裕階層。他在博客里解釋說,25萬美元付完稅后,剛夠一家生活支出:“我們買了房子,除了還在分期支付的買房款外,還要支付15000美元的土地稅。為了三個孩子的未來前途,當然有必要送到私立學校上學,學費不菲。妻子已任腫瘤醫(yī)生,但卻還在繼續(xù)償還25萬美元的大學借貸學費。我們還要為退休后的生活存點錢,還要買保險、要支付醫(yī)療費;要支付兩輛汽車的開支,要付看門人費,要買食品、汽油,要付手機和電視收視費。我們還要雇人修理草坪、打掃房間和看孩子……事實上支付完所有日常開支,我們每個月只剩下幾百美元可供我們‘揮霍’。僅此而已?!彼裕@位美國教授感到自己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教授的博客引來大量“窮人”的“攻擊”。一位年收入僅3萬歐元的“法國窮人”在他的跟帖里寫道:我沒有住富人區(qū),從不光顧奢華餐館,從不穿名牌,從不去私人別墅度假,而且從不認為‘有必要’將孩子送進私人學校……盡管這樣,我還是每月底就捉襟見肘。我才是“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窮人!
事實上,民意調(diào)查證明,歐美超過半數(shù)的人都覺得自己過得“并不富裕”。那些收入達上百萬甚至更多的人,也覺得自己不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這就牽扯到本文題目的那個法語詞:train de vie。
這個詞沒有相應的中文。詞典里翻譯成“生活排場”或“生活方式”。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準確。事實上,用這個詞來描述上面美國人的情況甚為適當。其意即一個人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他的生活也相應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而這個“相應提高”當然就會使支出也提高。于是,收入盡管越來越高,但隨著train de vie的變化,支出也越來越高,于是,高收入并沒有帶來“揮霍的自由感”,于是便會產(chǎn)生各種富裕程度的人都“不覺得富”的現(xiàn)象。
更令人喘不過氣來的,是在法國和歐美,train de vie是不能錯位的。你有什么樣的收入,你就必然甚至必須有什么樣的“train de vie”。一個收入能夠使之開寶馬X5汽車的人,就必然要到店里去修指甲、必然要到南部圣托貝(價格當然昂貴得多)去度假、就必然住單幢小樓房、就必然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洗、就必然喝白蘭地、抽雪茄、一天換一只名表戴、穿定制的西服和皮鞋……這種“生活方式”具有某種“強迫性”。當你進入某一階層后,你就只能做某些事,而不能降低身份去做另外某些事。比如拿著愛瑪仕包去坐地鐵是不可能的,盡管地鐵在巴黎市內(nèi)很多情況下更方便。我有一位法國名記朋友,過去總是到某家襯衫店定制,從來不買成衣。他一生只用領結(《巴黎競賽畫報》還專門報道過他的領結情結)。他承認,這樣的“生活排場”,實際上掙多少都是不夠的。后來一次采訪失誤,問了一個不該問的問題,他被從法國電視一臺排擠出來,收入下降,過去的“排場”很快就維持不下去了,他不再定制襯衫、從小樓房搬進公寓……所以,在法國,一個人能否維持其train de vie,是判定其生活水平是在上升還是下降的標志。
在法國,女士的身份是靠首飾來傳遞信息,而紳士則是手表和皮鞋。你有何等樣的train de vie,法國豪華飯店的門房一眼就能看出來。事實上,法國幾個世紀以來,各個社會階層基本上是在自己的層次里傳宗接代。因此法國始終存在著一個富裕的上流社會。所以才能維持這種等級分明的“train de vie”。
不過,一切西方的習俗,一到中國就被徹底傾覆。因為中國人總是在train de vie上任意“錯位”:拿著LV包擠公共汽車的女士大有人在;而從一輛奔馳上走下一位不刮胡須的漢子也是常見的場景。這證明中國從本質(zhì)上是一個平民的社會。所以在中國,各個階層都有出手極為大方的人。難怪與法國人打過交道的國人往往都會得出“法國人吝嗇”的印象。而法國人則覺得中國人“錢太多”。train de vie實際上是一種“緊箍咒”,使法國人收入越高生活質(zhì)量也就越高,結果就是“花閑錢”的自由度大大受限。人總是缺什么追求什么。難怪法國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