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您覺得人大新生入學后會有哪些主要心理問題?
A:第一大問題就是不適應。開學的第二個月,心理咨詢中心基本上被大一同學占據(jù)了,他們來咨詢的問題主要有兩類。
一是對環(huán)境不滿意。有的新生認為中國人民大學太小,不像大學;有的認為宿舍環(huán)境不如高中。我開始以為就是人大同學有這樣的問題,后來在一次高校心理中心主任的會議上,我把這個情況一說,北大、清華的老師就樂了。原來,他們做過統(tǒng)計,新生也普遍對校園環(huán)境不滿意。后來我們總結(jié),這些問題歸根結(jié)底是對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不管學校是大還是小,有湖還是有荷塘,這些都不重要,主要是校園環(huán)境和新生的期待之間有落差。所以,新生入學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理想落差。
二是人際關系。學生們高中一般是走讀,即使住校,同宿舍的人生活習慣都差不多,而且目標特別一致:考大學。到了大學,宿舍同學來自五湖四海,生活背景、飲食習慣不一樣,文化差異就凸顯出來了。這些文化差異是他們之前沒有想象過的,也沒有人教過他們?nèi)绾螒獙吞幚?,很容易在宿舍人際關系上產(chǎn)生沖突和摩擦。曾經(jīng)有女生用了宿舍同學的晾衣架就產(chǎn)生矛盾的,女生宿舍也會有打架事件。
我總結(jié)一個很有意思的矛盾點:現(xiàn)在的大學新生,人際溝通能力比較強,但是,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又相對弱些。從我的教學實踐來看,90后大學生跟陌生人打交道是沒有問題的,你讓他們?nèi)ジ吧藛柭?、聊天,都不在話下。但是,他們的自我意識很強,處理熟人之間人際關系過程中矛盾和沖突會多一點。比如,初來乍到,兩個同學打招呼、寒暄沒問題。但是,在一個宿舍里時間長了,就會因為一些事情產(chǎn)生矛盾。他們在宿舍人際關系上,過分強調(diào)自己的權(quán)益,忽略對方的感受。換位思考是90后大學生比較缺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點同學們能夠從字面上理解,但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做到。一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小細節(jié),比如晚上在不在宿舍看電影,別人入睡后打不打游戲,這些為他人著想的意識相對來說比較薄弱。
其實,這些問題最重要的起因是過去的理想落在現(xiàn)實里,他們難以接受。新生們進大學之前的教育是理想教育,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大家的目標單一,那就是考上一個更好的學校。到了大學,然后呢?讀研究生吧,好像找工作也行;找工作吧,出國也不錯。中學時,同學們面前只有一條道,踏踏實實走上去就行了。一到大學,眼前突然出現(xiàn)了好幾條道路。這時候,很多理想化的東西就要被現(xiàn)實化,這個時候是最痛苦的。
Q:新生心理問題會在什么時候突出表現(xiàn)?
A:新生入校前兩周,很興奮。大概從第三周開始,失落感就來了。新生報到后是入學教育,然后軍訓,接著該“十一”長假了。這一個月里,新生摸不清大學的門道,也沒怎么學習。新生對大學校園的課堂期待已久,在理想化的高中教育里,大學的課堂被描繪得跟天堂一樣——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底下講,恨不得跟古希臘城邦辯論一樣。結(jié)果,大學課堂貌似和高中沒什么兩樣——還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荚囘€是跟高中一樣,還是得背書。這個時候,新生就會覺得很郁悶。
入學兩三個月后,新生再來心理咨詢中心,問題會有所變化,更集中于學業(yè),尤其是第一個學期考試結(jié)束,肯定會有人數(shù)學不及格。
Q:新生該如何處理這些不適應?
A:為了幫助新生更好地完成轉(zhuǎn)型,中國人民大學從2008年開始實施心理通識教育計劃,將心理健康課納入教學方案,成為一門1學分的必修課。這門課的考試題中有兩道必考題: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位置和預約電話。這樣,能保證所有的新生知道遇到問題可以到哪里求助。有一天,一位女生來到咨詢中心,從下午一直哭到晚上9點15分,我們換了三批人陪她。原來,她男朋友去世15天了,所有的人都瞞著她,她無意中知道后,崩潰了。她的第一反應是跑到心理咨詢中心來哭,她沒說姓名,所在的院系。這就是這門課最大的效果——懂得求助、知道求助。
Q:什么情況下,學生需要找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
A:入學后,新生會接受心理測評。另外,我們會告訴學生,遇到心情不爽,并感覺這種不爽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而自己還不了解如何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時候,可以到心理咨詢中心來。我們強調(diào),來心理咨詢中心咨詢是一個健康的行為。其實,所有的困惑都可以通過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式來解決,比如朋友、家人。為什么要找心理咨詢師?是因為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或者曾經(jīng)嘗試過相關的方法,但是沒有效果。這個時候得到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就會找到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