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白茶重要主產區(qū),政和縣白茶淵源極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為重要的北苑貢茶主產區(qū),生產的銀針茶備受推崇,被文人譽為“北苑靈芽天下精”。明朝,政和白茶產量已具相當規(guī)模,到了清朝時期,進入鼎盛。
政和白茶以中國國家級優(yōu)良茶樹品種茶政和大白茶品種為原料,經政和縣茶農特有的制茶技藝加工生產,具有特定品種特征和鮮純、毫香、涼爽的品質特征。
獨特的工藝使得政和白茶品質與眾不同,不僅具有解暑、退熱、降火、生津止渴的功效,還具有降血壓、解毒、止泄、殺菌、抗氧化、抗輻射、抗腫瘤等功效。所以近年來,政和白茶在國際上一直享有很高的聲譽,每年大量出口。
政和白茶史話
政和白茶原以菜茶品種的小芽為原料,清朝初年,政和鐵山發(fā)現(xiàn)大白茶和政和白茶銀針樹種,后來遂廣為栽培,并以此為原料制出白牡丹、白毫銀針、壽眉、白毛猴、蓮心等多個優(yōu)質白茶品種。
作為中國白茶重要主產區(qū),政和縣白茶淵源極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為重要的北苑貢茶主產區(qū),生產的銀針茶備受推崇,被文人譽為“北苑靈芽天下精”。明朝,政和白茶產量已具相當規(guī)模,到了清朝時期,進入鼎盛。清初政和縣產茶的盛況,連著名的北苑產區(qū)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一到,茶工就雇傭一空。當時,政和縣山區(qū)無茶行、茶莊的設置,所以一筐筐的茶葉被茶販運到武夷山市出售。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政邑知縣蔣周南有《詠茶》詩一首,述事甚詳:“叢叢佳茗被巖阿,細雨抽芽簇實柯;誰信芳根枯北苑?別饒靈草產東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賣,楚材晉用悵如何?!保ㄗⅲ赫蛣e號東和。)
至清咸豐年間,政和始有茶葉加工場所?!恫枞~通史》載:“咸豐年間,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廠,雇傭工人多至千計;同治年間,有數(shù)十家私營制茶廠,出茶多至萬余箱。”特別是1879年(光緒五年),鐵山村發(fā)現(xiàn)政和大白茶(一說在咸豐年間發(fā)現(xiàn))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廣,勤勞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繼問世,品質大幅度提高。
陳櫞先生的專著《福建政和之茶葉》(1943年)述:“政和茶葉種類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與銀針,前者遠銷俄美,后者遠銷德國;次為白毛猴及蓮心專銷安南(即越南)及汕頭一帶;再次為銷售香港、廣州之白牡丹,美國之小種,每年總值以百萬元計,實為政和經濟之命脈。”民間流傳“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詢茶葉與銀針”之說。
政和白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007年,根據(j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對政和白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準自2007年3月20日起對政和白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07年第55號)。
(一)地理條件:
海拔高度200m至800m;土壤為紅壤和黃壤;土壤有機質≥2.5%;土壤pH值4.5~6.5。
(二)鮮葉采摘:
每年春、夏、秋各季采摘。春茶在春分至谷雨前后采摘,夏茶在小滿至夏至采摘,秋茶在小暑至秋分采摘。白毫銀針鮮葉采摘標準為單芽,白牡丹鮮葉采摘標準為一芽一、二葉。按“九不采”原則進行采摘,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細瘦芽頭不采、紫色芽頭不采、空心芽不采、損傷芽頭不采、病蟲傷芽頭不采、開裂芽頭不采、病蟲害引起芽葉彎曲等畸形芽不采。
(三)加工工藝:
政和白茶的工藝流程為:鮮葉→萎凋→烘焙→毛茶。要在晴好天氣條件下進行加工,掌握“兩個時機”和“四個動作”。
“兩個時機”即:
(1)萎凋時機,溫度在20℃~25℃,相對濕度在70%~75%,歷時48~60小時,萎凋葉含水率最終控制在8%~9%;
(2)并篩時機,當萎凋葉含水率達30%至50%時進行并篩,以利于形成政和白茶特有的葉態(tài)。
“四個動作”即:
(1)攤涼厚度均勻適中,互不重疊,不影響水分蒸發(fā);
(2)攤涼動作要輕,避免損傷鮮葉,造成紅變;
(3)據(jù)天氣、溫度、濕度和風力情況,通過車間百葉窗,調節(jié)風力、溫度和濕度;
(4)天氣轉為悶熱時,為防止萎凋葉紅變,應及時轉入烘焙工序。
(四)質量特色:
(1)白毫銀針:
外形:單芽肥壯,滿披茸毛,色澤銀白或灰白。
內質:香氣清純,毫香明顯;滋味清甜鮮爽,毫味足;湯色淡黃,明亮。葉底:勻整,明亮。
(2)白牡丹:
外形:葉抱芽,芽葉連枝,葉緣垂卷,毫心肥壯銀白,毫多而顯,葉色灰綠或翠綠,葉背有茸毛。
內質:香氣清鮮濃郁,毫香明顯;滋味清甜純爽,毫味顯;湯色杏黃,明亮。葉底:毫心多,葉張嫩,芽葉連枝,色澤嫩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