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教育家高震東先生曾經(jīng)說過:“沒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幫兇;沒有德育,體育就是暴力的前衛(wèi);沒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劑;沒有德育,勞育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語言文字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文章則是作者思想的載體。新課程改革實施后,編入教材的課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質(zhì)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語文教師理應根據(jù)學科特點,憑借語文課堂教學陣地,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使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學生。
一、透過文章的字里行間,探究文章內(nèi)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文章不是無情物”。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蘊涵著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情感因素進行語文教學,能夠使課堂 “情緒激昂”、“寂靜無聲”、“興高采烈”、“悲涼凄苦”,以此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刺激中產(chǎn)生自己的主觀體驗,進而陶冶學生的良好品質(zhì)和高尚情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傳達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約束人們崇尚教化,立德從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強調(diào)了德的重要,告訴人們?nèi)魏螘r候都要萬事德為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出了母親河的蔚然壯觀,啟發(fā)人們民族精華要薪火相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描繪了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恢弘氣概,昭示人們奔騰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無處不在,語文教師應根據(jù)他們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點,把思想教育滲透其中,使他們得到無聲無息的感化,這樣就會激發(fā)他們積極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許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朱自清的敘事散文《背影》,從課文的寫作背景及對“父親”的幾次背影描寫中不難營造一種“凄楚感傷”的氣氛,并使這種氣氛彌漫到整個課堂之中,深入到心靈之中,讓教師與學生、作者與“父親”的情感“熔”于一體,心靈受到震動,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詩中作者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感情層層深入,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大陸的思念之情及期盼祖國早日統(tǒng)一。楊朔的《荔枝蜜》,按“事-景-人-情”逐層剖析,使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主題:熱情歌頌了“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的奉獻精神,學生自始至終沉浸崇高的情感之中。
三、營造美的氛圍,用美來熏陶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運用一切教學手段,營造美的氛圍,展示美的境界,用美來熏陶學生,激發(fā)他們感情上的共鳴,使德育融化于他們的心靈。《黃河大合唱》能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北國之春》會讓學生蕩漾起想念家鄉(xiāng)眷戀親人的情思;貝多芬的交響曲可讓學生領悟到百折不撓的生命強音。播放這些配樂曲,創(chuàng)設感人的情境,讓學生誦讀文章,會喚起他們對美的感悟。學生對美有了深刻的體驗,才會產(chǎn)生對美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創(chuàng)造。
總之,讓語文教師感到自豪的是:語文因其表達的藝術性豐滿了德育,增強了文章內(nèi)容的“含金量”;也因為表達的藝術性,語文堅持了自身的品格,在語文教學中真正體現(xiàn)了既教書,又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