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講成績理直氣壯,擺問題直指要害,更加凸顯中國自信。報告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看到了指導中國未來發(fā)展的偉大的、光輝的藍圖,也看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一些專家對報告作了詳盡解讀,在此,本刊綜合部分專家解讀,以饗讀者。
“十八大報告是指引我們未來改革發(fā)展的綱領”
李忠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黨的十八大是一次繼往開來的歷史大會,胡錦濤總書記所做的報告也是一次繼往開來的歷史文獻,是指引我們未來建設改革、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十八大再次強調了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更凸顯了它的意義。
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到底走一條什么樣的路,是以城市為中心的路,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結果是不一樣的。我們經過千難萬險終于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才取得了成功。然后進入新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也不容易。過去的成就是相當大的,特別是“一五”時期,但是如何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呢?我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曾經也走過彎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后,走什么樣的路,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就成為一個現實的重大課題擺在我們的面前。小平同志說,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下子豁然開朗,把路指明了。
三十多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就都和這條路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家開著小汽車在馬路上開得很歡,住著很大的房子,當然也覺得堵車很厲害。三十年前,有誰想到,中國人有那么多人自己能開自己的車子???所以,實行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我們帶來了歷史性的變化。當然現在就有一個問題,是繼續(xù)走這條路呢,還是搖來擺去想別的路?這就是一個嚴肅的課題了。大家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成就很大,但面臨的課題、問題也不少。大家都在想: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有的人說,過去那套非常好,用過去的方法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赡軉??不可能。我們不排除老辦法也有好東西,要繼續(xù)用。但如果光是用過去的一套老辦法,特別是想走過去封閉僵化的老路,是走不通的。照搬國外的、照搬西方的,也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美國人、歐洲人自己還在那兒傷腦筋呢,還不知道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呢,我們還照搬當然不合適。該學習的要學習,但歸根到底,立足中國自己的實際,走自己的道路。
“十八大報告有四個鮮明特點”
許耀桐: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教授
十八大繼往開來,任重道遠,為萬眾所期盼,為世界所矚目。總書記所作的報告提振人心、激揚斗志,突出地感受到有四個鮮明特點。
涵量厚實,大氣磅礴
十八大報告在總體結構上分成12個部分,論述12個重大問題,其中既有對最近五年的工作和過去十年歷程做的基本總結,更有對未來發(fā)展的部署和展望;既從宏觀上、大趨勢上分析了我們所處的時代面臨的環(huán)境,以及要采取的戰(zhàn)略,又聯系世情、國情、黨情,從中、微觀層面上提出實際的工作要求;既談到我們取得了重大成效,也沒有回避存在的不足和困難。這個報告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看到了指導中國未來發(fā)展的偉大的、光輝的藍圖,也看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方向明確,信心堅定
這個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報告中有一句話,就是我們中國“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要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走老路、不走邪路,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那么,它就是一條新路,同時也是一條正路。在以往黨代會報告的基礎上,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了非常明確的理論闡述,指出它就是“一條道路、一個理論、一個制度”。
布局清晰、任務明確
十八大報告有一個大亮點,就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一個非常好的謀篇布局,提出“五位一體”,就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拔逦灰惑w”是從“三位一體”、“四位一體”發(fā)展來的?,F在是“五位一體”就講全了。為什么要加上生態(tài)文明建設?因為生態(tài)文明既是生活的又是生產的基本方式。在布局上還要看到,五大建設必須加上黨的建設,實際上是六大建設。當然,五大建設是社會經濟發(fā)展方面、國家建設方面,黨的建設是執(zhí)政黨方面,兩者不是屬于同一個領域。但是,五大建設都離不開黨的建設,黨的建設應該是龍頭、是核心。如果沒有黨的建設,黨的建設搞不好,五大建設根本發(fā)展不好。我們現在要看到,“五位一體”加上黨的建設,這就是我們的總格局。
為什么說任務明確?報告中講的非常清楚。報告共有12個部分,講六大建設的6個部分和其他6個部分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qū)別,其他部分沒有像五大建設加黨建這六大建設是以任務和要求的形式闡述出來。加起來共有32項任務和要求。六大建設的任務之所以說得這么具體明確,就是要求必須認真貫徹落實。
開拓進取、新意迭出
我們黨的每次黨代會報告,都有新的提法、新的概念、新的觀點、新的思想、新的思路,但是這次感覺這一點更突出,開拓進取精神更加強烈,新的提法更多一些。比如提到我們的工作需要創(chuàng)新的地方就特別多,如,三個無止境,“時代發(fā)展無止境、認識真理無止境、理論創(chuàng)新無止境”;提出要“勇于實踐、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在建設小康社會中要“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再如,在黨的建設這部分,新的東西更多。比如提出,我們現在黨的建設要講三大主線,即“執(zhí)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建設和純潔性建設”的主線;提出“四個自我能力”,即“自我進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等等。
“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是時代的要求”
李義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十八大報告講的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針對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而言的,非常正確,非常英明。
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來我們中國的經濟迅速發(fā)展,兩位數的增長。但這兩位數的增長,政府基本上是粗放經營的,換言之,我們當年之所以增長,是因為我們的產業(yè)空間很大,是因為我們的資源相對比較豐富,是因為開放,我們可以跟在人家后面發(fā)揮后發(fā)優(yōu)勢,是因為改革煥發(fā)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的激情。原來的發(fā)展模式,靠吸引外來產業(yè)轉移,附加值很低的,這樣一種處于產業(yè)鏈低端的經濟發(fā)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實際上和廣大人民群眾是緊密相關的。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應當說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原來我們發(fā)展了,但貧富分化加大了。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包括我們有創(chuàng)新驅動,現在的問題,為什么說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要貫穿社會主義建設的始終,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思想,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之下才有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為什么這么說?30年使我們做大了,我們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我們面臨的是怎么做強的問題。
現在我們的發(fā)展基本上是靠工業(yè),靠第二產業(yè)。第一產業(yè)農業(yè)基本上是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我們的農業(yè)是逆差,是進口的。第三產業(yè)文化產品基本上在對外貿易中也是逆差的。產業(yè)結構更為合理,關鍵是第三產業(yè)服務業(yè)的比重要上升,只有做強了,才能真正強大起來。我們現在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做大,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我們應當在做強上下工夫,要做強必須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這是時代的要求。
“把文化建設推向一個新高度”
楊生平: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教授
十八大報告把文化建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不僅表現在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思想和目標,還表現在它對文化在整個社會發(fā)展中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更全面。
從報告中,能體會到文化建設的三重意義:
其一,它是民族的血脈。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歷史創(chuàng)造了璀璨中華文化,而璀璨中華文化又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綿延發(fā)展。中華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辯證摒棄傳統(tǒng)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又是中華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資源。
其二,它是國家實力的象征與體現。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當它成為一種科學核心價值觀時,它是精神動力、吸引力,是軟實力;當它轉變?yōu)槲幕a業(yè)時,它又是物質生產力,是硬實力。
其三,它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豐富生活之源。隨著改革開放與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發(fā)展,人們的精神生活顯得越來越重要。就此而言,發(fā)展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既是國家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設也是民生建設。
相信在十八大報告的引領下,我國將逐步走向一條科學、協調和可持續(xù)的文化發(fā)展之路,漸漸實現文化強國目標。
“把政治體制改革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到新高度”
趙偉: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
將政治體制改革單獨列出,作為報告的一個重要部分闡述,足見中央對政治體制改革重要性與緊迫性的認識及共識。就報告要點來看,所提政治體制改革的主線,加快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改善制度運行的效率。所列舉需要加快改革的具體領域,涵蓋了幾乎所有主要領域。
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列入重要議題,這在中共歷次代表大會政治報告中未有,足見高層對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憂慮與重視。報告第八部分專門闡述了這個問題,有些提法振聾發(fā)聵。比如說,提出加快生態(tài)文明建設,實現“天藍、地綠、水凈”關乎到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關乎到“全球生態(tài)安全”。這都是前所未有的!
“為今后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
向春玲:中央黨??粕绮拷淌?/p>
“在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這部分內容中,報告對社會管理的目標、定位、出發(fā)點、途徑和措施作了明確而深刻的論述,這為今后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
社會管理的新定位:十八大將社會管理與民生并列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關于社會建設,胡錦濤總書記報告中提出兩個必須: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提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報告中指出了社會體制改革的“四個加快”:1、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2、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xiāng)、可持續(xù)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3、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4、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tài)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社會管理的出發(fā)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此,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這是社會管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也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立場。
社會管理的目標:社會管理的目標是社會穩(wěn)定和諧。當前我們國家進入到經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凸現期,社會轉型帶來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不和諧因素在增多。通過改善民生和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社會管理的三個重要途徑:源頭管理、動態(tài)管理、應急管理。源頭管理體現為關口前移,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而不是停留在應急性、“滅火式”的管理上。源頭管理主要是民生為先,服務為先。動態(tài)管理就是我們的社會管理要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靜態(tài)管理方式,向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動態(tài)管理轉變。應急管理是指針對自然界和社會突發(fā)事件而建立的國家統(tǒng)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目的是在突發(fā)事件面前,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各類公共突發(fā)事件對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所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它包括信息披露機制、應急決策機制、處理協調機制、善后處理機制等。
社會管理措施的新要求:提出加強三個建設。第一,加強制度建設。第二,加強人才隊伍和能力建設。第三,加強信息建設。(本刊綜合自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