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水平主要取決于智力資本和配置,而當前社會最稀缺的資源,是在社會轉型中能鑄就人才的新的教育價值觀和教育模式。知識唯有內化為大腦且外化為應用能力,并在實踐中產生效應才是真正的力量。
[編者按]
在第102期雜志中,我們刊登了《新教育價值觀及模式探討》第二部分,本期將繼續(xù)刊登第三部分以饗讀者。
二十一世紀,人類進入了激烈的腦能科學革命和腦能競爭時代。隨著信息的爆炸,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續(xù),人們必須終身學習。全球互聯網的信息大多用英文發(fā)布,同國際接軌須精通外語和國際游戲規(guī)則。如何學好英語,是現代生活必須解決的問題。
亨德森學校的教學原則之一是:通過上下左右腦的訓練,有效激活學生的整體腦能及其協調功能。而傳統教學法卻忽略了人腦的自然屬性,太過于強調對輸入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得大部分人在學習中右腦閑置,上下腦之間互相溝通和聯系功能缺乏訓練,從而阻礙了全腦的協調發(fā)展。這就是英語學習者往往時間花得多,成績卻并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亨德森學校的教學理念是:傳授方法,輸入知識,輸出智慧和能力。
當前,對腦科學中同智能理論相聯系的方法論的研究,已成為發(fā)達國家科學、哲學探究的主要內容,并在生命科學和教育實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T遞減循環(huán)記憶法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有效學習英語的過程,是將信息循環(huán)輸入海馬,進而傳遞至大腦皮質,使之成為長期記憶的過程。教師能否在學生大腦中建立一整套英語語言符號反射系統的關鍵在于,是否具備消除遺忘這一記憶天敵的教學方法。亨德森學校認為,遺忘是大腦的自然屬性和功能,但學習掌握英語和其他科目的最大障礙并非遺忘,而是缺乏克服遺忘的有效訓練手段。
根據德國著名心理學家Ebbinghaus的遺忘學說,學習后的遺忘程度在時間軸上的峰值為:第一天65%;第二天至第一周80%,第一個月85%。數據表明,要避免遺忘就必須在此期間幾個遺忘峰值出現前循環(huán)復習;每次復習均可降低遺忘率。這樣便可使習得信息在海馬中存儲,再復習可使之傳遞至大腦皮質成為長期記憶。值得注意的是,再循環(huán)復習中,每兩次復習的時間間隔越來越長,而每次復習所需要的時間卻越來越短。
云南亨德森學校在教學中,把上述理論化為具體的教學過程,優(yōu)化學生的記憶形態(tài)來避免遺忘,從而達到教學目標。該校的教學案例證明,用T遞減循環(huán)記憶法訓練過一年的學生,英語考試及格率為100%;80%以上的學生成績高于90分。
利導思維 事半功倍
英語學習與考試,是所有學生都要面對的。因而,教師和家長的責任是:提供心理指導,幫助學生從精神上緩解壓力,以便學生能夠自信、從容應試,取得滿意的成績。事實上,當學生通過減壓和增強應變能力,在考試中把能力化成高分時,教師尤其是家長的負擔就減輕了。利導思維方法,便是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利導思維方法,是指以積極和樂觀態(tài)度來看待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其反面是弊導思維方法。根據大腦生理學,人腦內ROM蛋白質的分解方式依據情緒的積極樂觀或消極悲觀而變。當情緒處于前一狀態(tài),蛋白質所分解出的副腎皮質激素和貝塔—內啡肽,能緩解乃至消除緊張和壓力;而情緒處于后一狀態(tài),蛋白質分解出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以及活性氧,會造成巨大的心理緊張和壓力,甚至會導致對身心健康的危害。資料顯示,大多數人傾向于弊導思維,受到外部刺激時,會習慣性地采用這種思維方式,從而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
故而,英語備考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利導思維和正確的思維定勢。思維是指一種能力;定勢則是指影響解決問題的方式的特定心理狀態(tài)。學生一旦有了思維方法的優(yōu)勢,便能充分發(fā)揮潛力,在涉及考試內容的知識體系中找到正確答案,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利用發(fā)散思維提高英語成績
發(fā)散性思維,是根據已知經驗和知識,呈多渠道、多方向立體型尋求多種問題解決方法,來探索未知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活動的特點是,在其過程中,不受時空、數量和方向的限制,強調最大限度地開闊思路,探究多種思考結論。無論其外在形態(tài)表現如何,發(fā)散性思維在本質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實踐證明,這種思維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發(fā)散性思維方式,可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其成績大幅度上升。那么,在英語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并提高成績呢?
首先,必須提供啟動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平臺,以學習掌握這種思維方式;其次,必須進行互動式教學,使學生用發(fā)散性思維方式思考和回答問題;最后,必須使學生在對所學知識的運用中,具有發(fā)散性思維的特征。例如,學單詞時能夠聯想到多個同義詞、反義詞;學句子或語法結構時,能夠列舉出一系列其他類似結構作文課中的擴寫、改寫,同一題目構思多種體裁文章的練習,都是發(fā)散性思維方式的運用。
總之,作為智力水平高度發(fā)展的標志,發(fā)散性思維運用于教學中,不但可提高學習效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還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加快其成才的步伐,實現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共同愿望。
整體結構記憶在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記憶作為認知活動的心理過程,可通過訓練來優(yōu)化。發(fā)達國家的教育中非常注重開發(fā)整體結構記憶能力,外語教學尤甚。因為一切智慧都建立在整體結構記憶之上。整體結構是其所包括的一切要素及其功能和互相關系的總和。一篇英語課文按其結構可分為:全文及其中心思想、自然段、句子、詞組、單詞,即其功能和關系等。它們都服務于整體結構。因而英語教學只有使學生把握整體結構,才是有效的。
英語課文的整體結構分為三個范疇。前景:單詞、詞組、句子及其功能和結構;中景:自然段及上下文關系;背景:全文內容、中心思想及其延伸或隱喻。按大腦生理學,前景記憶屬于能保持數小時到數天的顳葉記憶,即瞬間、短期記憶,它是大腦將外部信息轉化為電流信號的結果,而電流信號在記憶庫中轉瞬即逝;中景記憶屬于能保持數天到數月的海馬記憶,即中期記憶,它是大腦以生物化學變化來接受電流信號所形成的新的神經回路,由于重復不補充,記憶內容仍會消失;背景記憶屬于可保持數年到數十年的間腦記憶,即長期記憶。
背景記憶體現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結構主意原理。因此,背課文能有效地提高成績和能力。猶太人從小背誦《舊約》來開發(fā)整體結構記憶能力,因此產生出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和影響歷史進程的人才。(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