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 年,33 歲的李秀英從安徽來到北京,成為了一戶干部家庭的保姆。
李秀英老伴兒死得早,她也不愿意再嫁人。除了女兒侯昌鳳,還有一個兒子早年得病去世了。當年一手帶大的雇主家的孩子,對李秀英照顧得很好。他們通過努力,給李秀英落了戶口,還給她辦了社保,對她照顧得盡心盡力。
和母親的“幸?!毕啾?,女兒侯昌鳳可謂“老無所依”。30 年前,她由于手有殘疾沒法工作,幾個兒女都不養(yǎng)她,想不出別的法子來,只有來投奔母親。
李秀英每天在王府井大街拾荒,再加上70 歲后享受的低保,可以養(yǎng)活娘兒倆,攢錢給女兒治病。
2012 年5 月12 日,母親節(jié)前一天,一組名為“那些年,感動過我們的媽媽”的圖片,在網(wǎng)上流傳開來。李秀英的照片,被放在第一張。
白色帽子,藍色褂子,豎杠條紋圍裙,右手藍綠色手套,左手灰色手套,挽起的袖子,露出一段像松樹皮一樣干裂的手臂,行走支架的左邊,掛著一個大大的紅色塑料袋子,這樣一個李秀英,站在王府井大街道中間,在周圍富麗堂皇的商鋪和燈光映襯下,顯得格格不入。
每天傍晚,李秀英都要扶著行走輔助支架,出來撿瓶子和紙盒。她的腿腳不方便,半個小時才能走100 米。每走一步,她都抓住支架,一走一拖,身后像拖著一個“大尾巴”一樣。
慢慢地,周圍的商戶、小賣部的老板和環(huán)衛(wèi)工人,都認識了李秀英。大家看她可憐,都把廢品給她留著,等她上門來取。
一位做服裝生意的商戶說:“這么大年紀了,不容易,沒人管,我有時幫她攢幾個瓶子?!崩钚阌⒛昙o大,動作慢,搶不過別人。每撿一個瓶子,她都要俯下身子,弓著腰,頭幾乎探進垃圾箱里。其實,李秀英撿瓶子,一個月最多也賣不到100 塊錢。
女兒侯昌鳳的手有殘疾,不能拎重物,不能幫母親一起出去撿瓶子。她只能到商戶那里,把一些輕便的廢紙盒裝在一個箱子里,用繩子拖回去。
在屋里昏暗的燈光下,李秀英用干瘦的手給女兒揉揉變形的手,一臉的心疼。這是一間不到7 平方米的屋子,屋里開著燈,可就跟沒開一樣。左邊有張上下床,床邊擺著一張木桌子,墻壁發(fā)黃,有的地方墻皮還掉了下來,彌散著一股霉味。整個屋里最值錢的是一臺25 寸的電視機,還是別人送的。
她們母女倆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后,引發(fā)了眾多關注,為母女倆帶來了更多好心人的幫助。他們來到王府井大街,找到李秀英和侯昌鳳,有的幫她們撿瓶子,有的則直接給她們錢。
面對絕大多數(shù)好心人,李秀英選擇了“拒絕”。比如,別人要進屋里來看看,她死活不讓進。周圍的一些人慢慢理解李秀英的苦心,“她是想自食其力,通過自己的勞動養(yǎng)活女兒”。
一天,王府井菜廠胡同,在一扇門牌號為“甲3”的朱漆木門前,駱成福按下了門鈴。木門另一側,他的母親侯昌鳳正在清掃地面上的垃圾。
“媽,我是你的兒子啊,來看你了?!焙畈P左手拿著簸箕,右手提著掃帚,似乎沒聽到這句話,別過頭去,故意避開兒子的目光,一句話也不說。
駱成福想接外婆和母親一起回老家養(yǎng)老,可遭到了兩人的拒絕。“我不回去,你媽也要在這里陪我呢?!崩钚阌⒄f。一起來的民警也想借機撮合母子團圓,勸她們回老家養(yǎng)老,侯昌鳳同樣拒絕了?!拔乙臀覌屧谝黄?,”侯昌鳳堅定地說,“媽媽死了,我也跟著死了?!?/p>
5 月26 日,清晨,李秀英和侯昌鳳起得很早。她們倆要趕去昌平一家醫(yī)院做體檢。醫(yī)院負責人看到新聞后,希望免費為母女倆做次體檢。
這是李秀英和侯昌鳳10 年來第一次“出遠門”。前一天晚上,侯昌鳳特意洗了頭,李秀英則脫掉平日拾荒的行頭,換上了一頂干凈的白布帽子。
做檢查的時候,李秀英還不時向外張望,放心不下女兒。
母女倆居住的這間小屋,十分簡陋。以李秀英的條件,她完全可以去條件更好的養(yǎng)老院,可她不愿意去?!拔疫M去了,女兒怎么辦?她沒北京戶口,進不去?!?/p>
現(xiàn)在,李秀英和女兒一起生活,仍然像過去10 多年一樣,幾乎沒有改變。(摘自《中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