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議我國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克~500克,深色蔬菜最好占一半以上,水果200克~400克。但是,在北方的冬季,人們往往很難做到“每天吃蔬菜300克~500克,深色蔬菜最好占一半以上”。那么如何解決呢?
用水果替補蔬菜。在膳食結構中,與蔬菜最為相似的食物種類是水果。當新鮮的蔬菜補給不足時,水果是補充蔬菜攝入不足的第一選擇。故而,在冬季,人們每天進食的水果可以達到500克~750克,也就是一斤到一斤半。
每天吃水果的種類最好為2種~3種,而不要單純攝入某一種水果,多種類的水果可以更為全面地補充多種營養(yǎng)素。
用薯類替補蔬菜。薯類是跨界食物,既有谷類的特點,也有蔬菜的屬性。相比之下,薯類比葉類的蔬菜容易儲存,因此土豆、山藥、芋頭、地瓜等是北方冬季的主力食材。
用食用菌和海藻類替補蔬菜。其實,食用菌和海藻類也是屬于蔬菜類的,這里單獨提出來,是區(qū)別于常見的新鮮蔬菜。食用菌和海藻類相比新鮮的葉類蔬菜要容易儲存,并有突出的營養(yǎng)價值,因而蘑菇、木耳、海帶、紫菜是冬季綠葉蔬菜不足時的絕佳替補。
用大豆制品替補蔬菜。豆腐、腐竹等大豆制品,本來就是每天都應當進食的食物,不過當冬季新鮮蔬菜不足時,可以適當增加大豆制品的攝入量。同為植物性食材,大豆制品與蔬菜也有很多類似之處,但是,從豆制品做蔬菜替補的問題上,與其他食材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大豆制品不含維生素C,這一點是大豆制品不及水果和薯類的地方。不過值得高興的是,大豆和雜豆生出的豆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因此,豆芽可作為冬季蔬菜的良好來源。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替補不等于替代,替補只能應用一時,是權宜之計。如果有條件,最好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建議來合理地安排各類食物,科學的安排應當是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