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保潔方式之一。人們習慣把馬路掃地工稱為“城市交通的美容師”;而“掃山工”,卻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聞所未聞的職業(yè)。
在北京遠郊延慶、懷柔、密云、房山一帶山區(qū)鐵路沿線,有著這樣一群“掃山工”。他們每日白天順著鐵軌沿線十里八里徒步行走,攀登著兩旁或高或矮陡峭險峻的崇山巖壁,上上下下查看風化松動的山石。發(fā)現(xiàn)隱患,他們夜里10點爬上山巖,依靠一根保險繩懸在凹凸交錯的山崖半空,在車輛停駛空當?shù)?80分鐘內,要完成封堵或清除危石的工作,及時消滅可能造成軌傷路毀,車險人亡的隱患。他們被稱之為“掃山工”,多么豪邁的名字!山間鐵路旅客的安全衛(wèi)士!
他們的辛苦和危險自不必說,月黑風寒吊空山是每日功課;喝涼水嚼冷饃更是家常便飯。登山攀巖,對健身者是一種樂趣,對掃山工則是職業(yè)的危險。他們許多人默默無聞從年輕到中年圍著山轉,沿著路盤。他們這樣說:“很少能有時間回自己家,大山就是我們的家。家屬理解我們,習慣了。但對子女,我們不是好父親;對爹媽,我們不是好兒子。保障了旅客平安,我們值了!但眼看著,我們這撥人都快退休了,卻招不上年輕人接掃山工的班,著急?。 ?/p>
掃山工為什么招不到年輕人?理由很簡單,工作艱苦又收入不高。不由得想起前晚電視報道的那群擠奶女工。一頭牛一天擠三遍奶,每個女工每天要擠幾十頭牛的奶。那位被牛屁股碰了一下,樂呵呵推牛一把嗔怪道:“干嗎撞我?淘氣!”的女擠奶工,也不無憂慮地說:“這牛的奶一天不擠就不能要了。我們也快退休了,就是急的招不上人,現(xiàn)在的年輕女孩都不愛干這行,嫌又苦又累唄?!蹦悄贻p媽媽的嬰兒要沒奶喝,會怎么樣呢?
我在想:毛主席當年可以把他的兒子毛岸英送上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周總理堅持要他的侄女去牧區(qū)插隊,而現(xiàn)在有幾人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最艱苦最危險的崗位,從普通勞動者做起呢?而年輕人中還有多少人,以自己白發(fā)蒼蒼曾是工人農(nóng)民的父母引以為自豪?我還在想:為什么不能給那些最不可缺最難招收最不起眼的普通勞動者增加工資收入,提高他們社會地位,讓他們勞有所值,讓青年愿意加入呢?
可見,勞動力市場正確運用了價值規(guī)律,缺或可變?yōu)橛?;而價值觀的扭曲和規(guī)則設計的誤導,則真正成為了價值取向謬誤和社會結構空洞的癥結。
我們都市人更應深入了解邊遠基層,那些給市民創(chuàng)造幸福平安,常年做出不為人知奉獻的普通人,是他們讓我們感知了差距,涌動起感恩,激發(fā)著奮進!
責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