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伍迪?艾倫的片子,《安妮?霍爾》是他犬儒氣息最重的一部,也是自傳性最強的一部。他把自己和黛安?基爾的這段戀情大膽地擺在舞臺上,剖開自己,審視男女關(guān)系。
也許真的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艾維和安妮也許從來都沒有在同一個平臺上對話,但是他們是真切地相愛過。
艾維就是伍迪。猶太人,身材瘦小,一臉苦相,戴著深度近視黑邊眼鏡,碎碎念的吐槽帝,帶著知識分子的窮酸氣,迫害妄想癥候群,喜歡高談闊論“死亡”和“性”,有過兩次失敗的婚姻,過著悠然自得的單身生活。
安妮就是黛安。黛安的真實名字就是黛安?霍爾,昵稱安妮。她有一種親切而灑脫的美,夾雜一種嬉皮士的不羈和無傷大雅的滑稽。影片中,安妮想成為一名歌手,而且,她成功了。
《安妮?霍爾》的故事根植伍迪?艾倫又愛又恨的紐約。紐約是無可非議的世界級大都會。東北部的鋼鐵工業(yè)讓紐約上空總是霧氣蒙蒙。高樓林立的布魯克林,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和最貧窮的人同時存在于這個空間里。和南部加州的陽光明媚不同,紐約就是一副苦大仇深、高深莫測的樣子。就像賈斯汀?丁布萊克主演的《炮友》里面探討的南北差異那樣很有趣:紐約人成熟、霸道、淡定,南方人真誠、開朗、情緒化。安妮覺得到南部去也沒什么不可以,但艾維不行,艾維離不開紐約。
艾維逼安妮去上成人大學(xué),讀他喜歡的關(guān)于死亡主題的書籍。他以為:愛情建立在理性的互通和肉欲的相諧上。殊不知,愛情,有的時候就是那么荒謬而無邏輯,只要接受它,就足夠了。
影片中,麥克盧漢出來打了個醬油——這一橋段犀利地拆解了“誤讀”這個詞。這個被譽為信息社會“先知”的老頭兒,在艾維和安妮排隊進場看電影時,就站在不遠處。后面一位老兄一直喋喋不休地說著自己關(guān)于電影、導(dǎo)演和傳媒的看法。艾維和他發(fā)生口角,老兄憤憤地自稱是某大學(xué)的傳播學(xué)教授,并引用麥克盧漢的觀點來反駁艾維。這時,艾維拉出站在角落里的麥克盧漢。麥克盧漢說,你說的根本不是我的觀點。我根本沒有這樣說。你還是教授呢,哼。
解讀,在某種程度上即誤讀,是摻雜了個人經(jīng)驗和知識結(jié)構(gòu)的再詮釋。也許你的理解與原作者的意涵已經(jīng)相去甚遠。但是,不是每次原作者都能跳出來糾正那些和他本意不相符的觀點。
男女之間的溝通,也是如此。
作為生理和心理結(jié)構(gòu)如此不同的兩個物種,他們之間的編碼和解碼總是頻頻出錯。他們的理性從來沒有真正對等過,但是,在感性層面,他們可以遵從內(nèi)心的欲望相親相愛。
安妮最終離開了艾維。伍迪和黛安的戀情也告一段落。愛情有自己生老病死的軌跡。誠然睿智如伍迪,也只能聳聳肩,看著曾經(jīng)的愛戀走過馬路,消失在茫茫人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