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索出具有遠見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效課堂教學方式,是許多教師的追求。本文作者以學生的學為主線,以問題為導向,以檢測來反饋,構建高效數學課堂,落實新課程理念。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學方式;目標檢測
如何增強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一直是教學實踐中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探索出具有遠見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效課堂教學方式,是許多教師的追求。新課程標準要求師生之間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平等地與學生對話,與學生一起討論與探究,做學生的良師和益友。滿堂灌等教學方式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也不符合新課程教學改革及素質教育的要求。
高效課堂是指學生積極探索、合作、交流,課堂氣氛民主、融洽,目標達成度高的課堂教學。建立高效課堂,教師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交給學生;以學生的探索、合作、交流為途徑,讓課堂在民主的氣氛中進行;以問題為導向,讓課堂充滿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以教學目標為尺度,讓課堂充滿成功的喜悅;以生活實踐為背景,讓學生在課堂上得以全面發(fā)展。
學、導、測結合的教學方式具有遠見性和可操作性,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可行途徑,其主要內涵如下。
一、學——以學生的學為主
學生的學是課堂的中軸線,不僅貫穿教學的始終,而且延伸到課前與課后。
課前預習,是高效教學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設計預習學案,讓學生有目的地去預習,鼓勵學生在預習中發(fā)現新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掌握預習的方法,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課內探究,由于學生課前已經預習,因此學習時就有了目標性。課前預習中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有疑問的、新發(fā)現的問題,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或者小組討論解決。新課程要求課堂上要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見解,成為他們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讓課堂動起來,使師生在一個動態(tài)的環(huán)境下去研究、去探索。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去交流。教師要耐心傾聽,適時協調。
課后延伸,學生以后要立足社會,學生的學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還有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因此課后要設計一些社會實踐題或與生活有緊密聯系的知識應用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導——以問題為導向
如果課堂教學在師生互動和合作中去完成,就要求教師備課時不僅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實際出發(fā),以符合學生知識結構引導性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大膽猜測,主動探究,積極地投入到問題的探討和解決中。思維起始于問題,是能動過程,是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1]。在教學中應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歸納。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具有兩種水平,即現有發(fā)展水平和“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教學中要依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層次性(由易到難)的問題,創(chuàng)造最近發(fā)展區(qū)。然后經過學生對問題的主動探索,把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有發(fā)展水平。通過問題的層次推進,創(chuàng)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知識梯度設計問題,問題要有啟發(fā)性,要有一定的深度、廣度和梯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通過內因更新學生的知識結構,從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解決教師提出的引導性問題時,還會提出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fā)現新的問題等系列活動,打造生成性課堂,把師生互動探究引向深入。對于學生解決不了的,或者爭議較大的難點和易錯點,教師要適時點撥、歸納和提升。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組織調控能力,知識業(yè)務能力。
三、測——依教學目標檢測
每個知識點都要依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測,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有利于教師通過此反饋來調整教學。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它對落實教學大綱、制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方向、確定教學重點、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過程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依據教學目標對每個知識點進行檢測,可以對教學活動起控制作用,師生可以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奮斗。同時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產生要達到目標的愿望。通過目標檢測,評價和測量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各個系列活動。目標檢測不僅是評價和測量某個教學活動一個周期的終結,而且是下一個周期的開始。利用目標檢測可以確定目標達成度,獲得一些反饋信息,使教學活動不斷地改進和完善[2]。
四、學、導、測結合
學、導、測相互結合,學生的學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導,否則導而不通。教師的導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在導中樂學、深學,否則會學而無趣。目標檢測不僅是學與導的反饋,而且是學與導的動力。這三者緊密結合,師生共同在一種平等、主動、合作、互動、融洽的氣氛中進行遞進式上升的學習活動,實現師生共同進步與發(fā)展,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學、導、測的教學流程為:課前預習(自學及導學案)——課內探究(多維學習及問題引導)——目標檢測(知識點檢測)——課后延伸(聯系生活,注重實踐)。
課堂是學生的,讓學生動起來,在做中學,導中學、測中學,讓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享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課堂上成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沈麗君.在發(fā)現“問題”中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5.10,(65).
?。?]馬復.設計合理的數學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