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承載著文化,文化植根于語言,每一種語言都反映著一個民族的各種文化特色,揭示該民族的一切文化內(nèi)涵。翻譯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關(guān)鍵橋梁,因文化因素的影響,所以翻譯不僅僅是將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活動,更是不同文化間的移植與交流活動。本文我們就針對這一問題,來具體分析文化視角中的英語翻譯,以期為英語翻譯研究提供全新的視角。
關(guān)鍵詞:文化 文化差異 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c)-0217-01
1 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因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風(fēng)土人情的不同,不同國家形成了顯著不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這種顯著的文化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對翻譯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里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1.1 自然環(huán)境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每個民族都生還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而這種不同而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會影響各個民族對同一事物或現(xiàn)象的看法,進而會賦予詞語特定的含義。
例如,英國屬于島嶼國家,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喜歡航海;而中國位于大陸內(nèi)部,自古以農(nóng)立國,因此在比喻花錢浪費時,英語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
1.2 風(fēng)俗習(xí)慣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風(fēng)俗習(xí)慣涉及各個領(lǐng)域,英漢風(fēng)俗習(xí)慣的差異首先體現(xiàn)在稱呼方面。英語中的稱謂很少,也就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幾種,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常直呼其名。與西方不同,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注重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因此在稱呼方面區(qū)分的十分嚴格,有時一個稱謂有多種叫法。如“妻子”在漢語中另有“老婆”“愛人”等多種稱呼,但在英語中只有wife一種叫法。在通過下面一個例子來看英漢稱謂的差異:
我的外祖父去世了,而外祖母、祖父、祖母卻活到了80歲以上。
My maternalgrand father died, but my other three grandparents all lived to be over eighty.
此外,因社交禮儀的差異,針對同一問題,中西的回答也有著顯著的差異,西方人喜歡實話實說,而中國人則喜歡講客套話。如接受禮物時,西方人通常會坦然地接受禮物,并說Thank you! I like it very much.而中國人則會說“何必破費”之類的客套話;在聽到夸獎時,西方人常欣然接受,并會說Thank you,而中國人則會說“哪里哪里”等謙虛的話。由于風(fēng)俗習(xí)慣的差異,譯者在翻譯時要依據(jù)實際情況靈活翻譯,切不可生搬硬套。
1.3 宗教信仰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英漢的宗教信仰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崇尚和禁忌兩個方面。眾所周知,基督教是多數(shù)西方人所崇拜的宗教,信仰基督教的人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世上一切均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而在中國,儒教、道教和佛教是對中國民眾有著深遠影響的三大宗教。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道教中的“玉帝”,有神話中的“龍王”,有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這種顯著的宗教信仰差異滲透到語言中,必然會對語言的發(fā)言造成影響。例如:
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
誤譯:他昨晚在七重天。(七重天為地點名詞)
改譯:昨晚他很快樂!幸福至極!
因?qū)ψ诮毯x的不了解,許多人常將in the seventh heaven 與“升天”“死”等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七重天實際上是指上帝和天使所居住的天國最高層。如果人能居住在這里,便是與上帝同在,這自然是非常愉快的了。因此,在翻譯的時候首次要從“快樂”之意出發(fā)。
2 文化差異下的翻譯方法
這里我們主要介紹以下幾種處理跨文化差異的方法。
2.1 直譯法
直譯法就是采用譯文中的“對應(yīng)”詞語來譯出原文中的文化信息。采用直譯法可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使讀者充分地了解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
And since that it is eleven years;
For then she could stand high-lone; nay, by th'rood,
She could have run and waddled all about;
(Shakespear)
從那天到現(xiàn)在已十一年了;
那時她已經(jīng)會站著了;是啊,憑著十字架起誓,
她已經(jīng)會跑了,到處蹣跚著走;
(曹未風(fēng) 譯)
上述譯文采用直譯的方法,將原文的宗教文化特征完整地表達了出來。
2.2 意譯法
很多時候,源語中具有文化色彩的詞語在譯語中并不能找到與之完全相對應(yīng)的詞語來表達,此時就可以采用意譯法。所謂意譯法就是采用釋義的形式準(zhǔn)確表達原文的意思。意譯法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強調(diào)的“神似”,這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原文文化意象的部分缺失。例如:
It is a Greet gift to you.
這是圖謀害你的禮物。
Greet gift源自希臘神話,其含義是“圖謀害人”。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將為譯為“這是給你的希臘禮物”,則會使文化含義消失殆盡,也會造成漢語讀者難以理解。
2.3 轉(zhuǎn)換法
上述已經(jīng)說到,因歷史文化、風(fēng)俗習(xí)慣、宗教信仰的差異,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或現(xiàn)象的認識也不相同。在一種語言里有些事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能引起豐富的聯(lián)想,但在另一種語言里卻沒有任何的文化內(nèi)涵。此時,便可以采用轉(zhuǎn)換法進行翻譯,即將源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用譯語中帶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詞語來代替。習(xí)語或比喻性詞語的翻譯多采用這種方法。例如:
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英國古代多靠馬耕作,而且馬在英國文化中是勤勞和吃苦的象征,深受英國人的喜愛。但中國古代多靠牛來耕作,且牛秉性勤勞忠厚,所以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因此,英語中as strong as a horse,依照漢語的喻體則是“力大如牛”。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
lead a dog's life 過牛馬不如的生活
as hungry as a bear 餓得像狼
as scared as a rabbit 膽小如鼠
3 結(jié)語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英漢文化在各個方面都存著顯著而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給翻譯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成了翻譯順利進行的主要障礙因素。因此,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不僅要熟練地掌握本族的語言文化,還要深刻地了解異族的文化,以及本族和異族文化之間的差異,采用恰當(dāng)?shù)姆g方法,準(zhǔn)確的傳達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白靖宇.文化與翻譯(修訂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
[2]岳莉莉,冷帆.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天中學(xué)刊,2002(6):68-70.
[3]廖海娟.文化視角中的英漢翻譯[J].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0(3):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