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們在概述某個時代的特征及其產生的群體現象一樣,“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這些從社會學角度提出的專有名詞,被用于分別指代同一文化歷史語境中具有共同時代屬性的群體,于是,政治——改革——轉型——發(fā)展——接軌,這些被總結的時代特點,也一一與之對應起來。“70后”,自然地成為具有轉型意義的一代。
有意思的是,如果將“轉型”放到70一代的水墨藝術中來看,會引申出很多新的視角,當然也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種種關于水墨藝術的本體客體、傳承創(chuàng)新等紛紛擾擾的話題。事實上,我們往往對概念式的“本土”與“外來”、“中國的”和“世界的”太過關注,對抽象化的“繼承”與“發(fā)揚”、“現代”和“轉換”充滿焦慮,而忽略了水墨本身所具有的經典視覺樣式及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屬性。
水墨畫在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登上歷史舞臺的同時,也伴隨著某種文人傳統(tǒng)的出現。隨之,“筆”、“墨”被作為一對重要的范疇被提出,表現、意境等亦成為其重要的特點。當曾經綺麗的色彩在含蓄的水墨中隱去,當雅逸平淡、自然天真的趣味取代存形、教化與裝飾的功能,傳統(tǒng)水墨畫也如同古典詩歌般,成為一種言志與抒性靈的文化載體。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水墨藝術與中國精英文化及社會特性交織相融并由此而確立的傳統(tǒng)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遭遇“全球化”所帶來的生活的變化與生存狀態(tài)的矛盾甚至價值觀的困惑時,我們更愿意將有著深厚基石的水墨藝術,置于其原本根植的文化背景中去探討。
故不難理解,盡管延續(xù)了千年并歷經20世紀關于中國畫的命運、變革,筆墨、形式等諸如此類的爭論、實踐與“國際化”的演變,但就本質而論,水墨藝術并未完全卸下其高貴的面紗——繆斯終究沒有由女神變?yōu)槠矫瘛?br/> 這似乎給水墨藝術進入當代的語境帶來了一個難題。于是,引用“熱門”且“當代”的詞匯、以群體分類與概念歸納的方式介入,或以觀念的形式操縱、借用多種媒介手段,成為當代水墨藝術探索中較常見的手法。這也許是對上述難題頗為時髦的回應。然而,通用的概念與同化的表現,能否成為喚起當代水墨藝術精神、促進水墨藝術轉型的良方?
近年來,“學院派”頻頻被用作藝術展覽的主題,參展者主要為有著學院教育背景及工作生活經歷的藝術家,或者直接就是高校師生的作品展,被冠以“學院”的名稱。這顯然更多地是從身份的角度來界定的。而70一代的水墨藝術常常也因此被歸于其中。但如果我們辨明“學院派”的本義及其生發(fā)的土壤,同時撇開身份的分類,就會發(fā)現它并不是70一代水墨藝術的典型特征。尊重傳統(tǒng)、重視師承、系統(tǒng)基本功的訓練固然可以作為“學院”的一個共性,但當“70后”的水墨以一個藝術群體的方式出現后,意味著他們在文化態(tài)度、社會關注、藝術觀念、創(chuàng)作方式和圖像選擇等方面已經獨立于上輩之外。這種獨立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漸明顯。生活、生存,現實、現狀,成為他們表現的主題;人物、肖像,場景、狀態(tài),是其描述的對象。他們不回避自我認知和個性體驗,也沒有摒棄素描造型、色彩等西方繪畫表現的方式,而是在繪事中駕馭筆墨,于筆墨中凸顯自覺和自信。其間,沒有沉重的歷史背負,也并非出于普世情懷,當然亦不是謔戲喧鬧、離經叛道的顛覆傳統(tǒng),而是在看似平淡之中,見出嚴肅與認真,猶如輕松之時,充滿純粹真實與生活之思。于此,我們不必過于擔心水墨藝術如何轉型與介入當代,因為在這一群體中,水墨的意味和繪畫的樂趣,已自然地轉化成為內在的堅守,而水墨的精神和圖式的象征,也必然地溶解成為當代的文化。
對于70一代的水墨藝術,或許不應進行簡單化的歸類和印象式的總結,也不該將傳統(tǒng)水墨畫中亙古不變的評判準則生硬地套用其中,并提出一系列有關當代性的問題來詰問。在對水墨藝術百轉千回的探尋實踐中,我們想捕捉那些穿梭往返于時空中、與傳統(tǒng)相關的浮光掠影,而渾然不覺傳統(tǒng)總是在變動中,它不僅意味著保留過去,也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現在和未來的一種方式。與其憂慮傳統(tǒng)經典水墨的現狀前景,急于將其與當代接軌,不如在循序漸進的自然規(guī)律中靜觀其變或適時地推波助瀾。這是70一代水墨藝術的特質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之一,也是“墨分五色——中國當代水墨藝術邀請展”成型的一個思考點。
本次展覽的21位參展藝術家,均為70一代(或稍前)的藝術家,他們在水墨探索上已較為成熟或頗具影響。他們盡管來自不同的城市,卻因相類的選擇同聚于此;雖然帶有不一樣的地域傳統(tǒng),但因共通的屬性而感知彼此。在這里,多樣的碰撞不再居于首要,精神的訴求將成為根本。因此,“墨分五色”展不在于提出了什么新潮的觀念或宏大的口號,而在于這些水墨藝術本身給我們帶來的觸手可及的愉悅與思索,以及當我們放慢腳步觀賞畫作時產生的共鳴。
無論是濃重淡清所產生的墨色的層次,還是不同墨跡所對應的青赤黃白黑,水暈墨章中的變化萬千,蘊化著水墨藝術的五色雜陳,也折射出蕓蕓眾生的世間萬象。正由于這些變幻的意象,讓墨色的演繹有了持續(xù)的生命力。所以,“思辨”會繼續(xù),“墨分五色”亦將繼續(xù)。
責任編輯 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