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工作已經七年了,伴隨著《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也七個春秋?;厥鬃哌^的這些日子,有過幾多困惑與迷茫,也有過幾多欣喜與希望,但在不斷摸索與學習中,我更加成熟。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應適應新的教育形式,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注重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回歸生活,注重體驗感悟。正如在《我有一顆感恩的心》的教學中,我努力使教學走進生活,貼近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如教學開始我說:“同學們,今天,老師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首歌曲《母親》,會唱的同學跟著一起唱。”因為有的學生聽過這首歌,所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他們便走進文本、走進生活,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向上、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1.《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是生活的課堂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他們已經積累很多生活經驗,生活體驗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經驗為起點的教育符合兒童當前道德發(fā)展的需要,生活的親切溫馨使課堂充滿親和力,有利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境界。
現(xiàn)在的小學生“恩多不知多”,視父母長輩的關愛為理所當然。中華民族具有“感恩”的傳統(tǒng)美德,懷有感恩之心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素養(yǎng)。如在《我有一顆感恩的心》教學中就是通過積極正面的引導,使學生學會感恩,學習關心、照顧家人。在這次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項天宇深情地對我說:“陳老師,今天放學,我一定要去超市買媽媽最喜歡吃的香蕉?!眲e景明說:“我今天晚上要為爸爸對一盆熱乎乎的洗腳水,爸爸為了家工作太累了……我還要為爸爸捶背,對爸爸說:‘爸爸,我愛你!’”胡文迪說:“今天爸爸媽媽下班晚,我去菜場買菜做飯,等爸爸媽媽回家?!薄驗榛顒用芮薪Y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深切感受到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圖回報、無私的,也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主動為父母、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對父母的感謝與感激。這樣引導,讓學生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經常為父母做些事情,以保證此次活動的長期性和有效性。
2.生活的課堂是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
《品德與生活(社會)》具有很強的生活性、綜合性、開放性、活動性及社會性特征,它不僅是一門預設課程,更是一門現(xiàn)實的、不斷生成的活的課程。因為學生的生活是千姿百態(tài)、各不相同的,每一位學生的認知基礎、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在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隨時可能面臨“突發(fā)事件”,與生成“撞了一下腰”。如我在教學《我有一顆感恩的心》之“母子的賬單”時,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觀點或感受,學生的觀點各有不同。一部分學生認為子建不應該:“因為親情是無價的!不能用金錢來衡量?!薄拔矣X得子建有點自私,為媽媽做那些事情本來就是應該得,但他卻把那些小事放在心上,竟然還向媽媽付勞動報酬,很不像話?!薄白咏菢幼龊懿粦摚覀儾荒芟褡咏菢咏锝镉嬢^。我們爸媽從小為我們付出那么多,從來不計報酬的,而要學會感謝父母無私地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另有學生認為子建應該得勞酬,并談了自己的理由和真實想法。如:“我覺得子建應該得報酬。因為勞動了就應該付報酬,外面別人做事都是那樣的啊,所以我認為子建向媽媽要勞酬理所當然的,沒有什么不對。”“我也覺得應該得勞酬,按勞動付費呀,這是國家《勞動法》規(guī)定的嘛。”那到底要不要勞酬呢?這個新問題、新矛盾,就是非常寶貴的生成資源。我沒有統(tǒng)一答案,而是讓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最后引導與交流:“按勞動付勞酬是應該的,但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是爸爸媽媽的艱辛哺育,他們?yōu)槲覀兊某砷L付出他們的青春,付出他們的一切啊,那我們用什么來付爸爸媽媽的勞酬呢?你們此時又想說些什么?”最終結論都落在一點:子建的做法不能說完全不對。不管是正確還是錯誤,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讓學生更加認識到母愛無價,親情是人間無價的珍寶,父母的關愛是我們成長的搖籃,父母的關愛是無私、博大而不求回報的。因為這樣的資源,往往來自于學生的真實想法,毫不虛假與做作,同時又具有獨創(chuàng)性與不可再生性,使活動主題更加突出,更加鮮明。
小學高年級學生進入青春期以后,由于自我意識迅速增強,批判性思維迅速發(fā)展,親子關系發(fā)生變化,與家庭長輩之間沖突矛盾多了起來?,F(xiàn)在的小學生“恩多不知多”,視父母長輩的關愛為理所當然。一些膾炙人口的“感恩”經典名句,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都集中反映了人們對感恩的贊揚。常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每一個人都應有的基本道德修養(yǎng),尤其是對于為自己的成長付出艱辛的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長輩,更應該時時心存感激。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特別是現(xiàn)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要學會感受他們的愛,感激最親近的人,進而擴大到感激幫助過我們的人,學會與人和諧相處。
通過本課的教學,對學生進行了親情教育,讓學生懂得生活與課堂相互融合的道理,使學生認識親情,感受親情,最后學會感恩。相信在以后的《品德與生活(社會)》的學習中,我會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目標,引導學生建立積極性向上生活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