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讀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詩集《天真之歌》與《經(jīng)驗之歌》中的同名詩—— 《掃煙囪的孩子》,分析詩人從信奉上帝轉(zhuǎn)為唾棄上帝的歷史原因。結(jié)合《掃煙囪的孩子》一詩在反抗“社會不公義”的社會運動中所起的歷史作用,指出詩人布萊克與支持他的“詩人們”才是能夠承擔(dān)起拯救孩子使命的真正上帝。
關(guān)鍵詞:威廉·布萊克 掃煙囪 孩子 上帝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244-01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詩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與《經(jīng)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中, 各有一首題為“掃煙囪的孩子”的詩歌[1](下文簡記為《孩子》1,《孩子》2)兩首詩標(biāo)題相同,但都講述了遭遇苦難的掃煙囪孩子的故事,而且兩者的故事情節(jié)與旨向各有不同。前者相信上帝能夠把“乖乖聽話”的孩子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后者則揭露“上帝”(牧師與國王)的偽善與兇殘。本文結(jié)合《天真之歌》、《經(jīng)驗之歌》的整體意象與布萊克所處的時代背景,并以“孩子”、“上帝”為主線索,去解讀這兩首詩歌。
1 “羔羊上帝”與孩子的期待
《天真之歌》的上帝是仁愛的化身,他稱自己是“羔羊”,也是天真“羔羊”的創(chuàng)造者與保護(hù)神—— “小羔羊,誰創(chuàng)造了你”,“小羔羊,我來告訴你:他的名字跟你一樣,他管自己叫羔羊”,“小羔羊,上帝保佑你”(《天真之歌·羔羊》)[1];他還為夜晚迷失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漆黑的夜里,不見了爸爸,露水淋濕了小孩;泥沼又深,小孩流淚”,“但上帝永在身邊,他穿著白衣就像爸爸出現(xiàn)”(《天真之歌·小男孩的迷失》,《天真之歌·小男孩的尋獲》)[1]。這樣的上帝會怎樣對待掃煙囪的孩子呢?
在《孩子》1中,詩人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因家境困苦而被迫當(dāng)童工—— 去掃煙囪的孩子們的故事:他們白天掃煙囪,晚上就睡在“煤屑堆里”。一天晚上,一個叫“湯姆”的孩子夢見“阿貓阿狗上萬個掃煙囪的小孩,都給鎖進(jìn)黑漆漆的棺材。天使來了,手里的鑰匙亮晃晃,他打開棺材,讓他們個個解放”。天使告訴湯姆:“要是他乖乖聽話,他就會一生快活,上帝做他爸爸”。雖然天氣冷,孩子們卻感覺到“快樂而又暖和”。詩人最后總結(jié)—— “大家都盡本分就不怕災(zāi)禍”[1]。
布萊克同情掃煙囪的孩子,相信上帝會派天使來解救他們,并借“天使”之口,說出“上帝做他們爸爸”的條件—— “乖乖聽話”。
2 “國王上帝”與孩子的失望
《孩子》2并不是《孩子》1的續(xù)寫,而是因“經(jīng)驗”的積累后變換視角的重寫。詩人同情孩子的真情依然,但他卻始終沒有看到“上帝”去解救那些陷身苦難中的“乖乖聽話”的孩子”—— “雪地里有一個黑黑的小東西,叫喊著掃呀,掃呀,哭哭啼啼!喂!你的爸爸媽媽都哪去了?他們都到禮拜堂去做禱告”?!?面對孩子的哭泣,“天使”與“上帝”都沒有出現(xiàn),他們在干什么呢?—— “上帝與他的牧師和國王,這一伙把苦難硬說是天堂”(《經(jīng)驗之歌·掃煙囪的孩子》)[2]。
在布萊克的刻有《孩子》2詩文的版畫37中,我們看到:在黑云的重壓下,身背“煙灰袋子”的衣衫襤褸的孩子,匆匆行走在風(fēng)雪中的大街小巷[2]?!?象征孩子生活在黑暗社會的底層。
從《孩子》1發(fā)表的1789年,到《孩子》2發(fā)表的1794年,戰(zhàn)爭與專制為英國民眾帶來日趨深重的災(zāi)難:在倫敦“特轄的街道”,“遇到的每一張臉上的痕跡,都表露出虛弱,表露出哀傷”,掃煙囪孩子的哭叫“使每一個陰森的教堂懼怕,還有那不幸士兵的嘆息,化成了鮮血從宮墻上淌下。更不堪的是在夜半大街上,年輕妓女瘟疫般的詛咒,它吞噬了新生嬰兒的哭聲,把新婚喜榻變成了靈柩”(《經(jīng)驗之歌·倫敦》)[3]。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使詩人逐漸看清了英國統(tǒng)治者以上帝之名愚弄和欺壓人民的伎倆。在布萊克的筆下,“上帝”已成為給孩子們帶來困苦的“牧師與國王這一伙人”的代稱。
3 “詩人上帝”與孩子的解放
面對“羔羊上帝”的偽善與“國王上帝”的殘忍,詩人沒有停下他抨擊黑暗的筆,他又寫出了《羅斯之歌》(The Song of Los,1795)、《四天神》(The Four Zoas,1795)和《天真之兆》(Auguries of Innocence,1803)等歌頌自由、解放,主張改革現(xiàn)實的作品。他縱情高唱:“在英格蘭的綠山川上,是否還有遠(yuǎn)古時代的足印,在英格蘭的牧場之上,能否見到上帝的神圣羔羊。在云霧彌漫的山脈上,神靈的面容是否還在閃光,在黑暗撒旦的磨坊間,圣城耶路撒冷是否還建立。賜予我,我金色的弓,賜予我,我充滿欲望的箭,賜予我,我讓烏云散,賜予我,我的夏洛特之火。我的精神斗爭永不息,不會讓手中的劍停止戰(zhàn)斗,直到把圣城耶路撒冷,建立在綠色英格蘭國土上”(《耶路撒冷》(Jerusalem,1804))。
詩人與支持他的“詩人們”共同承擔(dān)起拯救孩子的使命。時至1824年,由英國散文作家蘭姆(Charles Lamb,1775—1834)推薦,將《天真之歌》中《掃煙囪的孩子》一詩放入當(dāng)時反抗“社會不公義”的社會運動宣導(dǎo)手冊之中,做為向國會議員游說廢除童工的資料。1834年和1840年,議會先后通過了兩項改善掃煙囪兒童待遇的法案,最終在1875年,徹底禁止兒童掃煙囪的議案在議會中得以通過,終結(jié)了兒童掃煙囪的悲慘命運[4]。
2012年,當(dāng)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第一首歌—— 《耶路撒冷》用天真的童聲唱起的時候,當(dāng)天真的童聲與背景的藍(lán)天、白云、綠地交融在一起的時候,那些掃煙囪的孩子,該會在天國中傾聽,還是一起合唱?
4 結(jié)語
本文以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詩集《天真之歌》與《經(jīng)驗之歌》中的同名詩——《掃煙囪的孩子》為語料,以兩首詩中的“孩子”和“上帝”為切入點,探究了詩人從信奉上帝轉(zhuǎn)為唾棄上帝的原因;分析了《掃煙囪的孩子》一詩在反抗“社會不公義”的社會運動中所起的歷史作用;指明了詩人布萊克與支持他的“詩人們”才是能夠承擔(dān)起拯救孩子使命的真正上帝。
參考文獻(xiàn)
[1]威廉·布萊克,著.布萊克詩選[M].袁可嘉,查良錚,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1.
[2]威廉·布萊克,著.天真與經(jīng)驗之歌[M].楊苡,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3]威廉·布萊克,著.布萊克詩集[M].張熾恒,譯.上海:圖書出版社,1999.
[4]施義慧.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掃煙囪兒童的命運[J].史學(xué)月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