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吉林省通化市呈南北狹長的地理環(huán)境,分布五條主要地震活動斷裂帶。自北向南有清密斷裂、柳河地塹、樣子哨-堿廠斷裂、渾江斷裂、鴨綠江斷裂,其中渾江斷裂帶是吉林省地震較為活躍的地段,本文主要分析了渾江斷裂帶地震資料,認為未來通化市及渾江斷裂帶有發(fā)生4~5級地震的可能。
關鍵詞:通化市 渾江斷裂帶 地震
中圖分類號: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202-02
1 通化市地震斷裂帶及地震活動概況
通化市呈南北狹長展布的地理環(huán)境,區(qū)內分布5條呈北東分布的活動斷裂帶。自北向南有清密斷裂、柳河地塹、樣子哨-堿廠斷裂、渾江斷裂、鴨綠江斷裂,其中鴨綠江斷裂的西南段從本區(qū)通過。這些斷裂帶中渾江斷裂帶是通化市轄區(qū)內最大的斷裂帶,全長180公里,呈北東走向,自南西向北東穿過通化市區(qū)和白山市區(qū),在靖宇花園附近與長白山天池東西向斷裂相切。該帶地震活動是通化市地震活動的主體,地震的頻次高,地震占全市地震發(fā)生總數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地震多發(fā)生在該帶西南和東北兩端(見圖1),西南端以通化縣城(快大茂鎮(zhèn))為中心,半徑約25公里范圍內,歷史上曾有多次有感及中強地震發(fā)生。自1972年吉林省地震臺網建立以來,渾江斷裂帶和柳河地塹及其附近地震活動相對活躍,先后發(fā)生過柳河三源堡4.3級地震、白山市大安屯4.7級地震以及2009年8月5日發(fā)生的撫松-靖宇5.0級地震。從地震活動圖象空間展布范圍看,該斷裂帶也是近年來吉林省中小地震活動較為活躍的地段。
2 渾江斷裂帶地震特征分析
2.1 1975年以來渾江斷裂帶地震活動三個活躍期,并呈持續(xù)增強趨勢
該帶地震活動呈有起伏的增強,1975—1988年、1993—2004年和2009年為開始可大致為分三個地震活躍時段。兩個地震活躍時段持續(xù)時間為11-13年,間歇期為5~6年。2009年為該帶地震新的活躍時段的開始,估計其活躍時間在10年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從總體上看,該帶地震活動呈持續(xù)增強趨勢。在第一個活躍時段內,3級以上地震頻次相對較少,最大地震僅為ML3.6級,沒有4級以上地震發(fā)生;在第二個活躍時段內,不但多次發(fā)生3級以上地震,且發(fā)生了兩次ML4.3和4.7級地震;從2009年8月5日發(fā)生的ML5.0級地震,表明該帶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地震活躍時段,且地震強度明顯增強。地震活動M-T、頻度、蠕變和G-R震級頻次圖能清晰的表明這一情況(見圖2)。
2.2 近10年以來渾江斷裂帶地震活動呈有起伏的增強
如渾江斷裂帶自2000至2011年,地震活動頻次雖然較低,但依然能看出呈頻繁與平靜的交替狀態(tài)。2000—2003年地震活動平均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年份,2009年地震活動再次活躍,成為近10年來頻次最高、能量釋放最大的一年,2008、2010年地震活動水平最低,其他年份地震活動處于平均水平??梢灶A計,在未來10年左右,該帶可能還會發(fā)生數次4級以上地震,也存在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G-R的外推也表明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最大震級為5級左右。
2.3 渾江斷裂帶地震活動存在地震對遷
根據1974—2009年該帶SW端及NE端3級以上地震活動的時間進程,該帶NE~SW兩端兩端地震活動有一定差異性,存在地震對遷,呈現兩頭跳的特點。80—90年代期間,SW端地震活動強于NE端;而從上世紀90年代至現在,雖然SW端也有3次以上地震發(fā)生,但總體上弱于NE端。自1968年以來,該帶發(fā)生過3次地震,分別為斷裂帶SW端的通化市東昌區(qū)銀廠村1968年1月7日4.9級地震,NE端的撫松大安屯1994年1月25日4.7級地震和2009年8月5日撫松-靖宇間5.0級地震。目前該斷裂帶SW端處于長期缺震的平靜狀態(tài),根據地震活動的時間填空性,在新的地震活躍時段中,SW端很可能重新活躍,發(fā)生4級以上乃至5級地震的可能性較大。
3 結論
地震是地應力釋放的一種形式,也是斷裂構造強烈活動的反映,歷史地震已經表明通化市和渾江斷裂帶地區(qū)具有發(fā)生5級地震構造背景。未來10年,渾江斷裂帶將處于較高的活動水平,尤其是SW端處于明顯缺震狀態(tài),地震活動可能會進一步增強,應當密切關注。
參考文獻
[1]盤曉東,康力.渾江斷裂帶及水系的分形特征和構造活動性研究[J].東北地震研究,2002(4).
[2]謝焱石,譚凱旋.斷裂構造的分形研究及其地質應用[J].地質地球化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