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要重視家庭的作用:家庭結構模式、教養(yǎng)模式、家長性格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所以,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者要通過宣傳樹立家長與學校溝通的意識;創(chuàng)設多種途徑,保證溝通渠道暢通;在學生出現(xiàn)心理危機時,及時與家長溝通,確保將問題得到最合適的解決。
關鍵詞:心理健康 家庭結構模式 教養(yǎng)模式 家長性格 聯(lián)系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a)-0219-01
1 重視家庭的作用有利于做好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
家庭是每個學生成長的最初環(huán)境,家庭的結構模式、教養(yǎng)模式、家長性格都會對他們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所以重視家庭的作用,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等有利于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
1.1 家庭的結構模式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隨著獨生子女的越來越普遍,許多家庭的模式演變?yōu)?-2-1式的,這勢必造成他們嬌生慣養(yǎng)、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習慣。這些性格習慣在進入大學開始集體生活后便呈現(xiàn)出弊端:有的同學不顧其他人感受按照自己的作息習慣來生活;有的同學從來不打掃衛(wèi)生,也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有的同學缺乏物權意識,將他人的東西當自己的來使用。這些行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引發(fā)學生心理危機。
由于離婚、留守、疾病或者意外等因素導致不完整的家庭越來越多,許多學生處于單親甚至雙親缺位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弱化了他們建立正常的、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的能力,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男生A的行為舉止非常陰柔,使得他在同學中不合群,因為他父母從小離異,他長期與母親共同生活。
1.2 家庭的教養(yǎng)模式對學生心理具有重大影響
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1991)歸納了三種家庭教養(yǎng)模式:專制型家長,放縱型家長,權威型家長。專制型家長強調(diào)合理化的規(guī)則,要求嚴格服從權威。他們一般認為兒童除了履行與成人同樣的義務外不享有其他權利。他們希望孩子不添麻煩,無條件地接受大人的是非判斷,“我這么說你就得這么做”。放縱型家長很少要求孩子,給孩子太多的自由。這類父母常常給孩子與成人幾乎相等的權利,卻又不要求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不注重規(guī)則,孩子可以自行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權威型家長在給予孩子愛和親情的同時,會堅決地對孩子進行始終如一的要求和指導。這種父母讓孩子和自己有平等的權利,當他們約束孩子行為的時候,不是以專制的方式進行,而是采用關懷和支持的方式,對孩子說:“如果這樣干有道理,那你就去干吧。”上述三種養(yǎng)育模式的家庭中成長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生活后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專制型家型的孩子一般都很順從,能自我克制,但遇到問題容易產(chǎn)生退縮,抑郁和焦慮,性情也會比較古板。放縱型家庭教育的孩子依賴性強、不成熟,面對問題時經(jīng)常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很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也通常會因為學習環(huán)境轉(zhuǎn)變而荒廢學業(yè)。民主型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進入往往較近有能力、能自控、有獨立性、有主見和好奇心,能夠很快地適應大學生活,遇到問題也能較快地尋找方式解決[2]。
1.3 家長的性格對學生心理具有重大影響
家庭中家長的性格會對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有對新生兒的研究表明人從出生開始時性格并沒什么區(qū)別,后天性格與父母共同作用有很強的相關性[3]。國內(nèi)外對于強迫癥的研究表明:50%的強迫癥患者父母有過分的要求秩序和檢查等行為,強迫癥患者的一級親屬的焦慮、抑郁、強迫等性格可能是影響青少年強迫癥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4]。父母的性格特征也會影響其教養(yǎng)方式:家長高度表達的情緒以及過度保護,缺乏溫暖也容易導致強迫癥的發(fā)生。所以父母的性格特征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人格形成以及整個一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B同學比較敏感,而且處事優(yōu)柔寡斷,與寢室同學矛盾很大,感覺寢室同學做什么事都針對她,導致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抑郁很長一段時間了。通過與其母親接觸后發(fā)現(xiàn)其母性格內(nèi)向,認為外界很復雜,人心險惡,凡事都想代替B同學包辦。所以,對于B同學的心理問題也需要對其母親進行引導,讓她盡可能地放手讓B同學鍛煉自己,使心理與生理的成長協(xié)調(diào)起來。
由此可見,在高校中學生工作中有必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協(xié)調(diào)工作,這是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做好家校溝通工作可以確保每個家長能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成長,能將有可能引發(fā)心理危機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及時應對他們的心理問題。
2 通過有效措施促進家校聯(lián)系
2.1 加強宣傳,樹立溝通意識
家校溝通的意識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高校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培養(yǎng)。學??梢宰プ⌒律_學報到這個機會,做好宣傳工作。學校通過家長會,“告家長書”等途徑建議家長在大學期間尤其要注意子女的身心健康。班主任在保證其他同學隱私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運用一些具體實例,向家長說明學生雖然進入大學生活,但是會面臨更多的問題,提醒家長需要更多地關注孩子,要與學校班主任及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經(jīng)常溝通。新生C同學家長在開學第一天就很直率地與學校班主任溝通,他的孩子在此前就有抑郁和焦慮,并且正在服藥,希望學校多加關注。正是因為這位家長良好的溝通意識,C同學能夠得以重點關注并得到合適的治療。
2.2 建立多種平臺確保家校溝通渠道暢通
身處信息化社會,當今溝通方式日益多樣。面談不再僅僅是唯一的手段,電話、電子郵件、飛信、QQ、博客、微博等,使聯(lián)系更加多樣化,便捷化。高??梢月氏茸龊闷脚_建設工作,向家長公示班主任或者學生工作者的聯(lián)系方式以便于家長進行主動溝通。同時,學校也應及時更新學生家長的信息,建立完善的學生家庭信息,以便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得以順暢地溝通。
2.3 在學生有心理危機發(fā)生時及時聯(lián)系家長,確保問題得到最合適的解決
學生在進入高校后出現(xiàn)心理危機,但是原因應追溯到他們的家庭及成長過程。所以,當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聯(lián)系家長一方面是從監(jiān)護人的角度出發(fā),可由他們決定如何進行干預,另一方面由家長協(xié)助能從根源上解決心理問題。D同學突然陷入抑郁的狀態(tài),自言自語,語無倫次,行為怪異。學校老師及時與其父母聯(lián)系,他們第一時間趕到學校與老師溝通。原來父母對她的要求很高,希望她能考研,出國,但是她最近學習壓力過大,學生干部工作又出了點小差錯,而且她又因為失戀對自己的長相耿耿于懷,所以開始否定自己,抑郁。家長在與學校溝通后及時將這位同學帶去咨詢治療,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D同學成功地恢復了心理健康,度過心理危機。
可見,家校溝通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之一。高校應采取多種手段確保家庭與學校溝通順暢、有效,保證他們順利地完成大學學習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趙琦.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8):52-53.
[2](美)Dennis Coon.John O.Mitterer[著],鄭鋼,等[譯].心理學導論—— 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M].11版.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108-109.
[3]鄒紅梅,等.新生兒先天氣質(zhì)與父母性格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6).
[4]牛琪惠,等.青少年強迫癥患者及其父母性格特征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