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欺世盜名大肆仿冒他人品牌者不乏其人,謹防、聲討、打擊假冒偽劣自古有之。早在漢代,有些商人在貿易過程中,就將貨物捆扎好,在繩結處穿上木塊,再用泥封固后按上印章,這一形式與后來火漆印的方法相同。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封泥上即可見“侯家丞”三字。
宋代以來,中國商品經濟已發(fā)展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市場競爭的壓力前所未有,商人們愈發(fā)意識到自家品牌的重要價值。宋代商人為了創(chuàng)立自己的商標,不斷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終使商標的運用逐漸臻于完善,為中國商標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根據(jù)《夢粱錄》的記載可知,在鋪號名前冠以家族姓氏名,已成為南宋都城臨安商界的一種風氣。
《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中有這樣一段情節(jié),說許宣遇雨,在三橋街向開生藥鋪的李家借雨傘,人家將傘交給許宣時再三叮囑:“小乙官,這傘是‘清湖八家橋老實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傘,不曾有一些兒破,將去休壞了!仔細!仔細!”看來,名牌商品備受人珍視與推崇。
按常理說,張家、李家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且標明了姓氏或品牌標識,本該具有一定的專屬性,但就是有個別人只顧趨利而見利忘義。名品牌的擁有者很無奈,他們也不斷采取各種舉措,保護自己和消費者的利益。宋話本《勘皮靴單證二郎神》中的細節(jié)就很能說明問題。三都捉事使臣冉貴,在一只皮靴的襯里找到一張字條,依據(jù)字條上所寫的“宣和三年三月五日鋪戶任一郎造”的字樣找到了任一郎,請他辨認此靴。為了防假、打假,任一郎制靴時在襯里暗藏字條,并在店中的“坐薄”上記下此靴的相關信息,存檔為證。顧客如有疑案,只要割開靴子,取出字條來看或與“坐薄”相對,便知真?zhèn)瘟恕?br/> 天津大直沽的釀酒業(yè)早在清代初期就已盛名傳播,那里的商人也曾飽受冒牌之苦。前些年,當?shù)匕l(fā)掘出一批早期酒業(yè)所用的陶制品,其中和盛源酒家的陶壇蓋上凹印有方形商標,同時的文字道:“和盛源記,如有假充本店字號,男盜女娼。”對假冒者的深惡痛絕,致使商家出此過激的言詞也是可以理解的。
摘自《名人傳記(財富人物)》2012年01期
責任編輯: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