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的課程改革成績顯著,構建了有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精神的課程體系。但在改革中還存在一些標準的內容、要求有待調整和完善的地方。如具體到各個領域和水平階段的內容標準很籠統(tǒng)、不便于操作;缺乏比較明確的課程內容,評價體系可操作性不強?!读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把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學科課程正式命名為體育與健康。
■ 課程性質的變化
正式稿將實驗稿中對本門“課程價值”部分的內容刪除,重點放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性質方面。在課程性質中加進“以學習體育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正式稿更加明確了體育要學習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而且要有一定的運動負荷。一些以智力游戲為主的項目,如棋類不能進入體育與健康課。同時,強調了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健身性和綜合性。
■ 課程理念的變化
第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正式稿與實驗稿完全相同,但在內容表述上強調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機統(tǒng)一”的課程觀點。
第二,實驗稿中第二個理念是“激發(fā)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改為正式稿中的“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學生在學校學習了運動知識轉為愛好,堅持鍛煉身體,將來走出校門也能用學來的體育知識、技能進行鍛煉。
第三,實驗稿中“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改為正式稿中“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對教師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學習,如合作、探究等。
第四,實驗稿中“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的需求,確保每一位學生受益”改為“關注地區(qū)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這告訴我們,教學要求要考慮區(qū)域的不同,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應允許學校、教師根據(jù)課標的精神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自行確定。如北京114中學將軟式壘球作為校本教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 課程實施建議
在設置學習目標上,在目標多元的基礎上有所側重。教學目標應包括:條件(在什么情境中)、行為(做什么)、標準(做到什么程度)三個部分。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不必把所有目標都羅列上(事實上也實現(xiàn)不了),應有所側重,但學什么內容、身心得到什么發(fā)展應有所表述。如初步學習快速跑——后蹬跑技術;發(fā)展速度、力量等身體素質;培養(yǎng)拼搏、刻苦、勇往直前的精神。
建議評價應包括:體能、知識與技能、態(tài)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
學習范圍表述更具體。2011版課標給出了更具體的學習范圍,小學低年級以游戲的方法和以廣泛學習基本身體活動和簡單的小球類游戲、體操基本動作、武術基本動作,以及蕩秋千、跳皮筋等民族民間體育活動為主;小學中高年級以學習基本身體活動與游戲、各類簡單的運動技術與游戲為主。
初中以學習田徑類、球類、體操類、武術類、民族民間類體育項目基本技術為主。有關“掌握運動技能和方法”的目標,如在田徑內容與要求是這樣描述的:“水平一,做出基礎活動動作。水平二,完成多種基本身體活動動作。水平三,完成有一定難度的基本身體活動動作。如完成后蹬跑、連續(xù)縱跳摸高、急行跳遠、各種方式的投擲動作,有一定速度要求的滑步、攀、爬、鉆、滾動、滾翻等動作。水平四,基本掌握并運用田徑類運動項目的技術。如基本掌握并運用短跑、中長跑、定向越野、跨欄跑、接力跑、跳遠、跳高、投實心球等項目的技術。”可見,2011版課標有關“掌握運動技能和方法”的目標、內容與要求是遞進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習要求不斷提高,直到基本掌握并運用。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作為國家課程的指導性文件,一線教師應認真研究出適合本校的實施措施,從課程被動的執(zhí)行者轉變成課程的設計者和建設者,從而促進自己的專業(yè)化發(fā)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欄目編輯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