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4月1日,緬甸議會補選成功舉行,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如愿選入議會,并將于本月23日入職。4月4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發(fā)表視頻演講,她首先稱贊緬甸總統(tǒng)吳登盛及其同僚“讓緬甸走上了一條歷史性的道路”,然后向剛當選的昂山素季“表示祝賀”。有分析人士稱,這“一先一后”的態(tài)度清楚地表明了美國對緬甸當前政治改革的態(tài)度,也表明美國在吳登盛身上寄托的希望,要遠多于昂山素季。
“隱士國家”的急劇變化 從2011年12月至今,環(huán)球人物雜志記者曾3次到訪緬甸,每次都能強烈感受到這里發(fā)生的變化。緬甸領土約67.7萬平方公里,人口5750萬。1948年1月,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聯邦。1988年,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fā)游行示威。同年9月,緬甸軍隊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后改名為“國家和平與發(fā)展委員會”)。軍隊接管政權后,與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民盟)不斷發(fā)生沖突,讓軍政府長期面臨來自西方的“民主”壓力與孤立。由于擔心來自海上的入侵,軍政府甚至從2005年開始,把首都分批從仰光遷往內陸城市內比都。有人把緬甸稱為“隱士國家”,來形容它長期與外界隔絕。
今天,這里正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以往,緬甸民眾由于恐懼,不愿意、不敢談論政治,昂山素季這個名字更是一個敏感詞,說出這幾個字都有坐牢的風險,于是,老百姓就用“The Lady”(那位女士)來暗指她。2011年12月記者在緬甸采訪,許多人還不太愿意談昂山素季以及改革等敏感話題,記者主動提起時,他們通常也是支支吾吾,或以“我不知道”、“很難說”回答。然而,前幾天記者再去緬甸,昂山素季已經被百姓用選票送進了國會,人們也開始主動和記者搭訕并談論政治改革。這幾個月內緬甸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答案從三個重要角色身上就能找到,他們是昂山素季、吳登盛以及前軍政府領導人丹瑞大將。
昂山素季:被利用也在所不惜 1945年6月,昂山素季出生于緬甸首都仰光,她的父親昂山將軍是現代緬甸獨立運動領袖,被尊為“國父”。昂山素季2歲時,父親遭暗殺身亡,她便隨身為駐印度大使的母親去了印度,并在當地一所女子學院學習。18歲時,昂山素季被送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并獲得學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任職。其后很長一段時間,昂山素季在國外嫁人生子,過著遠離政治的生活,直到1988年走上國內政治的前臺。
在領導緬甸反對派與軍政府的20多年對抗中,昂山素季有15年被軟禁,甚至英國丈夫阿里斯1999年癌癥去世,她也未能奔喪。曲折的人生經歷,讓昂山素季成為追求民主的典范,她的故事被拍成電影,她本人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在2011年美國《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中,她排名第十八位。然而,直到2011年3月緬甸新政府成立,昂山素季的政治生命,才最終迎來了自由之光。
吳登盛成為緬甸總統(tǒng)后采取了眾多改革措施,釋放了數以百計的政治犯,通過了允許工會合法化和允許自由集會的法律,放松對媒體和網絡的管控,解除了對“臉譜”和“推特”等社交網站的封鎖。這些改革措施,讓一度封閉的緬甸向世界重新敞開了大門,西方游客和各路政客紛至沓來,吳登盛也被美國《外交雜志》稱為“緬甸的戈爾巴喬夫”。
然而,反對派缺席的政治改革,注定會成為唱不下去的獨角戲。于是,2011年8月,吳登盛邀昂山素季會面,不少緬甸民眾對記者講述了這樣的場景:在見吳登盛之前,昂山素季對會晤持謹慎態(tài)度。畢竟她經歷了軍政府太多的反反復復,這次難道會有什么不同嗎?
據《外交雜志》披露,同吳登盛的會面讓昂山素季大為意外,她受到了熱烈歡迎。吳登盛對昂山素季的父親大為稱贊,并有意識地和昂山素季在總統(tǒng)府一幅昂山將軍的畫像前合影留念。據昂山素季回憶,自從她參加緬甸民主運動以來,軍政府一直有意識地“淡化”昂山將軍,他的頭像從緬甸貨幣上徹底消失,昂山將軍紀念館也變得門可羅雀。因此,吳登盛這個舉動令昂山素季頗為感慨。隨后,吳登盛還邀請昂山素季參加家宴,吳登盛夫人見到昂山素季時熱情擁抱。
吳登盛的善意說服了昂山素季參加議會補選,昂山素季在接受采訪時,多次提到被吳登盛改革的真誠所打動,吳登盛改革是“真心實意的”。有人問她是否擔心被利用,成為一顆棋子,昂山素季說,如果能推動緬甸的民主改革,即使被利用也在所不惜。
吳登盛:改革者還是過渡角色 據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報道,吳登盛1945年出生于緬甸伊洛瓦底三角洲的一個農民家庭。由于緬甸軍隊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從小的理想就是從軍。于是,他早年進入了軍事學院,畢業(yè)后一步步走上政壇高層。吳登盛的一位政治顧問稱他“禮貌而低調,不愛出風頭,不喜歡接受媒體采訪”,但他的真誠和正直能引發(fā)民眾共鳴。退休將領、曾經是吳登盛頂頭上司的契瑞稱,吳登盛是一個“細心的士兵”,考慮周到,很少表露感情,不激進、不自大也不循規(guī)蹈矩。吳登盛和妻子欽欽溫育有兩個女兒,一家人是真正的佛教徒,家庭和睦,也沒有任何受賄或腐敗的傳言,這在緬甸堪稱模范家庭。
吳登盛為何能成為緬甸政治改革的推動者?緬甸《伊洛瓦底》雜志不久前發(fā)表了題為《改革者還是過渡角色》的特別報道,對此作了深入分析。文章稱,吳登盛“出線”,是因為他在緬甸民眾中有著清廉的聲譽,他也從未直接卷入對民主運動的“壓制”。1988年緬甸抗議示威爆發(fā)時,吳登盛正在西北部實皆省統(tǒng)領一支精英部隊。當年,軍政府許多將軍強力鎮(zhèn)壓民主運動,但吳登盛對部隊抓到的從仰光逃亡到實皆省的流亡者,要么釋放,要么將他們交給地方政府。2007年,緬甸爆發(fā)“袈裟革命”,僧侶們走上街頭抗議,此時吳登盛已成為緬甸軍政府最有權勢的4人之一,他的態(tài)度依然溫和。梭溫任總理的軍政府對運動進行武力彈壓,數周后,梭溫突然逝世,吳登盛接替他的位子,擔任軍政府最后一任總理。在緬甸20年來最主要的兩次民主運動中,吳登盛都沒有與反對派結怨。
2008年,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區(qū)遭受風災,上萬人傷亡,損失慘重。軍政府起初拒絕接受外國援助,遭到批評。時任總理的吳登盛是軍政府中第一個深入災區(qū)、會見災民的高級將領,并主張接受國際援助,這為他贏得了民眾的尊敬。據分析,在緬甸政府面臨最惡劣國際形勢時,吳登盛總是代表政府出現。2009年,吳登盛參加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大會并致辭,向國際社會推銷緬甸的“民主路線圖”。這些舉動讓他擁有了同西方打交道的經驗,也得到了緬甸最高決策者丹瑞的認可。
丹瑞大將:菩提樹下的頓悟 一位接近緬甸政府高層的商人對環(huán)球人物雜志記者說,緬甸政治改革宏大藍圖的設計者正是丹瑞大將本人。1933年2月2日,丹瑞出生于緬甸曼德勒省膠塞鎮(zhèn),1953年畢業(yè)于軍官培訓班,此后一直在軍隊任職。1990年,他任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副主席、國防軍副總司令兼陸軍司令,其后一直掌控緬甸政權。2001年,軍政府起草“七步走民主路線圖”,2003年對外公布。剛開始,緬甸國內外輿論都不相信軍政府會認真按路線圖推動改革。然而現在看,軍政府確實按路線圖的原則,一步步地推動“有紀律的民主”。緬甸民眾中流傳一種說法,吳登盛每周都要覲見丹瑞大將,就重大問題向他請示后再作出決定。有報道稱,丹瑞雖然在表面上已經退休,但還掌握著實際的決策權。
丹瑞為什么主動推動改革?緬甸國內有很多猜測。有看法認為,部分原因可能出于佛教信仰或良心發(fā)現。一些人分析,丹瑞大將晚年逐漸開始反思,可能覺得確實做了不少錯事。畢竟“袈裟革命”中,街頭抗議的和尚被打被殺,在一個佛教國家不是小事。許多緬甸人都熟悉這樣一個故事:2010年7月,丹瑞在宣布退休前到印度訪問菩提伽耶寺廟,并在那里虔誠祈禱,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這個寺廟的菩提樹下頓悟的。回到緬甸后不久,丹瑞決定釋放昂山素季,并將權力交給脫下軍裝的吳登盛,緬甸從此開始了政治改革歷程。
政治狂歡之后 無論緬甸政治改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這個國家如今正走上通向民主的道路。環(huán)球人物雜志記者在觀摩緬甸議會補選過程中,強烈感受到緬甸民眾對民主的渴望。仰光高穆鎮(zhèn)是昂山素季的選區(qū),當地百姓在3月31日最后一天的選戰(zhàn)中,自發(fā)動員起來,坐著拖拉機、卡車、摩托車、自行車,男女老幼齊上陣,穿著民盟和昂山素季的文化衫,高舉各種標語和旗幟。相比之下,執(zhí)政的聯邦鞏固與發(fā)展黨組織的“正規(guī)軍”,開著統(tǒng)一規(guī)格的競選車,車上坐著統(tǒng)一著裝的支持者,但士氣低落,車上的人也都極力避開記者的鏡頭。
不過,緬甸議會補選時的狂歡已經結束,民主道路剛剛起步。緬甸的民主大廈不是靠一時熱情而是靠細節(jié)來建筑,這一過程注定充滿了艱險和各種不確定因素。如今,離2015年大選還有3年,執(zhí)政黨正在檢討本次補選失利的教訓,保守力量也以這次慘敗為由,增加對改革的批評力度。
緬甸政改的推動者們也各有問題。吳登盛今年67歲,患有嚴重心臟病,靠心臟搭橋手術來維持生命;同樣67歲的昂山素季也在選戰(zhàn)中傳出因健康狀況不佳而暈倒的情況;丹瑞大將更是已屆耄耋之年,這3人的健康關系著緬甸政改的前景。這些不確定因素,讓緬甸政治改革這盤棋的每一步,都存在著極大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