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時分,同事拿著一張字條氣急敗壞地沖進辦公室:你看看!什么德性?!字條上龍飛鳳舞地寫著一行字:“希望你以后停車時積點德!”同事說他著急上課,停車時只有一個車位,且左邊一輛車停得很緊,所以自己就小心地停進去了半個車位。沒想到取車時在擋風玻璃上發(fā)現(xiàn)了這個字條。
安慰著憤怒的同事,我心里暗暗忖度:這張小小的字條,有什么樣的作用呢?首先它表達了留言者的憤怒和譴責,接著它又激發(fā)了接收者的憤怒和譴責。回家途中,我似乎看到了兩位憤怒的駕駛員,緊緊擰起的眉頭,怒目而視的眼神,重重出手的動作……唉,看著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心底里一時添了幾分不寒而栗。
一下子又想起了前不久曾處在輿論漩渦中的一位大學教授,就是那位在九一八游行中打了一位老人的韓德強先生。這里沒有必要重復事情的經(jīng)過和細節(jié),令人驚詫的是韓教授在打人之后那種的理直氣壯:“該出手時我還會出手!犯了法的我認罪服法,但絕不認錯”。
唉,什么時候,我們這個曾被稱作“禮儀之邦”的國度,如今竟是四處充斥著暴戾之氣?
自然可以有很多的解釋。在這樣一個劇烈轉型的時代,社會人心正在承受著空前的緊張:公平的缺失、貧富的反差、生活的困窘、價值的迷失,遭受過委屈的心靈脆弱得像極度干枯的麥秸,隨時準備發(fā)出被點燃的噼啪聲。但是,如果以為所有這些外在的因素就可以決定甚至合理化我們的暴戾,那基本上都是在自欺欺人。畢竟,有那么多暴戾產(chǎn)生的時刻,并不關涉那些“宏大敘事”,而僅僅是一個教養(yǎng)問題。
比如,那張字條,僅僅換個用詞,換種口氣,反而可能會讓我的同事心生慚愧:“哥兒們,停車的時候想想我”,甚至也可以很嚴厲:“你不仁,我不義??!”。我們那么喜歡發(fā)短信加表情,即使是原來的那張,若能加上個“笑臉”,效果可能就會截然不同。
這讓我想到英國思想家洛克對教養(yǎng)的看法,他說所謂“教養(yǎng)”有賴于兩件事,其一是“從心底要保持一種不去侵犯別人的心思”。其實,遇到讓自己不爽的事情,只要不馬上陷入到“全世界與我為敵”的思路中,從與人為善的角度想一想,可能就會釋然,不去侵犯別人,同時也就將自己從“敵對”“憤懣”的囚牢中釋放了出來。
這自然不是說事事要忍氣吞聲,左臉挨打要給人右臉。洛克說的第二件事情,是“要學會表達那種心思的最為人接受、最為人喜悅的方法”。如果以為表達自己不滿的方式只有憤怒和譴責,其實并沒有證明自己的強大,反而映襯出在智力上的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