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鍋的黃饃饃熱氣騰騰,稻米釀出的黃酒滋味綿長色如琥珀,用諾鄧井鹽腌制3年方可做成的諾鄧火腿肌紅脂白,白吉饃臘汁肉填進去香氣彌漫……《舌尖上的中國》開播后,不僅破天荒地打敗熱門電視劇,迅速站上微博的熱門話題排行榜,甚至讓很多不怎么看電視的人也一集不落地觀看,在溫情中“口水與淚水共流”。更驚人的是,它竟在今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上引起轟動。這部紀錄片的導演究竟是個什么樣的高人?
央視紀錄片“名導”
陳曉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靈璧,父親是一所高中的校長。天生聰慧再加上家人對他“開發(fā)”較早,屬上學之前就可以直接進三年級的那種“神童級”少年。高考時成績不錯,被北京廣播學院錄取,學習攝影專業(yè)。讀完研究生后,陳曉卿進入中央電視臺,從此開始了他的紀錄片生涯。
陳曉卿進了央視后,先在《地方臺30分》工作,與地方臺建立了廣泛的聯(lián)系,可是當時他卻沒有片子拍,熬了一兩年才有機會摸攝像機,把海南某個地區(qū)的十幾個縣差不多拍了個遍,可拍出來的東西又讓一個二把刀給編壞了,從那時起,陳曉卿下決心自己做編導。
機會來了。1991年南方發(fā)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圍成許多小島。陳曉卿奉命拍攝了一個與洪水抗爭的片子,取名《孤島紀事》,在央視播出后評價不錯,國務(wù)院新聞辦還指示要把它做成英文版。陳曉卿在把《孤島紀事》做成英文版的過程中,又與安徽臺的同事開始策劃一個新片——《遠在北京的家》。
該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關(guān)于這個主題,陳曉卿早在念書時就動過念頭。有幾次坐火車回家,與在北京當保姆的女孩們一趟車,聽她們說話時故意卷著舌尖說北京話,陳曉卿覺得很有意思,特別想用攝像機把那種情形拍下來。學說北京話看起來僅僅是一種語言習慣的變化,其實反映出保姆們許多心理、生理甚至生活追求上的變化,從一定意義上也可看出中國社會的變化。
陳曉卿與攝制組在安徽省無為縣婦聯(lián)的幫助下,找到了22個第一次去北京當保姆的女孩,從離家的那一刻起開始跟拍,一直拍到進入北京,在某個家庭做起保姆。攝制組是臨時組建的,經(jīng)費有限,出差時只能坐火車,還常常自己往里貼錢。拍攝都是在業(yè)余時間完成的,為了與保姆們保持聯(lián)系,有時不拍片也要去看一看她們。1993年,《遠在北京的家》參加四川國際電視節(jié),獲得紀錄片大獎。
此后,陳曉卿在紀錄片界名聲大振,片約不斷。2006年拍攝《森林之歌》時,他就想用閏外的方式拍攝紀錄片。“你知道好萊塢的編劇怎么賣劇本?要賣一個100分鐘的電影劇本,你必須在3分鐘內(nèi)說服投資人和導演,我們也是這么干的——3分鐘內(nèi)必須感動我,然后再告訴我你要怎么拍攝、情節(jié)點在哪兒、高潮在哪兒、什么地方是鋪墊?!币婚_始他就告訴手下,一定要把它做得吸引人。結(jié)果,每個編劇至少被打回去了四五次。
有了劇本,陳曉卿讓編導們確定鏡頭腳本,直至分鏡頭,嚴格制定每天的拍攝流程,哪天拍動物的爪子,哪天拍動物的皮毛,寫得詳詳細細,但意外還是不斷發(fā)生。為了拍攝長白山的野豬,攝制組在野豬出沒的地方投了上千斤玉米,并在附近選好位置,搭建了掩體。很快,野豬出現(xiàn)。沒想到,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掩體被吹倒了,人與攝影設(shè)備完全暴露在野豬面前。野豬見勢不妙,扭頭就跑。
拍片子前,他請了兩撥國外資深制作人、導演以及攝影師來給手下做培訓,教他們?nèi)绾魏蛢疵偷膭游锎蚪坏?。最后他們將拍攝到的非常珍貴的野生動物鏡頭,以60:1的比率收錄在11集的紀錄片中,在國外引起很大反響。
生活中的“超級吃貨”
陳曉卿多次獲得國際、國內(nèi)電視節(jié)大獎,是一個著名的紀錄片導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就是一個美食專欄作家。早在10年前,他就做過七八家電視臺的美食節(jié)目嘉賓,平時最愛品嘗和研究美食。陳曉卿的手機里,除了無數(shù)張自拍的美食照片,還存著北京乃至全中國好幾百家餐館的數(shù)據(jù),包括餐館的名稱、地址、電話,甚至羅列著各個餐館的招牌菜。他有一張令人吃驚的“美食地圖”。
陳曉卿有個綽號叫“掃街嘴”,沒事就沿著北京的大街小巷展開“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還不錯的餐館,都要找個機會進去嘗嘗,并把餐館的名字和地址記下來。陳曉卿說,是梁實秋的文字讓他對北京小吃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他甚至按圖索驥地找到幾處梁實秋文中記述的小吃。
那時陳曉卿經(jīng)常去的有西單的慶豐、護國寺和隆福寺小吃店,灌腸、爆肚、炒肝、鹵煮,這些平民美食,味道一家比一家出色。最令人叫絕的是,南池子南口的一家小店,除了褡褳火燒皮兒薄底兒酥餡兒香,門釘肉餅也做得好。還有一個特別的東西:炸豆腐湯。他開始吃不慣,后來卻吃上了癮。一排碗里放著漫炸過的豆腐,師傅用勺子把豆腐放進漂著蝦米皮的清湯里輕燙幾下,再倒回碗里,然后用一小鐵片勺,依次加進醬豆腐汁兒、芝麻醬、韭菜花兒和蔥花香菜,把小勺往碗邊上一靠,得嘞!在隆冬的北京晨曦里,坐在皇城根兒的紅墻底下,喝上這么一碗,香氣迷離地順著喉管而下,舒坦極了。
陳曉卿的美食專欄,散見于多家雜志報章。他熱衷平民美食,因此寫的很多都是街頭小吃,螺螄粉、牛肉面、鹵煮,這些再常見不過的小吃在他的筆下都顯得熠熠生輝。比如一段對螺螄粉的描述:“粉煮出來了,滿滿的一大碗,上面撒滿了炸腐竹。撥開酥脆的腐竹片,下層碼放著厚厚的一層切得很精細的木耳絲和酸筍絲,襯托它們的則是顆粒飽滿的花生。紅紅的粉湯襯著雪白的米粉,還有玻璃生菜托底。先喝一口湯,盡管沒有螺螄肉,但那種鮮味肯定是螺螄和豬骨在湯鍋里反復親密接觸后的產(chǎn)物?!?br/> 有時候,即便受邀去一些價格比較高的飯店吃飯,陳曉卿也絕不會寫在專欄里。再好的朋友在那兒當廚師,都不會寫。不是怕別人覺得不公正,他對美食堅持一個理念:好吃的東西不一定要花很多錢。
陳曉卿的“吃貨”功力,身為好友的浙江衛(wèi)視紀錄片高級編輯夏燕平領(lǐng)教過好多回。他在北京為吃犯愁的時候,只要給陳曉卿發(fā)一條短信,對方會不厭其煩發(fā)來十幾條推薦,而且他的“活地圖”還輻射全國。陳曉卿從來不推薦飯店里的美食,大多是路邊攤和民間私房菜,“他最早發(fā)現(xiàn)江南驛的時候,杭州人都還不知道?!毕难嗥秸f。生活中任何人有陳曉卿這樣的朋友,都會有惰性??斓斤堻c的時候,各種求餐館地址的電話短信紛至沓來。你只消說出自己是在北京、成都或廣州等城市的哪條街,想吃什么風味的,他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有一次,陳曉卿的朋友王小山要請大學同學吃飯,打電話問有什么好的館子,陳曉卿不光推薦了館子,還直接給餐館打電話訂位,順帶把菜都點好了。
“老男人飯局”在京城媒體圈子里頗有名氣,參與者大多是北京的媒體人,除了陳曉卿以外,還有《讀庫》主編張立憲、《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王小峰、作家兼出版人楊葵、網(wǎng)絡(luò)紅人王小山等等。大家閑時就聚在一起,而且飯局上不聊工作,通常都是研究博大精深的華夏美食文化,從中獲得樂趣。
《舌尖上的中國》轟動海內(nèi)外
因為是“吃貨”,陳曉卿一直想拍一個比較大型的紀錄片,以美食的角度展現(xiàn)中國人生活當中的狀態(tài)和智慧。2011年,央視紀錄片頻道成立,需要各種類型的紀錄片,除了反映歷史文化、自然、社會生活現(xiàn)實的,同時也有美食旅游類的需求,當時陳曉卿向臺里報了這個選題,很快得到批準。
拍攝前,陳曉卿曾與美食家蔡瀾、沈宏非深入探討,達成共識——所謂美食,其實就是熱愛生活的一種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廟堂。他們決定以此為拍攝基調(diào)。于是,找尋質(zhì)樸、安然的中國原味的態(tài)度貫穿《舌尖上的中國》?!爸袊藷釔勖朗?,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大味必淡,往往在最邊遠閉塞的廚房里,你能嘗到最好的人間味道?!标悤郧湔f。13個月內(nèi),20多人的攝制組走訪了國內(nèi)60多個地方,從繁華的東南沿海到偏遠的大山深處,尋找鄉(xiāng)間的草根美食達人,呈現(xiàn)原生態(tài)美食制作?!安莞_人不遲鈍、不保守,嗅覺往往比一些烹飪專家敏感?!?br/> 食材、主食、轉(zhuǎn)化、儲藏、烹飪、調(diào)和、生態(tài)——最終,《舌尖上的中國》通過7個切面,講述食物與人的故事,一個故事一段人生。但尋找關(guān)于食物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攝制組最頭疼的事情。編導之一的張銘歡把這個過程形容成“大海撈針”。在《時間的味道》一集中,原計劃要去香港大澳島拍攝咸魚腌制,但到了島上,卻發(fā)現(xiàn)根本找不到初定的那個人,只能重新找人。幾經(jīng)周折,張銘歡通過當?shù)刈钍軞g迎的蝦醬牌子找到了島上的一個偏僻小作坊,作坊門口坐著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說啥,他沒聽懂,作坊的墻上掛著好多照片。看著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來,照片上的人是她故去的老伴,他倆做了一輩子的蝦醬,但先生先走了。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許多普通勞動者的勞作。一大早帶著家人摘辣椒的農(nóng)婦,踩著高蹺捕魚的漁民,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看似簡單的竹筍、蓮藕、江魚等普通食材,其獲取卻極為不易。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浙江慈城,一對空巢老人最開心的時刻,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糕嘮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后,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里又剩下這對老人。這種觸動情感的內(nèi)容,撥動了不少海內(nèi)外游子那根叫“鄉(xiāng)愁”的心弦,他們看得熱淚盈眶。
童年回憶賦予美食更多的意味。在《時間的味道》一集中,呼蘭河畔長大的朝鮮族姑娘金順姬的故鄉(xiāng),是令她魂牽夢縈的泡菜的味道;湖南苗族姑娘小王的故鄉(xiāng),則是田溝里捕撈上來的鮮嫩魚肉的味道。她們的父母烹飪美食只為給遠歸的孩子做上美美的一頓飯,理由簡單又無法拒絕。說起攝制過程,甘苦自知。在滇南竹林取景時,四周毒蚊飛舞;在寧波象山,原來想在祠堂拍攝年糕制作,結(jié)果不巧,趕上了大擺三天的流水席婚宴?!半m然常常不順利,但是工作過程依然是美好的。”
陳曉卿透露,這是國內(nèi)首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