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濤,趙和泰,張效北,李 偉,韋雪冬,陸桂枝,李 丁,何 龍
(解放軍第303醫(yī)院 干細胞中心,廣西 南寧530021)
具有無限或較長期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干細胞及其“橫向分化”特性的發(fā)現(xiàn),為治療各種疾病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使其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源于中胚層的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在不同的誘導條件下,除具有向中胚層和神經(jīng)外胚層組織細胞分化的能力,在體外也可以分化肝細胞樣細胞或肝系細胞。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肝臟疾病,但其臨床治療較難,一般采用內(nèi)科保守治療,此方法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臨床療效有限,需要進行長時間重復性治療,給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經(jīng)濟壓力。本研究選擇我院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分析如下。
本研究選擇2010年6月-2011年9月在我院采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進行肝硬化治療的87例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性為57例,女性為30例,年齡分布為(46.9±15.7)歲,最大年齡為77歲,最小年齡為25歲。按照肝硬化分類主要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為6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為5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為16例,血吸蟲肝硬化為1例,研究人群合并肝癌患者2例,排除心臟、腎臟等影響臨床治療效果的患者,排除不配合治療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參加本研究。
研究涉及的87例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聯(lián)合進行治療,常規(guī)治療采用保肝、利尿、降血氮和補充蛋白質進行治療,同時給予少量的脊髓動員劑。抽取患者骨髓約100mL,在實驗室內(nèi)分離單個核細胞并計數(shù),采用含間充質干細胞擴增因子的培養(yǎng)基對間充質干細胞進行擴增、培養(yǎng),當干細胞數(shù)量達到治療要求時(1.0×106個/kg體重),即可用于回輸治療。采集檢驗合格的干細胞經(jīng)肝動脈全部注入患者的肝臟內(nèi)。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不適癥狀應及時停止治療,分析原因,采取對癥治療。治療后注意采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密切關注患者情況變化。治療前和治療完成后2個月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并抽取血液檢測患者各項肝功能指標,包括血清白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和纖維蛋白原。將治療前后各項肝功能指標進行對比研究。
本研究選擇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描述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統(tǒng)計方法為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研究人群肝硬化患者治療前后各種生化指標分布情況分析顯示,主要研究的生化指標為血清白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和纖維蛋白原,其中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和凝血酶原時間呈現(xiàn)明顯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和纖維蛋白原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P<0.05),見表1。
表1 87例肝硬化患者臨床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前后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s)
表1 87例肝硬化患者臨床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前后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s)
注:與移植前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移植時間 血清白蛋白(g/L) 谷丙轉氨酶(U/L) 谷草轉氨酶(U/L) 總膽紅素(μmol/L) 凝血酶原時間(s) 纖維蛋白原(g/L)移植前 28.46±4.58 109.51±74.19 94.51±54.28 38.41±24.49 18.17±4.51 1.68±0.87移植后 38.10±6.10△ 76.51±18.49△ 60.18±15.28△ 34.18±21.58△ 14.18±4.31△ 2.48±1.05△
肝硬化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肝臟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出現(xiàn)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繼發(fā)出現(xiàn)纖維組織增生及肝細胞結節(jié)狀再生,引起肝小葉結構和血液循環(huán)途徑逐漸被改變,進而使肝臟變形、變硬而引發(fā)肝硬化。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后期則可能出現(xiàn)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直至部分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嚴重并發(fā)癥。近年來,隨著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臨床應用的逐漸發(fā)展和對肝硬化研究的深入,采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成為肝硬化治療的新途徑。研究顯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既有多向分化能力,在體外有效的刺激或體內(nèi)微環(huán)境誘導下可逐漸分化為具有正常功能的肝臟細胞,進而恢復肝臟功能。國內(nèi)學者[1]采用肝臟注射乙醇的方法復制進行肝損傷模型,采用骨髓間充質細胞治療后患者肝組織壞死的區(qū)域明顯小于模型組。同時國內(nèi)學者蔡云峰[2]研究顯示將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到肝臟后可見明顯的再生肝細胞。研究顯示采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進行肝硬化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但臨床對于干細胞的移植數(shù)目、臨床最佳的移植途徑和遠期療效尚無統(tǒng)一的認識。本研究結果對研究人群肝硬化患者治療前后各種生化指標分布情況分析顯示,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和凝血酶原時間呈現(xiàn)明顯下降,血清白蛋白和纖維蛋白原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梢娊?jīng)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臨床肝功能恢復明顯,采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肝硬化臨床療效果明確且副作用少,應加強臨床推廣。
[1] 吳理茂,李連達,劉紅,等.自體脊髓干細胞移植與歸元方連用治療急慢性肝損傷實驗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04,6(8):34-38.
[2] 蔡云峰,陳積圣,閔軍,等.脊髓源性肝干細胞定向分化及脾內(nèi)移植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4,21(8):55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