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寬闊的西長安街路邊高聳著一座宏偉的建筑,它橫臥在13.6萬平方米的面積上,主樓頂端托舉著一顆用200兩黃金包裹且直徑6米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軍徽。它的誕生和成長,傾注了老一輩革命家的關懷和厚愛。它1959年7月竣工,曾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同樣,這座地標式建筑曾幾何時也是我們這些軍事發(fā)燒友在那個時代里最為深厚的記憶。它便是赫赫有名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走進軍事博物館,眼前呈現(xiàn)的景象,仿佛又把你拉到那個鐵血硝煙的崢嶸歲月。在這里,有老兵抹不去的回憶,也有現(xiàn)代人的無限思考。“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金字銅質巨匾懸掛在主樓前,那是毛主席親自題寫的館名。從毛主席親筆題寫?zhàn)^名到周總理親自批撥經費。從陳毅元帥自帶毛筆赴軍博題寫分館館名到朱德、彭德懷元帥捐獻自己的一級紅星金質獎章。從賀龍元帥贈送的紅軍長征時期唯一一門山炮到羅榮桓、聶榮臻元帥贈送的紅軍“伙食尾子”,再到聶榮臻、陳毅、葉劍英元帥捐贈了自己的手槍和把自己保存的全部照片并送到軍博。這里記載著共和國軍隊成長史上的每一筆,同時也見證著人民解放軍如何由無到有,由弱到強。宣傳處的李老師告訴我這里的每一輛戰(zhàn)車,每一架戰(zhàn)機,每一艘艦艇都有著一段輝煌記憶。順著他曾經講解,我穿梭在每一個作戰(zhàn)裝備前,追溯它那些被歷史永遠銘記的經典時刻。
主席的座駕
2號陳列廳中停放著一輛蘇制吉斯—110型轎車。車身長6米,寬2米,重五噸。里程表數(shù)為17000公里,整車車身不單覆蓋一層8毫米厚的作戰(zhàn)裝甲,就連車窗玻璃也厚達70毫米。這輛車很有來頭,它是當時蘇聯(lián)領導人斯大林親專門送給毛澤東主席外務時用的。關于送車還有一段小插曲。記得在1949年毛澤東主席在北苑機場乘坐繳獲國民黨的美式吉普車檢閱部隊的照片被斯大林看到后,心中不爽,生怕中國親美。便隨即指示有關部門,贈送毛主席一輛蘇制的當時最先進的吉斯牌高級防彈轎車。1949年12月,毛主席赴蘇聯(lián)訪問期間就乘坐這輛車參加各項活動。1950年初回國后,此車便成了他走遍大江南北視察療養(yǎng)時的專用車。
開國大典上的明星
看過紀錄片開國大典的人都會清晰的記得,那輛第一個走過天安門前接受新中國領導人檢閱“功臣號”坦克車。這輛97式坦克是解放軍從日本關東軍修理廠繳獲的。它是一個標志,因為那是人民解放軍擁有的第一輛坦克車。在攻打錦州的戰(zhàn)斗中,董來扶駕駛它,打亂了敵人的防御。為此,董來扶榮立大功,隨后這輛車被授予“功臣號”。
從王牌飛行員到空軍司令
王海上將是新中國的第一代飛行員。曾任空軍司令。在抗美援朝時期,他率領年輕的人民空軍“王海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zhàn)80余次,擊落、擊傷美機29架,榮立集體一等功;他本人擊落敵機四架、擊傷五架,先后榮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授予“一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并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二級自由獨立勛章;所在大隊被譽為“英雄的王海大隊”。在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南廣場,至今還陳列著一架繪有9顆紅星的米格--15比斯殲擊機,就是王海當年駕駛過的功勛飛機。
第一顆導彈與返回式衛(wèi)星
1956年10月,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集中了一大批科技精英自力更生,于1960年11月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實現(xiàn)了導彈技術裝備從無到有的突破。同樣,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wèi)星“尖兵”偵察衛(wèi)星發(fā)射升空。在繞地飛行47圈后于11月29日成功接受地面指令,安全返回。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wèi)星回收技術的國家?,F(xiàn)在這兩樣裝備就陳列在軍博的3號展棚內。
游覽尾聲,我在大門口回目遠眺。廣場圍欄上樹立著5個赫然醒目紅色標牌,它向每一個過往的行者闡述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使命與責任。
維護國家安全、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為國家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提供堅強有力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