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告訴過我為什么,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作為一個科學記者,諾貝爾獎成了每年必做的功課。通常,從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開始,諾獎委員會會遵循一個既定的順序宣布本年度的諾貝爾獎得主,而我該干的,就是鎖定一個國人可能會最感興趣的獲獎者,調(diào)動所有的資源,尋找故事。
就像喜歡那些成功學故事一樣,中國人喜歡諾貝爾獎的故事,尤其喜歡諾獎與中國人的故事。
我明白這個道理是在2007年,IPCC獲得了諾貝爾獎,那也是我第一年“必須”關注諾獎。很多年之后,回過頭來,我才意識到,那是我所經(jīng)歷的惟一一次土生土長的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雖然是以集體的名義,雖然那只是個和平獎。
第二年,奧運會蒞臨北京,一個華裔的美國生物學家拿到了一次諾貝爾化學獎,在之后的記者追問中,他說:“我不是中國科學家,我在美國長大,并一直在這里生活……”一年后,等媒體都把精力轉向了新科諾獎得主,我輾轉聯(lián)系到了那個加州實驗室,問能否談談科學,他給出回應:“我一點也不enjoy這種事情?!?br/> 第三年,一個香港老人獲獎,得獎時他正在美國硅谷周邊的一個小鎮(zhèn)上休養(yǎng)。我嘗試聯(lián)系,向老人的一位朋友進一步確認了他的病——老年癡呆癥(對了,現(xiàn)在應該稱為阿爾茨海默?。?。那位朋友說“還是不要打擾老人了”,于是作罷。
第四年,科學類諾獎的得主中并沒有中國人,于是,隨便找了個朋友選了個有意思的獲獎者寫了寫,不過,那個故事很好看,領導們交口稱贊,然而,仍然很少有人能記住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左右不過是些彼特、約翰、愛德華。
第五年最省事兒。那一年9月,一個中國人(屠呦呦)拿到了拉斯克獎,然后是一直到9月底,諾獎的官網(wǎng)一直打不開。于是,國人開始一遍遍告訴自己,拉斯克獎一直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但那年的獲獎者與中國關聯(lián)并不多。
第六年的第一份諾獎給了一個英國人和一個日本人,我忽然想起,相冊里有過去跟獲獎的日本人合影的照片,興沖沖地貼到了微博上,然后,有人評論,干嘛跟日本人合影。周五晚上吃飯、刷微博,忽然看見一條快訊“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用了半小時的時間確認消息,我給編輯發(fā)了條短信,大意是:你們忙吧,我再去學習一下被我錯過的那些關于莫言與諾獎的賭局……
這真是個美好的年份,這里有“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土作家”,以及,我的第一個清閑的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