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老師,上期您為我們介紹了俗稱“張口等”的毛瑟M1910袖珍手槍的研制來歷及其“形象”特點。那么,這支手槍為什么在舊中國很快就會贏得良好的口碑?
楊南鎮(zhèn):在中國,要說舶來的德國手槍,占主導地位的要數毛瑟公司的產品,而在該公司的手槍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是中國人所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駁殼槍。事實上,毛瑟駁殼槍自問世之初,就好像命中注定一樣,把中國當作其“第二故鄉(xiāng)”。1950年代前,中國成為世界上毛瑟駁殼槍最大的市場。毛瑟駁殼槍對中國歷史影響的廣度和深度,甚至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抹不去的印記。由此,人們對毛瑟公司的武器,特別是手槍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認同。在毛瑟M1910袖珍手槍到來之前,勃朗寧小型手槍成為舊中國“擼子”的主流,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開始舶入我國的毛瑟M1910袖珍手槍在當時無異于“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毛瑟M1910袖珍手槍在中國的贊嘆聲遠近相傳,“張口等”的別稱也不脛而走。今天看來,這支槍的流傳與“物以稀為貴”以及人們總是求新求變的“趕時髦”心態(tài)不無關系。當然,毛瑟M1910袖珍手槍斷然一改原來“魚鰓”閉鎖裝置的基本設計,決然放棄軍隊流行的9×19mm盧格大威力手槍彈,并毅然選擇6.35mm勃朗寧彈藥,其設計思路把握得非常到位。故該槍成為舊中國風行的“擼子”自在情理之中。
如前所說,“張口等”最大的形象特征是套筒前部上半部分為開口式設計,這樣的設計在其他手槍上有采用的嗎?另請您介紹一下該槍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結構。
楊南鎮(zhèn):“張口等”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整體構型上,一反當時世界上傳統的封閉式套筒模式,采取了套筒前上半部分開放式設計。同時,這種開放式的套筒又區(qū)別于當時世界上為數極少的純半節(jié)式套筒槍機(套筒前端上半部分也采用開放式設計,但沒有拋殼窗,將套筒向后拉時,彈膛完全裸露出來,如伯萊塔M1934手槍),在開放的套筒右上方設有一個造型流暢的拋殼窗。
“張口等”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擊針平移式擊發(fā)方式,單動發(fā)射。手動保險柄裝配于槍身左側面的握把護板前緣,位置十分恰當可手。手動保險柄處于上方位置時為射擊狀態(tài),處于下方定位置時為保險狀態(tài)??捎梦諛尩挠沂帜粗干舷掳鈩颖kU柄,操作十分方便,動作簡捷確實。該槍的彈匣卡筍位于握把正下方后端,平時借彈匣卡筍簧張力向前扣住彈匣底蓋后端面。向正后方推彈匣卡筍,可解脫彈匣卡筍并將彈匣抽出。當插入彈匣到位后,彈匣會被彈匣卡筍自動扣住。
該槍采用機械瞄具,準星位于槍管前方上端,為固定式;照門為“V”形(1934年后改為“U”形)缺口,可左右移動。握把護板采用整體后套式,這也是世界手槍開先河之舉。握把護板的材質大多由優(yōu)質胡桃木整體手工加工而成,加工工藝精良,品質典雅上乘。當然,為了提高生產率,也有一部分握把護板是用塑料模壓成型的。
毛瑟M1910袖珍手槍自推出后又有哪些發(fā)展型號?
楊南鎮(zhèn):自1912年第一款毛瑟M1910袖珍手槍問世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夕,毛瑟公司還按比例放大制造了一款體積和質量稍大,口徑改為7.65mm(0.32英寸ACP)的手槍,即毛瑟M1914手槍,其在一戰(zhàn)中作為軍官佩槍少量裝備德軍。同時還推出了6.35mm口徑的袖珍手槍,即毛瑟M1910/1914手槍。自1914年起的20年間,毛瑟公司生產的這兩種口徑的“張口等”在設計和外觀等方面,不斷進行著整體優(yōu)化及細小改進。到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