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反腐:要速度更要力度
最近,“提速”成了反腐領域的一個關鍵詞。重慶北碚區(qū)區(qū)委書記雷政富從其不雅視頻曝光到被免職僅63小時;黑龍江雙城市有關部門得知女記者實名舉報人大代表后次日就成立調查組。此前的“房叔”、“表叔”被大起底,網(wǎng)絡輿論監(jiān)督效果顯著。
這些被舉報的官員所碰到的,絕不僅是互聯(lián)網(wǎng)反腐的“民間技術”提升,而是他們撞到了反腐倡廉建設的新節(jié)點。
迅速、公開、依法推進的反腐鼓舞人心。事實上,與網(wǎng)絡反腐相比,制度反腐的力量也在加速推進。比如,從明年起,廣東順德凡擬新提拔為副科級以上干部,一律須先接受審計調查,并向公眾公開家庭財產(chǎn)等信息。
節(jié)奏加快的政府反應、充滿憂患意識的治黨言辭、不懼風險的制度創(chuàng)新,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反腐事業(yè)的新思考新探索,它一頭連著國家的未來,一頭擔著執(zhí)政黨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制度和民心的合力,而要凝聚這種力量,繞不開反腐敗這一重大課題。民眾更關注其后的法治進程,關注由點到面制度的修復和完善。(文/郝洪,《人民日報》)
NO.2
西方用“道德優(yōu)越感”拆中國城墻
西方集團上百年都在做一件事:拆掉中國的城墻。
祖國是什么?除了邊界、領土、落腳點這些概念,她還是人的精神家園,尤其對我們這個沒有上帝的民族。一個沒有精神家園的人將是永遠的流浪兒,哪怕腰纏萬貫。
所以要拆掉城墻,在不能明火執(zhí)仗軍事占領的情況下,最便捷的戰(zhàn)役就是在人們的頭腦里打破“祖國=精神家園”這一歷經(jīng)世紀用血肉鑄成的概念,而劫走一個文明對世界的解釋權是打破“祖國=精神家園”的第一步,妖魔化愛國主義則是解構它的第二步,因為愛國主義是精神家園的城墻。
人群的認同與背棄,追本溯源是由優(yōu)越感決定的;而精神層面的認同與背棄,道德優(yōu)越感是決定因素。只要偷竊了道德優(yōu)越感,將之重新架設,則傳統(tǒng)的正與邪就會顛倒,因此人群在新道德優(yōu)越感的鼓噪下,根本覺察不到自己被顛倒的目光。(文/邊芹,四月網(wǎng))
NO.3
對外援助,不妨學學新加坡
新加坡對外援助工作,不少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第一,非常注重做人的工作。所謂做人的工作,就是在援外工作中做與人的健康、生活有關的項目。例如,過去幾年非典肆虐時,新加坡為越南、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四國提供防治非典的技術援助,贈送紅外線體溫測量器,等等。這些都直接體現(xiàn)新加坡對它國人民的健康、生命的重視。
第二,援外工作注意“軟硬兼施”。新加坡不但向一些需要幫助的國家提供金錢這些硬通貨援助,而且更重視提供“軟”援助。例如,新加坡?lián)艹錾蟽|美元,在越南、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四個國家設立技術訓練學校,為四國培養(yǎng)在貿(mào)易發(fā)展、出口促銷、人力資源發(fā)展、農(nóng)業(yè)和食品工業(yè)、技能和旅游等領域的人才。
第三,援外工作注意與時俱進。新加坡注意跟蹤形勢發(fā)展,重視當?shù)氐钠惹行枰?。對?個處于轉型時期的東盟新成員國,新加坡把對這些國家官員的英語培訓作為對外援助的一項工程,在這些國家建立培訓中心。
第四,政府和企業(yè)界共同承擔援助工作。政府通過這些行動加強了與他國的關系,而企業(yè)也通過援助樹立了形象,這能夠發(fā)揮兩方面優(yōu)勢,把援外工作做得更加細致、深入人心。
從受援國的反映看,新加坡的對外援助受到熱烈歡迎和充分肯定,大大拉近了當?shù)厝嗣駥π录悠碌暮酶泻途粗?。也就是說,新加坡通過對外援助,達到了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文/朱振明,《環(huán)球時報》)
NO.4
勿失改革調整靈敏度
改革綱領、目標要強硬,但具體實踐離不開柔性與靈活。這就是說,再好的方案,也要通過試錯來完善其自身,而不是坐等問題積累,并在不斷累積的問題上進行更“深刻”的研究。
無論改革方案多么系統(tǒng)、完整,它都應留下一個反饋—吸收—解決問題的開放機制,如其不然,就會因新增的問題而束手不前,甚至可能全盤推倒重來。在這個意義上,改革宜早不宜遲,越是延緩,試錯機會越少,問題的累積將越難以被消化,甚至將積重難返。
改革的力量也是會累積的,不在體制的框架下累積,就會在體制框架之外累積。改革與變革,只是量化累積的差異,其次則體現(xiàn)為誰來主導改革或倒逼變革的問題。我們不能總是等待改革力量的蓄積,以至于改革就意味著震蕩治療,以為一說到改革就要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仿佛改革從沒有具體而微的切入口。
我們處在一個轉型時代,需要改革的問題多,改革議程應有相對穩(wěn)固的呈現(xiàn),一兩年解決一個小問題,幾年解決一個大問題,這要有一定的頻率。在試錯、糾錯中推動具有一定靈敏度的改革,這應當成為常態(tài)。改革或者推不動,或者勁攢得越久越足、社會震蕩越大,或者錯了而糾不回來,這是利益、思維和體制僵化的表現(xiàn),中國歷史上并非沒有教訓。(文/肖暢,《長江日報》)
NO.5
特赦貪官帶不來好民主
前段時間,有學者提出以特赦貪官推動政改的主張,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筆者曾提出與上述學者類似的觀點,大意是在財產(chǎn)公開的基礎上,可以諒解某些財產(chǎn)的“原罪”性質,對于公開之后的財產(chǎn)就其正當性的程度分類處理,但總體上采取“既往減責”的原則。不過,現(xiàn)在,我對這個觀點進行了反思,認為不能提倡這個觀點。
我的反思是因為不僅考慮到民主建設問題,還要考慮到民主鞏固和民主質量的問題。如果純粹從民主建設的角度來思考,赦免貪官的確有可能減少民主建設的成本,但民主建設之后就很有可能加大民主鞏固、提升民主質量的成本。
我們通過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成功國家在民主建設過程中比較強調基于道義的民主觀。那些在民主建設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人物均把民主作為一種理想來追求,而不是作為一種交換利益的工具。這種民主觀更容易動員廣大的國民,因而可以給民主之后的政權提供更強的道義。其次,持這種民主觀的關鍵決策者無一例外地將反腐敗作為核心訴求,盡可能將那些腐敗分子從政治過程中排除出去,從而保證了民主建設之后政權的良性運行。
如果民主建設不講道義原則,只講利益原則,為換取貪官的支持而對他們網(wǎng)開一面,那么政治過程將失去可以遵循的標準,結果是民主不僅不會帶來健康的治理,而且可能帶來腐敗的加劇。(文/儲建國,《民主與法制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