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義的核加形式主義的殼。結(jié)出自欺欺人的果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币馑际钦f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道德之心,道德之心是人的本性。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一個家長教他們說假話,也沒有一個老師教他們做壞事,可為什么孩子們的道德行為總是不盡如人意?雖說教育孩子不只是學校和家庭的事情,還需要社會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可學校是孩子成長的主陣地,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學校的德育教育進行一定的反思,結(jié)果我發(fā)現(xiàn)了下面的幾大原因。
失時?!秶Z》說:“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即天地的運行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如果違背了這一規(guī)律,天下就一定會大亂。學生的認知也是有規(guī)律的。就像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一樣,也是不可違背的。具體來說。學生的認知是由身邊的現(xiàn)象開始。再到具體的概念。由具體的概念再到抽象的概念。再由抽象的概念形成一定的思想。而我們的德育教育恰恰違背了這一規(guī)律:在小學就進行一系列抽象的思想教育,讓一些大學生都難以明白的哲學問題走進德育課堂,讓一些枯燥的口號成為德育課堂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說是基本上忘卻了學生身邊的、具體的、最基本的做人教育。這樣不僅僅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自擔,而且還影響了學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失行。《論語》說:“入則孝,出則悌”“有余力,則以學文?!奔春⒆釉诩乙⒕锤改?。在外藥尊敬兄長。這樣做了如果還有余力,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梢姽攀ベt們并不是孤居書齋的獨思者。而是非常重視社會實踐的參與者,讓“知”成為“行”的指導,讓“行”成為“知”的目的,也就是說“知行合一”。而我們的德育教育,卻把內(nèi)容當成了知識,作為名詞解釋。這樣且不說“知”與“行”的脫節(jié)。就連學生辛辛苦苦背誦的“知”,也是圓圇吞棗地接受,完全沒有參與學習和體驗學習的效率。沒過多少時間,就被大腦遺忘得一干二凈。于是“政治課”和“思想品德課”就成了學生最無聊、聽不懂也懶得去聽懂的課。
失評?!盾髯印氛f:“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即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僅僅要聽他說了些什么,還要看他做了些什么,只有言行一致才是國家的寶貝??梢钥闯觥9攀ベt們把言行一致作為一種古老的道德準則。而我們的德育評價,卻側(cè)重了學生書本上的東西。忽視了學生生活中的狀態(tài):注重了學生共性的趨勢,卻忽視了學生個性的過程。這就使德育評價失去了價值的判斷過程。也失去了價值的引導作用。德育教育似乎就是背誦和照搬書本上的東西,考試的分數(shù)高低就可以確定一個人的品行優(yōu)劣。這樣也就造成了部分學生的雙重人格:書本上的答案和生活的現(xiàn)實脫節(jié),口頭上的說法和真實的行為相連背。當然,更不要奢望讓孩子們達到古圣賢們所倡導的“慎獨”了。
倘若我們能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把發(fā)展性的德育評價作為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導向。那么。我們的孩子們雖不能成為“圣賢”,起碼可以成為一個個堂堂正正的公民,而不是那些泯然的“眾人”。
編輯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