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jīng)典
《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qū)的革命》,黃道炫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
本書聚焦于1933年到1934年國共第五次“圍剿”和“反圍剿”,講述面對國民黨軍隊傾盡全力的“圍剿”,中央蘇區(qū)的艱難應對以及中共遭遇戰(zhàn)略失敗的后果。
中共和紅軍的初期成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民黨內(nèi)部分化和統(tǒng)治力量不平衡。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地方實力派被相繼擊退,南京中央政府對全國的控制力加強,中共可資回旋的余地日益局促。到1933年,國民黨政府發(fā)動了第五次“圍剿”,一年之后,中共控制的最大的蘇維埃區(qū)域被迫易手。作者指出,中共在1934年遭遇的挫折,盡管博古等年輕領導難辭其咎,但他們可以改變的東西實屬有限,更多的是在滾滾的歷史大潮中隨波逐流。
《第二性》,(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鄭克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9月
波伏瓦是20世紀法國重要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她曾于1945年參與創(chuàng)辦《現(xiàn)代》雜志,推廣存在主義觀點;又于1949年出版《第二性》,在思想界引發(fā)巨大反響。作者在1954年憑借《名士風流》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本書從生物學、精神分析學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女性的觀點出發(fā),指出“女性實在”如何形成,女人為何被界定為“他者”。作者按女人的觀點“描繪她們固有的世界”,以便弄明白女人借力擺脫給她們劃定的范圍,盡力參與到人類的“共在”中會遇到怎樣的問題。本書還以蒙泰朗、勞倫斯、克洛岱爾、布勒東和司湯達等著名作家為例,對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話”進行分析,探討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體現(xiàn)的思想。
知識與情趣
《希特勒的心態(tài):戰(zhàn)時秘密報告》,(美)沃爾特·C.蘭格著,程洪雁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10月
作者是精神分析學家,曾任哈佛大學教授,因在“二戰(zhàn)”期間對希特勒進行精神分析并準確預測到希特勒的自殺而知名,這份分析報告正是本書。
“二戰(zhàn)”期間,美國軍方戰(zhàn)略情報局聘請心理學家,收集大量資料,由具備臨床經(jīng)驗的專業(yè)人士進行評價,以對希特勒的個人心態(tài)和行為規(guī)律進行系統(tǒng)分析,最終形成這份精神分析的秘密報告。這次對希特勒的心理研究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也是用此種方法處理緊迫的政治問題的第一次系統(tǒng)嘗試。報告第一次指出,希特勒是一個接近精神分裂癥邊緣的“病人”,應當“倒過來”閱讀他的歷史:他的強悍是由于自己太軟弱;而他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其實正是掩蓋緊張、扭曲和創(chuàng)傷的情感慰藉。
《太平天國》,(美)史景遷著,朱慶葆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本書是著名漢學家史景遷書寫太平天國歷史的著作。作者表示,自己并無意寫一本太平天國全史,也無意闡述洪秀全宗教信念的各個層面,寫作本書的用意在于提供一個有序的脈絡,以了解洪秀全的內(nèi)心世界。
19世紀40年代,洪秀全在廣西山區(qū)傳道時,未曾想過自己由信念所驅(qū)動的行為會導致生靈涂炭,因為他以為自己就是上天的力量,相信自己已經(jīng)不受世道評判,而是身負使命,所以他在從事這等使命時,就不會再算計后果。作者指出,不能完全否認,洪秀全在追尋自己目標的過程中有著真誠的熱情。
《聯(lián)合政府與一黨訓政》,鄧野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
辛亥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總結經(jīng)驗教訓,認為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新生政權建立后沒有經(jīng)過軍政、訓政兩個階段而直接進入憲政,因此孫中山將建國程序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到第二次國共合作時,在國民黨一黨訓政的秩序內(nèi)建立起不對等的合作方式,這種不對等是由雙方的實力對比造成的。
1944年到1946年間,國共力量對比互為消長,中共遂提出聯(lián)合政府的口號,其實質(zhì)是關于中央政府的權力再分配。這段時期也成為兩黨關系的最后政治轉型期,這次的轉型失敗,最終決定了兩黨由政爭走向戰(zhàn)爭的最終分野。作者指出,1944年到1946年是國共關系的一個完整的政治轉型時期,期間存在完備的政治形態(tài)、統(tǒng)一的歷史主題和連貫的發(fā)展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