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的自由》一書在清教傳統(tǒng)中追根溯源,考察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精神內核,即良心自由的觀念。作者從思想史出發(fā),講述良心自由在英美的演變與興衰,以及它最終又是如何以法律的形式,在第一修正案中得到承認。清教徒極看重良心自由的觀念,而這一觀念是來自《圣經(jīng)》。
早在清教徒之前,路德面對羅馬教廷的指控時,就用良心自由為自己辯護。他說:“除非用《圣經(jīng)》的明證或清晰的理性說服我(我不能惟獨信任教宗和議會的權威,因為眾所周知,他們經(jīng)常犯錯并且彼此矛盾),因我被自己所援引的圣經(jīng)所束縛,我的良心受上帝之道所左右?!痹谝晾讜r代的英格蘭對不從國教者采取容忍的態(tài)度,以帕金斯為代表的清教徒,表示他們的觀點出于自己的良心,故無法違背之。
清教徒以良心自由的觀念,劃分出兩個不同的領域。世俗權力只能管轄人的行為,以法律懲治外在的惡行。人的良心則高于一切人世的權力,它在上帝的主權下,只受上帝之道的約束。因此,良心自由的觀念,預設了個人權利的重要性。此權利乃信仰自由的權利,它獨立于國家和教會的權力而存在。
可惜,清教徒的思想,在英格蘭并未得到普遍認可,良心自由的觀念亦頻遭挑戰(zhàn)。與清教徒的良心觀不同,有一種以艾姆斯為代表的神學觀點認為,良心是遵循理性辯證法的外在過程,它不享有自由,良心問題都可以用邏輯辯證的方法加以解決。
隨著清教徒移民北美,開拓殖民地,良心自由的觀念開始在異域落地生根。除了個別地方,各殖民地的居民,均視良心自由為個人擁有的權利,并以之抵擋政府或機構對個人信仰的侵害。他們相信,“如果政府試圖侵占這種權利,那么,它就將墮落成為暴政,并且人們必將行使自衛(wèi)的權利”。由于有此觀念,北美革命勝利后,各州憲法均設立了保障良心自由的條款。而在整個聯(lián)邦,這種保障最后就體現(xiàn)于憲法第一修正案。良心自由的觀念,跨越大西洋,經(jīng)過兩百年左右的時間,終于從早期清教徒的神學觀念,制度化為美國憲法保障人權的基本條款。
在世俗化的年代,得魚忘筌的人們有必要重新思考良心自由的觀念。否則人們只會享受良心自由帶來的人權保障,卻忘了良心該向誰負責。而忘記這一點,便已邁出了失去自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