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可以開在任何角落,哪怕貧窮如他
何海昌,1943年出生在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毛集鄉(xiāng)。盡孝,他拼盡了半生的身心所有,接著是扶小,當?shù)艿苊妹脗兂杉抑螅?001年,他離家出走。他老了,累了,家里還很窮,他幫不上什么忙了,無妻無子,離開家就是唯一能幫上親人們的事了。
2002年8月16日傍晚,他在洛陽街頭撿到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孩子的手腳先天畸形,兩腿也萎縮蜷曲。他抱著孩子回到他棲身的角落。牛奶,他是沒有的,他嚼著白天討來的饃塊喂孩子,孩子乖乖地吃著,靜靜地看他的臉,吃了幾口后,孩子忽然含混不清地叫了聲:“爸爸……”
他摟緊孩子,苦笑:是老天的安排,人,就得做完人該做的事。他這一生,孝順父母,他做了;拉扯弟弟妹妹,他做了,該做的苦事都做了,就是少了拉扯孩子這一樣,就得補上!
于是,他就開始做這個爸爸了。讓孩子吃飽穿暖,他可以做到。將孩子裹得嚴嚴的,抱著、背著乞討。晚上就不能隨意找個角落蜷縮成一團將就過夜了,他要讓孩子風吹不著雨/dhg4jQPI/XUMQN5PCg6XniE/M/IsD1qFUGLvfrSFD8=打不著蚊蟲叮不著,做到這些是很艱難的事,也是很充實的事。
為了孩子有一個溫暖的“窩”,他不能再四處“周游”了,開始定點乞討。于是,熟悉他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件很難理解的怪事:乞討時,他從來不讓孩子畸形的手腳露出來;風雨天,他從不讓孩子離“窩”。有人提醒過他:“孩子的手比你更能要來錢……”他不理,將孩子的手腳裹得更嚴一點,只讓孩子可愛的笑臉露給人看!
孩子大約7歲時,他問:“爸要不動飯時你咋辦?”孩子說:“我要飯給爸吃!”他頭一回吼孩子:“胡說!我死了呢?”孩子嚇了一跳,看著他,大顆的淚珠滾下,不知該說啥。他抱起孩子,臉貼著孩子的臉搖晃著,說:“我兒你聽好,你不能要飯,一天也不能要,我死了你更不能要,你要上學,然后學個營生……”
送孩子去學校上學他是做不到的,他上過私塾,知道該怎么辦。他開始給孩子講上學是怎么回事,乞討時指著上學的學生講,抱著孩子去學校門口指著里面講,有時還抱著孩子去露天廣場的公眾電視看著里面的畫面講……接著,他用自己討來的錢買來了小學課本,讓孩子正式“上學”。他就是老師,課堂就是橋洞里搭成的“窩”和乞討時的路邊。
于是,乞丐洞里也有了油燈和書聲,乞討場地也有了小桌和書本。孩子聽講認字容易,但寫字筆記就難了點,畸形手根本拿不了筆。
孩子9歲那年的冬天,下著雪,他出去討飯,孩子在家看書。他回“窩”時,孩子用殘手捧起本子,笑說:“爸,你看!”本子上,是孩子第一次寫成的字,而且是一句話:“最親愛的爸爸,我會寫字了。我會好好上學,上到大學!”他又驚又喜,也想到了,看看鉛筆再看看孩子的嘴——孩子是用嘴寫的!他也頭一回小孩子般歡叫起來:“我兒!你一定能學成!”
他沒想到的是,這無奈中盡力而為的事,也能驚動世界!
2011年9月,好像是一夜之間,他發(fā)現(xiàn),人們對他的乞丐窩和乞討點突然好奇并關注起來。他給孩子講課時,許多人圍觀,甚至專程來看,議論、流淚、詢問……當然也有施舍,主動給錢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大方”。從人們的議論中得知,好像是有人拍了他和孩子的照片并寫了故事發(fā)到了網(wǎng)上。很快,記者來了,救助站來了……
他有點羞怯為難了,因為“大人物”們問的許多“道理”他根本沒想過,他只是在無奈中收留了這個孩子,想到自己活不了幾年了,就想讓孩子學點文化謀個營生,與那些“道理”沾不上邊!他只能說出自己姓甚名誰家在何方,說明孩子的由來。官方救助的辦法是:送他回家讓他老有所依,孩子可以在救助站上學。
但,孩子讓官方的意愿無法實施,孩子堅決不去救助站,孩子只愿在“爸爸”身邊,一步也不離開,上學也只認“爸爸”這個老師。孩子從來沒大聲哭過,但在知道人們想讓他和“爸爸”分開時,他抱住“爸爸”哭得死去活來!
他也不能帶孩子回老家,他可以為了孩子承受一切苦難,但他那個窮家不見得愿意承受,當初就是為了讓家人好過點才出來要飯的,現(xiàn)在就更不能回去。
這也成了官方一時難以決斷的事情。不過,在真正感人的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民們已經(jīng)對這個故事有了終極領悟:乞丐的心靈深處也有鮮花——苦菜花,也同樣鮮活明亮!68歲的老乞丐和11歲的殘疾孩子,兩個無奈的生命在極端無助中已經(jīng)捆綁并融合成一體,9年的親情結體,透射出一種最讓世人震撼并羞愧的人性根底——善者,一息尚存仍從善;仁者,憐弱惜微方為仁!
編輯 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