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南海果如何之人物乎?吾以為謂之政治家,不如謂之教育家;謂之實行者,不如謂之理想者。一言蔽之,則先生者,先時之人物也……且其性質(zhì)亦有實不宜于現(xiàn)時者乎,以故動輒得咎,舉國皆敵。無他,出世太早而已。——梁啟超
康有為的一生充滿爭議。
學(xué)者萬平總結(jié),從1888年第一次上書到1898年戊戌變法前,康有為主要是議政,代表作是《新學(xué)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以及7次上清帝書;主要政治活動是開辦萬木草堂,為維新變法培養(yǎng)人才;發(fā)起“公車上書”,團結(jié)士子舉人救國紓難;發(fā)起組織北京、上海強學(xué)會、保國會,團結(jié)士大夫、清流、帝黨,為變法維新做了組織上的準備;支持梁啟超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中外紀聞》、《時務(wù)報》,為維新變法大造輿論。
康有為實際上已成為光緒的高參、智囊。如果變法能夠成功,或許康有為還真能在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但是,歷史不允許假設(shè),戊戌政變發(fā)生,康有為只好流亡海外。
十余年的流亡生活,康有為心念光緒,癡心?;剩M織?;蕰?,鼓吹君主立憲,武力勤王,反對革命,反對共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他仍然癡心不改。他不滿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創(chuàng)辦《不忍》雜志,對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的一切都看不順眼,橫加攻擊;繼續(xù)鼓吹將孔教定為“國教”,念念不忘其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企圖尋找機會促成清帝復(fù)辟,以便實施“虛君共和”的政治主張。當梁啟超等人在出生入死反袁護國時,他卻在大聲疾呼擁清帝復(fù)辟。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康有為又在《上海周報》上發(fā)表《為國家籌安定策者》,將其復(fù)辟主張公之于世。
終于等到1917年的張勛復(fù)辟,他不甘寂寞,跳將出來,與張共同上演復(fù)辟帝制丑劇,成了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劇性人物。
梁啟超在評價李鴻章時曾說,“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罪人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圣人矣乎。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xiāng)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梁啟超這句話放在他的老師康有為身上,更是格外貼切。
康有為的一生充滿著悖論。
1898年,戊戌年,在京城經(jīng)營有年、奔走朝野宣揚維新思想的康有為終于大放異彩,在41歲之年影響力達到了清政府的權(quán)力中杻。年初,他由總理衙門問話;年中,被光緒帝召見。當年清朝進行了改革,史稱“戊戌變法”。6月11日,光緒帝經(jīng)慈禧太后批準,下詔書以定國是。此后新政厲行,廢八股,設(shè)鐵路礦務(wù)總局,允司員士民上書,設(shè)農(nóng)工商總局……到9月初,改革達到高潮,光緒帝罷免禮部六堂官,任命楊銳、譚嗣同、劉光第、林旭為軍機章京,參預(yù)新政。
1898年1月24日,戊戌年大年初三,下午,清廷幾位重臣召見康有為,其中有中堂李鴻章、翁同龢、榮祿,刑部尚書廖壽恒,戶部左侍郎張蔭恒等。榮祿首先發(fā)話:“祖宗之法不能變。”康有為馬上駁斥:“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即如此地為外交之署,亦非祖宗之法所有也。因時制宜,誠非得已。”
廖壽恒問如何變法,康有為答:“宜變法律,官制為先?!崩铠櫿掠謫枺骸叭粍t六部盡撤,則例盡棄乎?”康答:“今為列國并立之時,非復(fù)一統(tǒng)之世,今之法律官制,皆一統(tǒng)之法,弱亡中國,皆此物也,誠宜盡撤,即一時不能盡去,亦當斟酌改定,新政乃可推行?!蔽掏槅査绾位I款,康答:“日本之銀行紙幣、法國印花、印度田稅,以中國之大,若制度既變,可比今十倍?!?/p>
6月16日,光緒接見了康有為。康有為在變法失敗流亡日本時所著《我史》中記載:
上問年歲出身畢,吾即言:“四夷交迫,分割洊至,覆亡無日?!鄙霞囱裕骸敖允嘏f者致之耳。”吾即稱:“上之圣明,洞悉病源,則藥即在此。既知守舊之禍敗,則非盡變舊法,與之維新,不能自強。”
上言:“今日誠非變法不可?!蔽嵫裕骸敖鼩q非不言變法,然少變而不全變,舉其一而不改其二,連類并敗,必至無功。譬如一殿,材既壞敗,勢將傾覆。若小小彌縫補漏,風(fēng)雨既至,終至傾壓。必須拆而更筑,乃可庇托。然更筑新基,則地之廣袤,度之高下,磚石楹桷之多寡,門檻窗欞之闊窄,灰釘竹屑之瑣細,皆須全局統(tǒng)算,然后庀材鳩工,殿乃可成。有一小缺,必?zé)o成功,是殿終不成,而風(fēng)雨中不能御也?!鄙先恢?。
吾乃曰:“今數(shù)十年諸臣所言變法者,率皆略變其一端,而未嘗籌其全體。又所謂變法者,須自制度、法律先為改定,乃謂之變法。今所言變者,是變事耳,非變法也。臣請皇上變法。須先統(tǒng)籌全局而全變之。又請先開制度局而變法律,乃有益也?!鄙弦詾槿弧?/p>
后來,康有為又問:“皇上之圣既見及此,何為久而不舉,坐致割弱?”光緒看著簾子外面,停了停,嘆息說,“奈掣肘何?”康有為知道他受西太后的牽制不能自由辦事,就說:“就皇上現(xiàn)在之權(quán),行可變之事,雖不能盡變,而扼要以圖,亦足以救中國矣。唯方今大臣,皆老耄守舊,不通外國之故,皇上欲倚以變法,猶緣木以求魚也。……皇上欲變法,唯有擢用小臣,廣其登薦,予之召對,察其才否,皇上崇拔之,不吝爵賞,破格擢用?!惫饩w也點頭同意??涤袨楹凸饩w談了兩個多小時才出來,光緒召見臣下談得這么久是極為少有的,連宮里當差的都感到十分驚奇。
“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利用自己受命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許以專折奏事的特權(quán),通過一道又一道的奏折,將自己的變法主張獻給光緒,作為朝廷推行新政的參考。他自己署名及代人草報的奏折有34件,幾乎是每兩三天就寫一件。此時的康有為,雖僅六品官銜,且無具體政務(wù),但能通過皇帝將維新變法的主張自上而下加以推行,103天中,發(fā)布新政詔令一百多件,內(nèi)容涉及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教各個方面。
政治方面有:尊孔教為國教,選才議政,許民上書,裁冗官,斷發(fā)易服改元,開懋勤殿議制度,開制度局等,希望朝廷能破格錄用維新變法人才,建立變法機構(gòu)。經(jīng)濟方面有:勸勵工藝,獎募創(chuàng)新,立商政,開農(nóng)學(xué)堂、地質(zhì)局,筑鐵路,廢漕運,裁厘金等,要求保護工商業(yè),發(fā)展新式農(nóng)業(yè)。軍事方面有:停弓刀石武試,裁綠營,放旗兵,廣設(shè)武備學(xué)堂,廣購西方新式武器,大練海陸新軍以強中國。文化教育方面有:廢八股試帖楷法取士,辦學(xué)校,譯新書,以培養(yǎng)新人才。
慈禧太后始終關(guān)注改革進程,對光緒帝未經(jīng)其同意罷免禮部六堂官極為不滿,兩人關(guān)系陷于緊張。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帝,第三次聽政,殺害六君子,改革舉措大多被廢止。
是誰斷送了戊戌維新?這是史家們至今仍聚訟不已的問題。學(xué)者袁偉時說,政變是慈禧的斷然措施,老佛爺自然難逃罪責(zé)。不過,百年來不斷有人為她辯解。史家們認為,沒有慈禧首肯,光緒皇帝根本不敢干這么大的一件事。包括《定國是詔》在內(nèi)的不少“圣旨”,下達前都曾送慈禧審定。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曾12次專程赴頤和園朝拜慈禧,這些會見絕不僅是禮儀性的。越來越多人認為,把慈禧說成完全因反對維新而發(fā)動政變,最少是把復(fù)雜的歷史事件看得過于簡單了。
康有為是戊戌維新的領(lǐng)袖和主要策劃者。除了堅決反對變革的頑固派訾之為大逆不道外,在支持或同情維新的人士中,指摘康氏把事情辦壞了的也大有人在。對康氏的指摘集中在這么幾點:
不顧客觀條件,不分主次,冀圖短期內(nèi)“全變”。百日維新期間發(fā)出,絕大部分成為各級官員奉而不行的具文;
重符號,輕實質(zhì),重形式,輕內(nèi)容,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輕率地侵犯傳統(tǒng)的神圣符號,授人以柄。服式、發(fā)式、紀元都是無足輕重的形式,但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卻一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乃至包含某種神秘意義的象征。時至9月,維新事業(yè)已岌岌可危,康有為偏偏鄭重其事上書,請求“皇上先斷發(fā)易服,詔天下,同時斷發(fā),與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在康氏“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國之強,可計日而待也”等取快一時的言詞鼓動下,光緒皇帝在條件不成熟之時,匆忙裁減和嚴厲處理官員,四面樹敵。
熱衷于軍事政治投機,沒有切實做好基礎(chǔ)工作。最足以體現(xiàn)康氏軍事活動性質(zhì)的是他們對待軍事將領(lǐng)的態(tài)度。在改革遲滯不前之際,康有為等人不是冷靜地分析全局,而是把阻力完全歸結(jié)為慈禧一人。于是,一個鋌而走險的密謀付諸實施:勾結(jié)武將,兵圍頤和園,捉拿慈禧。慈禧接到密報,發(fā)動政變,悲劇結(jié)束。
戊戌變法失敗了,康有為亦有諸多可指摘之處,但對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對甲午戰(zhàn)爭后經(jīng)濟體制改革(盡管幅度極有限)和產(chǎn)業(yè)資本的成長,乃至對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統(tǒng)治目標的最終實現(xiàn),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19、20世紀之交的清帝國接連發(fā)生了四件大事:甲午戰(zhàn)敗、戊戌維新、義和團、新政。這是密切相關(guān)的四件事,直至最終的辛亥革命,可以說是一條因果鏈。
戊戌變法成耶?敗耶?康有為成耶,敗耶?梁啟超對此有一個極精彩的答案,他在《南海先生傳》一文中寫道:
凡物必有原動力,以起其端。由原動力生反動力,由反動力復(fù)生反動力,反反相動,動動不已,面新世界成焉。惟戊戌之原動力,其氣魄雄厚,其潮勢壯闊,故生反動力最速而最劇,僅百日間跌挫一無所存,而反動力之雄厚壯闊,亦與之相應(yīng),其高潮之點極于團匪之禍,神京蹂躪,朝列為空,今者反動之反動力又起矣。自今以往,中國革新之機,如轉(zhuǎn)巨石于危崖,遏之不可遏,必達其目的地而后已。此事理所必至也,然則戊戌之役為敗乎為成乎?君子曰:成也。
1927年康有為70壽辰著清代禮服與家屬在上海合影
1899年7月20日,變法失敗流亡中的康有為在加拿大正式成立?;蕰拇?,力主君主立憲,與革命為敵,甚至不惜在民國后加入滿清復(fù)辟鬧劇,成為康有為被后世詬病之處。
庚子事變之后,國人對清政府更加失望,開始傾向革命??甸T子弟有不少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也覺得只有用激烈的手段推倒這個政府,才能實現(xiàn)救國和改革社會的目的。梁啟超更是激奮,高唱革命排滿之論。南北美洲?;蕰杏行┏蓡T寫信給康有為,要求“以鐵血行之,效華盛頓革命自立,或可保國保民”??涤袨槁牭竭@些言論,大不以為然。為了防止革命傾向的增長,穩(wěn)住保皇隊伍的陣腳,他寫了兩封很長的信專門討論革命自立問題,一封是《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一封是《答同學(xué)諸子梁啟超等論印度亡國由于各省自立書》。兩書列舉了諸多反對革命自立的理由,說資產(chǎn)階級革命,只有法國一國,這是歐洲特別之情,而革命后且有大亂發(fā)生,后果并不美妙。革命非一國之吉祥善事,法國革命,“大亂八十年,流血數(shù)百萬”;中國古代的農(nóng)民革命,亦無不“流血成河,死人如麻”。又說凡事合則大,分則小,合則強,分則弱。印度各省自立,不數(shù)十年而全滅,這是前車之鑒??傊锩粤⑹恰扒笏贉缤觥?,靠光緒“用專制之權(quán)變法,乃今最適時之靈藥”。他告誡?;蕰蓡T,“無誤于異論,無鼓動于浮言,無惑亂于小變”,責(zé)備梁啟超是“倡謬說以毒天下”,并宣稱自己“以死守此義”。
1906年,清政府為阻擋革命潮流,下詔宣布預(yù)備立憲。康有為以為實現(xiàn)君主立憲的時機到了,喜出望外,起而響應(yīng)。1907年2月,他把沉寂已久的?;蕰臑閲駪椪岢觥白鸪缁适?,擴張民權(quán)”的綱領(lǐng),一心等待光緒復(fù)辟之日的到來。不料到了1908年,光緒和慈禧在兩天之內(nèi)相繼死去,康有為幻想破滅,十分哀傷,除夕之夜寫了《祭先帝后望海獨立思舊感懷》一詩,并上書攝政王,請殺袁世凱以報先帝之仇。康有為無皇可保了,但他仍不談革命。1909年,清政府又一次宣布“決心預(yù)備立憲”,并頒行《資政院章程》,康有為又把君主立憲的希望,寄托在新皇帝溥儀身上,希望能回國內(nèi)再干一番大事。他向攝政王載灃上書,毛遂自薦,表示愿“更效馳驅(qū),共建大業(yè)”。但載灃并不理睬??涤袨檠垡妵鴥?nèi)張謇等立憲派又是成立各省咨議局,又是發(fā)動萬人請愿活動,一時鬧鬧嚷嚷,興高采烈,心中不禁升起一種被棄的悲哀。他在《惜誦》一詩中寫道:“天馬欲騰去,名姝未贖歸。故園萬花放,可惜老魚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王朝迅疾土崩瓦解。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采用民主共和政體。很多立憲派人士都順應(yīng)潮流,改變宗旨,拋棄清室,贊成共和了。康有為卻激烈反對,他一口氣寫了《救亡論》、《共和政體論》、《中華救國論》等數(shù)篇長文,說中國已行帝制數(shù)千年,不可驟變,現(xiàn)在只可行君主立憲,不可行民主共和,他指出,近代以來,歐美一些國家確實建立起了不同形式的共和政體,但“自美、法外,妄立共和政體者,未有不大亂無已者也”。有鑒于此,歐美少國家,“必不共和,必立君主,甚至于無君,猶且薰丹穴而求之,迎異族外國人而宗之為君?!笨涤袨檎J為,國外的經(jīng)驗證明,共和政體不宜采用,君主立憲政體最為適宜,但考慮到當時國內(nèi)的形勢,中國則應(yīng)吸取兩種體制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一種新體制,即“虛君共和”。虛君共和與民主共和兩種體制相比較,“其民權(quán)同,其國會內(nèi)閣同,其總理大臣事權(quán)與總統(tǒng)同”;其惟一不同,是虛君共和政體在總理大臣之上有一無權(quán)無為“土木偶”神式的虛君,它的好處則能免去共和政體下為爭總統(tǒng)而不斷發(fā)生的政爭與動亂,而且由于人民信奉,群臣敬畏,更有利于國家的安定??涤袨檎J為,雖然虛君無事無權(quán),不須有才能,但虛君又是“神”,固須有極高的資格地位,國內(nèi)無一人可比,“然后有定分而不爭焉”。據(jù)此條件,環(huán)顧宇內(nèi),只有清朝宣統(tǒng)皇帝和孔子后裔衍圣公能榮任此位。很明顯,康有為雖然煞費苦心,自認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政體,但從其內(nèi)容不難看出,虛君共和不過仍是英、日式的君主立憲政體的別稱而已。
以戊戌年為界,康有為的一生分為兩段,前期維新進步,后期保皇守舊反動——這曾是大陸史學(xué)界長期的主流觀點,至今似也居廟堂之高。不過,這個“主流觀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
有學(xué)者指出,雖然康有為反對革命派的共和政體,稱民主共和制不適合中國國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主共和與虛君共和同樣是近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表現(xiàn)形式。從憲政發(fā)展史的角度看,近代意義上的憲法和憲政肇始于英國,其主要特征就是確立了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這種君主立憲制對于封建專制而言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超越,直到今天,其歷史意義是不應(yīng)也無法否認的。因此,忽視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特征而斷言康有為辛亥革命后立憲思想的反時代性恰恰本身就忽視了其所處的時代特征,是一種以今人之觀念強求于歷史人物的評價。
1992年春在美國丹佛市的一次講演中,學(xué)者李澤厚對他早期的康有為研究反思道:“從1950年初起到1958年拙著《康有為譚嗣同思想研究》一書出版,我主要研究以康、譚等人為代表的晚清改良派變法維新思想。盡管我當時對改良派做了相當?shù)馁澰S和肯定,但基本上還是人云亦云地認同于大陸人文學(xué)界的‘既定’結(jié)論,即認定以康有為為主要代表的戊戌變法的改良思想,在20世紀初由于反對革命,就日益成為‘反動’——‘阻礙歷史前進’的東西了。革命,只有革命,才是推動中國政治、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p>
不過,在“文革”期間仔細研讀康德哲學(xué)的基礎(chǔ)之上,由深受“文革”繼續(xù)革命之苦的切身體會,李澤厚對于“革命”、“啟蒙”的反省在深化,這樣的深化影響到他對康有為的認識的變化。李澤厚后來以“告別革命”震撼思想界。
“‘文革’之后,我對康有為的評價愈來愈高,他選擇的是英國式的改良方式,這種方式可以避免暴力革命,保持住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與和諧,避免大破壞,大起伏。20世紀中國長時間處于破壞之中,真正的建設(shè)時間很少,當然有一些客觀原因,如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zhàn)爭,但本世紀初批判康有為的思路,選擇暴力革命的道理,吸引了大批青年知識分子,不能不說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們今天之所以要反思近代的激進思潮,就是這種思潮把暴力革命視為歷史進步的惟一標準,一直到毛的‘斗爭哲學(xué)’,這教訓(xùn)要認真總結(jié)?!保ɡ顫珊瘛⒃購?fù):《康有為評說》)
康有為自詡圣人,有一種“唯我獨尊”的狂生之氣。這種狂生之氣讓他在戊戌變法的大潮中覬覦“帝師”的資格,本人卻沒有主導(dǎo)變法的能力。而他身上的躁氣和虛妄也令他在變法小挫之時謀求瘋狂的冒險,最終葬送了戊戌變法這來之不易的中國自強機會。
有研究者指出,考諸康有為一生行跡,可以看出這“天上地下,惟我獨尊”和“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王者之氣(或許還有點霸氣),是康有為文化個性的基本內(nèi)涵。其他內(nèi)涵也大致可以用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浩氣;大局清醒、小事糊涂的書生氣;急功近利、輕狂妄進的躁氣;好大喜功、重名輕實的虛氣來概括。
康有為的“狂”是出了名的,這種狂成了許多事,也敗了許多事。
當時清政府最高決策機構(gòu)中的另一核心人物是李鴻章。甲午戰(zhàn)敗,李鴻章被開去直隸總督一職。此時的李鴻章亦欲思變,有仰慕強學(xué)會之心。但是當他“以三千元入股”表示支持強學(xué)會時,卻遭到康有為師徒的嚴拒。
戊戌變法前有一批有能力有經(jīng)驗的中年官僚如張謇、湯壽潛、張蔭桓。前者是翁同龢的得意門生,湯壽潛是變法早期倡導(dǎo)者??涤袨槿舭堰@些力量統(tǒng)一在變法旗幟下,各用其所長,而不以惟我獨尊之霸氣示人,則結(jié)果可能是維新派內(nèi)部比較一致,贊成支持變法的許多人不會匆匆離去甚至站到維新的對立面。
論者伍國曾指出,將來自完全不同的身份和角度的人對康有為其人及其政治、學(xué)術(shù)活動的評價綜合起來,似乎可以得出一個有連貫性的形象。雖然康有為的勇氣,維新思想和實踐值得肯定,但其自負、浮躁、功利心重,而且過度以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也是事實。后一點連梁啟超亦不諱言:“有為之為人也,萬事純?nèi)沃饔^……其對于客觀之事實,或竟蔑視,或必欲強之以從我……”
康有為研究者林克光的一段話,極好地指出了康有為的另一大缺點——言行不一,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他標榜“古今言論以理為衡,不以圣賢為主,但視其言論如何,不得計其為何人之言論”。批判“圣權(quán)無限。凡奉此圣之教者,所有言論,惟以此圣為主,不以理為衡”的錯誤,斥為“與幾何公理全背”。然而,他所奉行的,恰恰是他所斥責(zé)的,大搞“圣權(quán)無限”,把孔子的言論捧為“范圍萬世”的絕對真理,把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紀綱奉為國粹,強把孔子推為教主,大搞尊孔迷信。他贊美西方的一夫一妻制,主張男女平等自立,婦女解放,尤其反對“一夫可取數(shù)婦,一婦不能配數(shù)夫”,說這與“公理不合,無益人道”??墒?,他自己卻先后娶妻妾達6人之多,而且已經(jīng)62歲了,還娶一個剛20歲的黃花少女為妾。他鼓吹老師與弟子應(yīng)各有自主之權(quán),反對弟子不能自立,絕對服從老師,說這樣“大背公理,無益人道,其弊甚大”。而他卻處處維護師道尊嚴,對弟子實行封建家長專制,獨斷專行,把弟子當作自己的附庸,不許弟子自立,不許有言論自由,更不許革命。自己錯了,還要迫使弟子服從。他宣揚“天地生人,本來平等”'。認為屈抑他人為仆婢,“大背幾何公理”??伤砟晔褂玫钠玩揪惯_數(shù)十人之多,沒有一天不役使仆婢。
康的言行往往如此相反,以至為他作傳的弟子們也批評他:“先生日美戒殺,而日食肉;亦稱一夫一妻之公,而以無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獨立;日言人類平等,而好役婢仆;極好西學(xué)西路,而禮俗器物語言儀文皆堅守中國;極美民主政體,而專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專事中國。凡此皆若甚相反者?!?/p>
嚴復(fù)當年在給熊希齡的信中說:“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何以言之?德宗(光緒帝)故有意向之人君,向使無康梁,其母子未必生釁……而康乃踵商君之故智,卒然得君,不察其所處之地位為何如,所當之阻力為何等,鹵莽滅裂,輕易猖狂,至于幽其君而殺其友,已則逍遙海外,立名目以斂人財,恬然不以為恥。夫曰?;?,試問其所保今安在耶?”可見清室之覆,康有為實與有力焉。
有論者反觀之,在嚴復(fù)言之則為罪,在他人言之則未必不為功。百年轉(zhuǎn)瞬,循環(huán)往復(fù)。無論其為功罪,康有為之于今日,仍自有其難以磨滅的深遠影響。
康有為是一個現(xiàn)代政治思想和士大夫氣質(zhì)混合的人物,在他長期的維新—?;噬睦?,對中國政治前途的分析判斷始終和對光緒皇帝的個人感恩摻雜糾結(jié)在一起,最終將他塑造成一個徹底的?;史肿?,一個讓后人感嘆不已的復(fù)雜歷史人物。學(xué)者余英時曾經(jīng)提到,“已故的列文森(JosephLevenson)對中國近代史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認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大體是在理智方面選擇了西方的價值,而在情感方面卻去不開中國的舊傳統(tǒng)?!?/p>
這句話,也足以解釋康有為私生活上的兩面性和復(fù)雜性。
康的女兒康同璧回憶,康有為逝世的前一年(1926年)夏歷八月曾到北京,由她和梁啟超、張篁溪等弟子陪同,憑吊了菜市口刑場,想起“戊戌變法”失敗,乃弟廣仁及譚嗣同等“六君子”在此取義成仁,以及自己半生顛沛流亡的經(jīng)歷,不禁放聲痛哭。他還有一聯(lián)挽譚嗣同曰:“復(fù)生(譚字復(fù)生)不復(fù)生矣,有為豈有為哉?!奔鹊客鲇?,亦是自悼。
(參考書籍:《康有為》,《康有為評傳》,《康有為思想研究》,《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