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夜,30幾個戴著圣誕帽的孩子,在上海楊浦區(qū)大學路的一間只有40平方米的房間里,井然有序地排成拐了幾個彎的長隊。
這些孩子都是農民工子弟,他們的父母在這座水晶般的城市從事廉價的營生,他們中有些人在上海出生,但卻從未真正融入這座城市。
餐桌上擺著二十幾盤食物,其中還有鳳尾蝦、星形飯團、三文魚刺身和烤龍魚條……這些都是學生們在下午烹飪課上的成果。
如果沒有“久牽”,平安夜對這些孩子而言,遙遠得如異國他鄉(xiāng)。為孩子們提供舞臺的,是張軼超。
創(chuàng)辦這個為農民工子弟提供教育的志愿者機構已經10年了,張軼超現(xiàn)在還記得第一次造訪民工子女學校的場景—
吵鬧的課堂中,有人在瞌睡,有人在吃東西,極少數人在聽課,只有志愿者拿出糖果之類的禮物時,這些孩子才能勉強安靜。待志愿者走遠后,老師將糖果拋向空中,孩子們狼奔豕突般爭搶。然后,有人打起來,有人哭起來……
自2002年起,從復旦研究生畢業(yè)的張軼超,就在一個叫“久牽公寓”的小區(qū)里,租了一套房子。他在復旦大學組織了一支大學生志愿支教隊,在業(yè)余時間給周邊的民工子女上興趣課。他們會做智力游戲,做科學實驗,還會借專業(yè)望遠鏡來一起看星星。
無論是孩子們還是志愿者,大家總會說“今天去久牽”,久而久之,久牽不再只是一個公寓名。此后十年,盡管地方換了多次,志愿者和學生也是換了一批又一批,但這句話卻從來沒有變過。
2006年,久牽成立了一支合唱隊名叫“放牛班的孩子”的合唱隊,這也許是全國第一支由民工子女組成的合唱隊。而張軼超的志愿活動,就如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受人矚目。
目前,久牽開設了20多門課,共有50多個老師,浦東、浦西兩個中心加在一起有100來個學生。開課的志愿者來歷豐富,課程也是五花八門,法律、攝影、烹飪、二胡、琵琶……
開的課程越多意味著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越大,找到自己興趣和特長的概率也會更高。與其說張軼超教會了學生什么,不如說他引導孩子們怎樣去認識這個世界?!白鲎约合矚g做的事,不放棄自我”是張軼超對這些孩子們的期待:“在自由選擇中,人才會了解自己,才會快樂?!?br/>
出國夢
今年,久牽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叫王新月的女孩被聯(lián)合世界學院(United World C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