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金手,是日本人對五彩加金的器物和紅地描金、青花紅地描金等精細之作的稱呼。其制作工藝借鑒或模仿中國景德鎮(zhèn)窯五彩及漳州窯彩繪瓷技術,同時融入日本浮世繪與歐洲洛可可藝術風格,成為盛極一時、風靡歐洲的緊俏外銷瓷品種之一。
伊萬里的名稱因日本有田燒制的瓷器在伊萬里港裝船運出而得名,瓷器的產地位于今日本佐賀縣。17世紀至18世紀,伊萬里燒金手瓷器曾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貿易而聲名遠播,暢銷海外,特別是受到了歐洲人的喜愛。北京藝術博物館引進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江戶時代的外銷瓷精品,舉辦了“百年遠航:江戶名瓷·伊萬里展”,展品中就有近一半的文物為金手瓷器。它們以1790年至1830年的制品為大宗,保存完整,造型新穎獨特,制作精美,裝飾華麗,圖案內容豐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新穎獨特的造型
日本伊萬里金手瓷器產量很大,至今在歐洲各國的許多宮殿、官邸、豪宅內仍有收藏,它們往往與中國景德鎮(zhèn)窯彩瓷、龍泉窯青瓷、德化窯白瓷等共同裝飾于一室。這些瓷器作為17世紀至18世紀外銷歐洲的重要產品,除了大量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日用器皿與整套餐具外,還有許多造型雄偉的陳設瓷。這些瓷器大多依據(jù)歐洲來樣或訂單進行生產,故散發(fā)出濃濃的歐洲風情。
陳設瓷有大瓶、大花觚、大罐、大盤、塑像等,它們大多成雙入對,組合陳列。展覽中雖然不能完全再現(xiàn)當時的場景,也不能保證每類器物都能成對展出,但其恢宏的氣勢仍讓觀者感到無比的震撼。
日用瓷更是豐富多彩,有各種各樣成套的葡萄酒壺和葡萄酒杯、咖啡壺和咖啡杯、巧克力杯、茶壺和茶杯、啤酒杯、瀝水碗、調味瓶以及剔須盤(或為放血用器)等。為了滿足歐洲人生活習俗的需要,這些日用瓷器均經過特別設計、制作而成。它們有的直接模仿了歐洲當?shù)氐鸟R約利卡錫釉陶器、荷蘭代爾夫特陶器或萊茵石火器,有的則是運到歐洲后被配以金屬材質的蓋或流。尤其是一些為了適應西方人們生活習慣而加以改裝的器皿,雖然使用功能大大改變,卻仍然保留著東方瓷器的特別韻味。
杯盤往往組合成套使用,有的是當時歐洲宮廷貴族用的巧克力杯,有的是紅茶杯或咖啡杯。它們大小不同,高矮不一,有的帶托盤,有的帶蓋,有的二者兼有,有的則托盤與蓋皆無。尤其是與執(zhí)壺配套使用者,更顯珍貴與講究。此外,還有瀝水碗,因碗底有多個用于瀝水的小孔而得名,下面還帶有三足并承以托盤,設計十分科學合理。
精美華麗的裝飾
日本伊萬里金手瓷器紋飾精美,無論裝飾風格還是圖案內容均融合了多種文化因素內涵,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與無窮的藝術魅力??傮w上來看,其裝飾風格大致可分為日式風格、歐式風格和中式風格三類,其中以頗具日本風情的日式風格為主。
日式風格的瓷器裝飾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楓葉、盆花、室內屏風、櫻樹、美人圖和七福神等,其中以櫻樹紋、美人圖為代表。
櫻樹紋的出現(xiàn)是與日本人喜愛櫻花的歷史情結密切關聯(lián)的。自古以來,櫻花就深受日本人的鐘愛,被稱為日本的國花,這些瓷器上的櫻花紋,除了作為主體圖案外,也有作為輔助邊飾的,或裝飾在大罐的腹部,或點綴于花觚的口沿,其中以整盆盛開的整株垂枝櫻花最具裝飾性與代表性,畫面爛漫熱烈,充滿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美人圖則是深受同期浮世繪藝術影響的裝飾題材之一。這種“浮世繪”風格的美人圖,興起于江戶時代,題材多樣,反映了當時町人大眾的生活和風俗,那些姿態(tài)萬千的歌女、舞女、女優(yōu)、游女、浴女等,生動再現(xiàn)了江戶時代日本底層婦女的生活與文化。
日本伊萬里金手瓷器的裝飾,有一部分是為了專門滿足歐洲社會人們生活的審美需要與習慣而按訂單或來樣繪制的,具有濃烈的西方文化色彩,因此稱為歐式風格。如反映歐洲貴族、富豪、名門或望族顯赫地位的紋章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圖案,它們是按照當時歐洲王公貴族們提供的家族紋章特別繪制的,有的裝飾在大盤的盤心上,有的裝飾在剃須器皿上。實際上,紋章圖案在中國景德鎮(zhèn)窯生產的外銷瓷器中也是屢見不鮮,二者的產地雖然不同,但繪制風格完全一致,均設計華美,畫面細膩,制作精致。另一類具有典型歐式風格的題材內容是西方古典神話故事或西方人物圖案。
日本江戶時代的伊萬里金手,許多作品最初是明顯受到中國明末清初景德鎮(zhèn)窯及漳州窯彩繪構圖與風格影響的,特別是“芙蓉手”,堪稱是中式風格的典型代表。所謂“芙蓉手”,即指仿造中國明代萬歷時期外銷到歐洲的“克拉克”青花瓷。
此次出展的“芙蓉手”,除了青花大盤外,也有金手大盤。如本文圖中一件金手大盤,盤心內畫一插滿鮮花的花瓶,周圍分為八區(qū)開光,恰似一朵盛開的芙蓉花,“芙蓉手”亦由此而得名。它與中國明代萬歷年間(1573年至1620年)景德鎮(zhèn)民窯創(chuàng)燒的“克拉克”青花瓷風格一致,無論是圖案的開光布局,還是滿密、華麗的裝飾,均十分相似,難分伯仲。
此外,帶有中式風格的瓷器裝飾也有山水、人物、梅花、鳳鳥、螃蟹、白菜等,以及體現(xiàn)中國古人追求長壽思想理念的“壽”字紋。而一些瓷器底部甚至直接模寫“大明嘉靖年制”等中國帝王年號款,更加說明了中日兩國瓷器文化技術間相互交流與影響的歷史事實。
日本伊萬里金手瓷器有著特殊的燒造工藝與獨特的繪畫技法。首先,從工藝上看,日本伊萬里金手瓷器因瓷土的耐火度比景德鎮(zhèn)原料低,在成型方面容易出現(xiàn)問題,因此為避免瓷器在燒窯時塌底,工匠們采用了支釘方法。但是在燒制后還要將小支釘去除,因此在器物底部會殘留有黏結痕。這是中國瓷器與有田瓷器的一點重要區(qū)別。
其次,從彩繪技法上看,日本伊萬里金手瓷器除個別不帶金彩——類似中國的青花紅彩瓷器外,大部分是帶金彩裝飾的,如純白地釉上彩繪描金、色地釉上彩繪描金、青花五彩描金、紅彩描金等。它們雖然均可從中國彩繪瓷器上找到技術傳承的影子與文化交流的因素,但其在釉下青花或釉上深藍、棗紅、朱紅、漆黑的色塊內以金色再進行勾勒、渲染的彩繪風格,甚至是以大片金色鋪地的做法,都成為伊萬里金手與中國彩繪瓷的最大區(qū)別。正因如此,日本伊萬里金手瓷器才呈現(xiàn)出富麗堂皇、繁花似錦的藝術效果,并極具裝飾趣味。
大蓋罐一對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
高61.5厘米,腹徑32.6厘米,造型雄偉,成對組合,保存完整,十分珍貴。這種大罐一般都是成套或幾件擺放在一起,有時還與大花觚或大瓶等配套使用。它們是歐洲宮廷殿堂內的常見陳設瓷品種。尤其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上半葉,日本有田地區(qū)生產的這種金手陳設瓷器,色彩斑斕,有的還被裝上鎏金底座或其他配件,與華麗的宮殿彼此襯托,相得益彰,奢華氣度一覽無余。
啤酒壺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
也可能是咖啡壺,高22.3厘米,寬15.1厘米,造型與歐洲使用錫類金屬制作的啤酒壺或咖啡壺完全一致,顯然是按照當時歐洲當?shù)厝藗兯褂玫钠渌馁|的器皿定制生產的。其柄上部有一孔,推測是用于系繩或系鏈以連接金屬蓋的。在此次的參展文物中,還有一件同樣造型的青花瓷器,其腹部下面開有一圓孔,則完全是為了外銷歐洲后再進行安裝金屬開關而設計預留好的。
剃須盤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
剃須盤堪稱是外銷瓷中的又一典型代表,其盤壁置一弧形缺口,十分獨特。關于它的用途,人們進行了種種猜測:其一認為是歐洲理發(fā)店剃胡須時所用的器皿;其二認為是歐洲當?shù)蒯t(yī)療過程中用于放血的器皿;其三根據(jù)盤上帶有的圓孔,認為是裝飾在墻壁上的掛盤。實際上,此類盤子在中國景德鎮(zhèn)窯生產的外銷瓷中亦較為多見,且從其盤心多繪有歐洲貴族家族的紋章圖案推測,應是按照歐洲來樣進行設計制作的。
帶金屬蓋的長頸瓶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
高22.3厘米,腹徑11.9厘米,瓶蓋后加,蓋內還裝有木制金屬芯瓶塞,從而為盛放葡萄酒等液體提供了更為有效的保護。這種金屬蓋、流、座等附屬附件裝置,都是在瓷器被外銷至歐洲后,由歐洲工匠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與想像進行后加工的,最常見的就是鑲嵌銅鍍金或貴金屬配件,目的是改變器物的原有功能而使其更適于歐洲當?shù)厝藗內粘I畹膶嶋H需要。
調料瓶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
與托盤構成一組五件的成套餐具,保存完好,十分難得。瓶高10.4厘米至10.7厘米,托盤高11厘米,其中三件調料瓶腹部的圓形開光內分別用金彩寫著“A”(荷蘭語:醋)、“O”(油)、“S”(醬油或砂糖),以表明用途。無蓋調料瓶的口沿上設有擺放匙、勺處,可能是放芥末等物用的。這組瓷器造型源自荷蘭銀器,而數(shù)百年前用于盛放汁料的西餐用具就如此科學、實用、美觀、衛(wèi)生,真是令人大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