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王磊
美國:食品沒標簽,絕對不買美國人買食品有一個習慣,就是一定會關注包裝上的成分表,例如熱衷減肥的人,會尤其注意卡路里、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量,而購買蔬菜水果的人,則會看產地和農藥檢測結果。
其實,活在今天的美國人是無法想象百年前的美國食品市場的。19世紀中葉,美國是全世界假藥、污染食品的聚集地。美國用了100多年的時間,通過無數(shù)血淋淋的教訓,才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今天的食品管理,而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在維護老百姓的健康方面功不可沒,他們有圖文并茂的宣傳資料,告訴消費者如何閱讀和理解標簽內容,如何保護自己免收劣質食品的危害。此外,他們還定期舉辦食品包裝知識小測驗,測試中得分高的人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質獎勵。同時,各類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學家也十分活躍,他們對大量的產品進行檢測、統(tǒng)計,定時出爐科學的研究報告,為政府管理和百姓生活提供最權威的指南。
德國:吃壞肚子,找食品警察在德國,食品安全意識可謂深入人心。人們在挑選食物時,首先會看這種食物有沒有“德國食品安全系統(tǒng)”標簽。接下來,會看食物的包裝是不是完整,有沒有變色或者異味等。德國人做菜時按人按量,從不浪費,也不吃過夜菜,所以很少因為食物發(fā)霉、變質影響健康。雖然食品安全問題不多,但如果懷疑食物出了問題,民眾可以隨時撥打德國聯(lián)邦消費者保護、食品與農業(yè)部設立的24小時免費的投訴電話。馬上會有“食品警察”上門采樣,并及時送到權威機構進行檢測。結果會在第一時間告知舉報者,如果真是食物的問題,相關部門就會立即處理。
日本:每月發(fā)知識手冊過去,日本人買食品就是看“保質期”和“保味期”,自己很少去判斷食物的安全性,因此也出過不少“毒大米”、“毒海鮮”、商家篡改生產日期的事。為此,日本加強了在食品安全性方面的教育。
近幾年,日本電視、報刊常常有密集的公益宣傳,呼吁人們在購買食物時,一定要“運用你的嗅覺和視覺來鑒別食物,而不是依賴于保質期標簽?!痹谔鞖廪D暖、進入梅雨季節(jié)或者突然降溫時,小區(qū)和超市里常常免費向人們發(fā)放小冊子,里面主要是一些關于食物安全和飲食衛(wèi)生的實用知識。 日本居民區(qū)里有專門的健康保健所,他們會為居民開辦免費的食品安全學堂,由專門的食品專家為居民講解如何辨別食物好壞。實際上,日本的食品衛(wèi)生教育是從小就開始的,中小學的“家庭”教育里還有如何鑒別魚肉的新鮮度這樣的課程。日本人也很樂意從各種渠道接受食品安全教育,尤其是女性,她們往往會專門參加家政培訓班,學習食品安全和營養(yǎng)方面的知識。
英國:超市“飲食顧問”英國人飲食追求健康。在他們看來,飲食首先要吃的安全,其次要保證營養(yǎng),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稱得上“健康”。為了獲得更多的飲食安全、營養(yǎng)方面的知識,英國人可謂“不恥下問”。
在英國健康飲食網站上,常常有大量實用的方法告訴人們怎樣檢測肉是否新鮮,怎樣區(qū)分變質食物。英國還有一家獨立網站,它可以幫助消費者比較英國各大超市商品的價格、安全性和營養(yǎng),網站上的自動健康監(jiān)測員會根據(jù)英國食品標準局的最新數(shù)據(jù),向人們提供“紅綠燈營養(yǎng)警示”,如哪些食物脂肪含量超標等。而此前英國還推行了一項“飲食顧問”計劃,又稱“營養(yǎng)保姆”。在英國一些大超市,配備專門的飲食顧問,告訴前來購物的人如何分辨食物好壞,如何選擇健康食物。這一計劃推出后,受到了英國家庭的廣泛歡迎。這一組織的主席保羅·薩赫說,“飲食顧問”計劃只是個開始,我們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飲食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