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韓西芹 圖/本刊記者 劉汪洋
影視城:微縮的百年風情
Movie and TV City: A Miniature of One Hundred-Year Style
□文/本刊記者 韓西芹 圖/本刊記者 劉汪洋
兩江國際影視城是重慶市“十二五”期間重大文化工程,規(guī)劃面積4平方公里,2011 年開工建設,開發(fā)周期為5-8年。其中占地1平方公里的影視基地,復建5萬-10 萬平方米民國陪都風格標志性建筑群,是目前國內拍攝民國題材、巴渝風情的最大影視基地。
兩江國際影視城,位于重慶龍興古鎮(zhèn)的腹地,一個雋永而清秀的地方。
沿著彎曲的山路,繞過一片起伏的山巒,隔著薄薄云霧,一排排的青磚瓦房躍入眼簾。略顯灰黯的建筑,仿佛經歷了上百年歲月的洗禮,在陽光下散發(fā)著幽深的氣息。旁邊,清澈的高洞河蜿蜒而去。
剛竣工的影視城風情民國街,這里還寂靜少人。一條古香古色的老街,長300米,寬150米,窄的只有幾米。小巷彎曲,店鋪櫛比,那些飛翹的屋檐,那些雕花的窗欞,那些殘舊的垣墻,力圖為人們還原出一百年前舊重慶的生活場景,以及蘊藏的歷史與人文。
“民國街”,正如它的名字,真實地還原了民國時期重慶上半城66 棟建筑。不同風格的住宅和建筑,外觀按照歷史照片原貌1:1比例復建,帶著歲月雕琢的灰白,展示著這座城市獨有的魅力和韻味。
徜徉在大街,這里就像一個老城區(qū),老街、老巷、老房子,間雜著民宅、茶館、客棧、藥房、當鋪。街墻上張貼著舊月歷、海報,房頂上吊著銹跡斑斑的鐵藝燈,那些熟悉的巷名、門牌讓人恍惚又回到了那個時代—老重慶傳統(tǒng)市井生活。王記鐘表店、寶成華記銀樓、五洲大藥房、美華服裝成衣行、榮典堂、康和旅館……這些曾經風光一時的商號俯首即拾,無處不顯現(xiàn)著一種蒼老。隨意從一小巷走進,漆痕斑駁的窗門和梁柱,敞亮的房間,可以想象出當年院中人家其樂融融的景象,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
〉“新華日報”營業(yè)部復制如真
商鋪林立
〉“國泰戲院”霓虹燈招牌
〉廣告招貼
與巴渝建筑相輝映的,是矗立其中的精美小洋樓。1891 年重慶開埠,隨后幾十年間,多個國家在這里修建兵營、使領館、金融機構等,留下大量的歷史遺跡。民國街上,就復原了這一時期的殖民式建筑。譬如重慶銀行、交通銀行、白玫瑰西菜、百代公司、瑞盛洋貨、大都會餐廳,它們多為中西結合的磚木結構建筑,青白相間的外墻,有廊柱花窗。混跡在重慶樸實簡陋的民房中,為這一帶建筑增添了異國情調。
遠處望去,最奪人眼球的是消失已久的國泰戲院。在上個世紀30 年代,它位踞重慶解放碑柴家巷口,是這座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很多人只能在老照片里一睹它的風采,三層高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西式建材,雍容不凡的輪廓,流光溢彩的霓虹燈招牌在樓頂上,醒目、招搖。當年,戲院白天放電影,夜晚上演話劇,許多重慶市民慕名前來追捧??箲?zhàn)期間,郭沫若在重慶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屈原》,由“中華劇藝社”在國泰戲院公演,連演一個月,場場爆滿,人人奔走相告。如今,復建的戲院完整保存著以前的樣子,時光似乎在這里定格。據(jù)說,今后這里仍將作為電影院和劇場使用,一部分作為影視博物館,
〉巴渝風格建筑
〉“吃”“玩”皆有去處
國泰戲院對面則是抗戰(zhàn)時期的重要遺址—《新華日報》營業(yè)部,這是一份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紅色媒體。遙想當年,在那段漫長的艱苦歲月,它完成了喚起民眾、鼓舞斗志的使命。如今巋然矗立那里,撫摸一磚一門,都能勾起對那段逝去歷史的重溫。
2012 年3月,影視城迎來了著名導演馮小剛的抗戰(zhàn)新片《1942 》的拍攝,由于該片多場主景涉及重慶抗戰(zhàn)史,拍攝時,民國街變成了硝煙紛飛的戰(zhàn)場,再現(xiàn)了70 年前發(fā)生在重慶的戰(zhàn)爭故事。有消息傳來,影片殺青后,將于今年十月公映,首映式就在民國街上的國泰戲院里,以此向這座曾經用鮮血捍衛(wèi)過的城市致敬。
作為目前國內拍攝民國題材的新銳實體影視基地,兩江國際影視城完成了一期項目“民國街”,二期建設即將動工,重現(xiàn)民國歷史上這座長江上游重鎮(zhèn)的往昔盛景。朝天門、抗戰(zhàn)勝利紀功碑、民國政府大樓、羅斯福圖書館等富有歷史厚重感的老重慶地標都將一一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