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杰
作者:胡永杰,河南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450002。
杜甫的絕句幾乎都作于入蜀之后,且絕大多數(shù)作于蜀中①和夔州,論者多認為這和他受巴蜀民歌竹枝詞的影響有關,如夏承燾先生就曾指出:“我在這里作為一個問題提出:杜甫晚年這些蜀中絕句,可能絕大部分是和蜀中民歌有關?!薄?〕但是仔細區(qū)分的話,蜀中和夔州所處的巴渝之地屬于兩個地區(qū),竹枝詞屬巴渝民歌,并不產生于蜀中,而且杜甫是先到蜀中,后至夔州,因此把杜甫絕句的創(chuàng)作主要歸因于竹枝詞的影響似乎并不合適。我們認為杜甫大量寫作絕句可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蜀中民歌的影響,但主要原因應是他在蜀中特別是浣花草堂的生活和心態(tài)的影響,本文擬就這一問題做一些探究。
一
筆者據(jù)浦起龍《讀杜心解》統(tǒng)計,杜甫集中共有31首五絕,106首七絕②,其中除了《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為齊魯時作,《即事》(百寶裝腰帶)寫于長安或成都難以確定外,③其他都寫于入蜀之后。他31首五絕,作于成都者有14首,云安者1首,夔州者15首;106首七絕,作于成都、梓州、漢州、蜀州等蜀地者57首,夔州者45首,可以看到,杜甫的絕句確實絕大多數(shù)創(chuàng)作于蜀中和夔州。
杜甫為什么入蜀以后才開始大量創(chuàng)作絕句?我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應是他蜀中生活,特別是浣花草堂生活的影響。杜甫作于成都、梓州、漢州、蜀州等蜀地的絕句共71首,其中寫草堂環(huán)境風物、生活情致的就達約40首之多,另外,《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王錄事許修草堂貲不到,聊小詰》、《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等八首是在成都時向人尋求生活之貲和營建草堂之物的作品,《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一絕奉答二絕》以寫草堂幽美閑逸的生活為主,也和草堂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如果加上這些,其數(shù)量則更多??梢姴萏蒙钍嵌鸥κ裰薪^句中最主要的題材,僅從數(shù)量的統(tǒng)計與比較就可看出兩者之間關系的密切。具體來講,草堂生活影響到杜甫絕句創(chuàng)作者在于其幽美的環(huán)境、詩人安定閑適的生活,及由此產生的疏放的心態(tài)和勃發(fā)的興致。這種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使他有時間和興致去關注生活中細微的景物、事物和情致,而絕句這種詩體篇幅短小,風格以蘊藉空靈為主,很適宜表達他安閑生活中所見所感的一時興致,因此這時他開始使用絕句這一詩體即興表達閑靜生活中細微而倏忽的感受和情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們知道,杜甫青少年時期主要是在漫游、隱居中度過,對未來對理想都懷著浪漫的憧憬,他這時期詩作不多,主要使用的是五律、五古這兩種在中原地區(qū)最為時尚,也能展示才華的體式。長安時期,他一方面遵行“奉儒守官”的家風,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高遠理想,全力追求仕進,另一方面長安生活使他很快加深了對官場內情、政治真實形勢的認識,加上安史之亂的突然爆發(fā),現(xiàn)實和理想產生了巨大的碰撞,急劇地沖擊著他的內心世界,因此這時期他主要創(chuàng)作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詩和五言排律幾種體裁的詩歌。他寫五排主要用于干謁,投贈京城名流,因為這種詩體最能展現(xiàn)一個人的才華和功力。他的五古主要表達對社會政治、民生等重大問題的嚴肅思考與批判,及自身思想情感的激烈震蕩。七古主要表達較為激蕩豪縱的一己感慨或逸興,也有諸如《兵車行》、《麗人行》、《悲陳陶》、《哀江頭》這樣表達對社會現(xiàn)實激蕩難平的傷感或批判的作品。五律、七言律詩則用于一般交游、友人同僚間往來的贈答酬唱。這時期他的生活是奔波的,人生態(tài)度上是奮力進取的,情緒心態(tài)上是沉郁不平的。因此也就很難有時間、環(huán)境和情致去使用絕句寫那些表達細小情景和內心細微感受的小詩,他這時把全部精力用于了關注社會人生等大問題,所以寫作的是精心結撰的大作品。
入蜀后,他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定居下來,打消了在仕途和政治功業(yè)方面的追求之念,這就在環(huán)境和心態(tài)兩個方面為絕句的寫作提供了契機。草堂生活的抒寫,杜甫的心態(tài)是自由的,他無需考慮展示自己的才學,也可暫時拋卻對國家和身世的憂慮,而這些生活中的聞見、感受又很細瑣,無需用長篇去表達,并且閑逸的情致也以表達得靈動蘊藉為得體,這些都決定了杜甫選擇絕句這一詩體。正如王嗣奭評《絕句六首》和《絕句漫興九首》時所云:“凡目所見,景所觸,情所感,綴拾成詩,猶之漫興也。”(《杜臆》卷十二)〔2〕“興之所到,率然而成,故云《漫興》。”(《杜詩詳注》卷十引)〔3〕因此我們說成都草堂等地幽美的環(huán)境,安定的生活和閑逸疏放的心境是杜甫絕句產生的主要原因,這應該是不過分的。
二
草堂幽靜美好的環(huán)境和安定閑適的生活給詩人提供了自然景物之美和個人生活性情之美的詩料,導致了“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其一),“扁舟輕裊纜,小徑曲通村”(《絕句六首》其三)這類精工明麗的絕句的產生。另一方面,這里近乎隱居、與鄰舍隱士、鄉(xiāng)村田父親密相處的鄉(xiāng)野生活也促使了杜甫那種落盡豪華,擺去拘束,純情至性盡現(xiàn)的疏放純真心態(tài)的滋長,而這種心態(tài)則是《絕句漫興九首》、《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少年行二首》、《三絕句》等一類跌宕曠逸的作品產生的主要原因。前一種情況較易于理解,這里不擬贅論,我們主要對后一種情況做一些討論。
杜甫的性情中本身就有樸野和放曠兩種因子。比如他在長安時因在城南的杜陵居住過,于是便以“少陵野老”、“杜陵布衣”自稱,同時也有過“相與博塞為歡娛,馮陵大叫呼五白”的狂放之舉。不過,在兩京地區(qū)的生活環(huán)境中和他自身積極追求仕進的心態(tài)下,這種性情并沒有太多滋長的機會,而居住浣花草堂則為其成長、高漲提供了最為適宜的環(huán)境。如前文所述,一方面,遠離政治中心、流寓遠方的處境和已至暮年的心境消磨了他政治理想追求的念頭,有了悠閑的心態(tài)。另一方面,他居住草堂,不啻就是一位隱士,和鄰居朱山人、斛斯融等一些高逸的隱士朝夕相處,與附近的田父鄰翁也都相交甚歡,這時他更是以野老自居,而疏放純真的性情也達到了高潮。比如他在《狂夫》詩中就自稱“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屏跡三首》其三則描繪自己的疏放形象云:“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當這種疏放的心態(tài)與草堂景色、風物激起的細微而倏忽的情興相會時,自然也就會有《絕句漫興九首》、《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類跌宕狂逸的絕句作品的產生。
我們先看他《少年行二首》其一這首七絕:“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傾銀注玉驚人眼,共醉終同臥竹根?!边@首詩的主旨浦起龍說是:“聊爾自勸,非為少年覺悟也?!?《讀杜心解》卷六之下)〔4〕杜甫這里以開悟少年的口吻寫詩,確實主要意圖不在少年,而是借之表達自己在簡樸甚至是簡陋的鄉(xiāng)野生活中體驗到的人生真純之境,是閱盡世事后對生活的透悟之言。而為表達這種透悟真純之感,他則特意用樸拙之語、放曠之筆以出之。這首詩對于說明杜甫草堂生活中的樸野疏放之性情與他具有民歌風調的絕句之作的因果關系頗有代表性。再來看《絕句漫興九首》,九首詩中幾乎純是一派癡人癡語,他怨春色無賴,花開造次,鶯語丁寧;怨春風欺負他這野老,怨燕子銜泥污了琴書、接飛蟲打著了人;嫌柳絮顛狂,嫌桃花輕薄,怨狂風挽斷了柳枝的最長條。這一番不講理的嗔怪埋怨恰恰把詩人在爛漫春色面前,喜不自勝,心醉欲狂的情興聲色飛動地表達了出來。金圣嘆評杜甫《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詩說:“不失童心妙處?!?《杜詩解》)〔5〕,如果移用過來,這九首詩則可謂是脫盡形骸,童心畢露。《三絕句》的風格和《絕句漫興九首》相近,比如其一:“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睏顐愒u云:“與花使性,妙。”(《杜詩鏡銓》卷九)〔6〕又引邵子湘云:“老人情語?!薄芭c花使性”、“老人情語”無疑就是“疏放純真”的同義詞?!督溪毑綄せㄆ呓^句》所展現(xiàn)的同樣是詩人在春花濃艷之時如癡如狂的逸興,王嗣奭評第一首“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云:“而‘顛狂’二字,乃七首之綱?!?《杜臆》卷四)楊倫則評“江上被花”二句云:“著一‘惱’字,尋花癡景,不描自出。”(《杜詩鏡銓》卷八)
總之,《絕句漫興九首》一類絕句中的情興,可用“癡”、“狂”兩字概括,而這些“癡”“狂”的情興正是杜甫疏放純真的心態(tài)和草堂風物交會感發(fā)的產物。換句話說,也正是他的這種心態(tài)和草堂的生活共同促成了他這類絕句作品的產生。
三
《絕句漫興九首》這類作品從情興、題材上看受到了杜甫疏放純真的心態(tài)和草堂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但從聲調、語言風格等外在形式上看,應該說它們可能受到了竹枝詞或其他蜀地民歌的影響,這一問題前人已多有論及,如:
李東陽《麓堂詩話》:“杜子美《漫興》諸絕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時人蹊徑。”〔7〕《杜詩詳注》卷十《絕句漫興九首》引《杜臆》評語:“興之所到,率然而成,故云《漫興》,亦竹枝、樂府之變體也?!蓖跛脢]《杜臆》卷四《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評語:“亦竹枝變調。”黃生《杜詩說》卷十:“杜公絕句不入正聲,似于此體不甚留意。特聞蜀中竹枝之音,聊爾戲效之耳。讀者只就體調作解,不必律以正法,始稱知言?!?《絕句漫興九首》其一評語)“諸絕句中多入方言,益知其仿效竹枝之體?!?《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一評語)“此首是竹枝本色。”(《絕句漫興九首》其九評語)〔8〕上述前人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絕句漫興九首》等詩風格通俗而流利跌宕,確實頗有民歌的風韻。具體來講,其表現(xiàn)之一是,這些絕句都是七言四句,和竹枝詞是相似的。④表現(xiàn)之二是,音韻上多通俗自然,不拘格律,或跌宕奇崛,或流利曉暢,但都朗朗上口,和民歌的風格很相似。比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就談到:“詩破棄聲律,老杜自有此體。如《絕句漫興》、《黃河》、《江畔獨步尋花》、《夔州歌》、《春水生》,皆不拘聲律,渾然成章,新奇可愛,故魯直效之?!?《前集》卷四七《山谷上》)〔9〕施補華《峴傭說詩》評“黃四娘家花滿蹊”一首也說:“詩并不佳,而音節(jié)夷宕可愛?!薄?0〕劉須溪(劉辰翁)評《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則說:“每首誦過,可歌可舞,使老人復少?!?《杜詩鏡銓》卷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總評引)表現(xiàn)之三是,他的絕句中大量使用了民間口語、俗語,使詩的風格平易近人,富于樸野而鮮活的生活氣息。如《絕句漫興九首》其九:“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誰謂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薄抖旁婄R銓》“恰似”句下評云:“俚句是樂府體”。羅大經則指出:“余觀杜陵詩,亦有全篇用常俗語者,然不害其為超妙。如云:‘一夜水高二尺強,數(shù)日不可更禁當。南市津頭有船賣,無錢即買系籬傍?!衷?‘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衷?‘夜來醉歸沖虎過……’是也?!?《鶴林玉露》丙編卷三)〔11〕這種情況在杜甫絕句中是隨處可見的,如《絕句漫興九首》“二月已破三月來”的“破”,“誰謂朝來不作意”的“不作意”,《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稠花亂蕊裹江濱”的“裹”,“不是愛花即欲死”的“即欲死”,《絕句四首》“梅熟許同朱老吃”的“吃”,都是俗語;《絕句漫興九首》中“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糝徑楊花鋪白氈”,也分別被申涵光評為“語尚輕便”、“似今小說演義中語”、“則俚甚矣”。(《杜詩詳注》卷十引)這些俗語、口語的使用確實增加了詩中樸野可親的意味,而語言通俗也正是民歌的主要特征之一。
不過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辨明。一個問題是,竹枝詞是巴渝民歌,并不產生于蜀中。杜甫在夔州常常聽到當?shù)氐拿窀柚裰υ~,并且受到其影響的線索非常明顯。如他自己所云:“萬里巴渝曲,三年實飽聞”(《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其二)“竹枝歌未好。”(《奉寄李十五秘書二首》其一)并且親自寫了可以說就是竹枝詞的《夔州歌十絕句》。但是他在蜀中時,并沒有談及聽到當?shù)氐闹裰υ~和其他民歌的情況。而且從現(xiàn)存史料看蜀中竹枝詞產生也很晚,林孔翼編《成都竹枝詞》〔12〕中所收最早的是元代周巽的《竹枝歌十首》。雷夢水等編《中華竹枝詞》〔13〕所收蜀中之作最早的是宋代蘇軾、冉居常、元代丁鶴年、陶孟愷的幾首。所以杜甫的絕句是否是受成都等蜀中之地竹枝民歌的影響是不能斷言的。我們這里只能作如下推測。一、可能杜甫在兩京之地時就已聽過竹枝詞,到了成都,草堂的生活激發(fā)他借鑒這一他早已熟悉的民歌體創(chuàng)作了一些絕句。這種情況是有其可能性的,崔令欽《教坊記》〔14〕中所記載的盛唐樂曲名中就有“竹枝子”一目⑤,后唐時人馮贄所著《云仙雜記》中引《醉錄》記載:“張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復必至九回乃止”(卷四)〔15〕張旭是開元、天寶間人,主要生活于長安,是杜甫頗為景仰的一位前輩。可能杜甫早年在長安、洛陽等兩京地區(qū)生活時這里竹枝詞這種民歌就已經很流行了。二、成都等蜀中地區(qū)可能也流行著民歌竹枝詞,畢竟這里和巴渝地區(qū)距離不遠,杜甫也有可能在此時常聽到,并受其影響,只是沒有在詩中提及過而已。
另一個問題是,杜甫詩中所用的這些口語、俗語并不一定是蜀中方言口語。比如《江畔尋花七絕句》其一:“江上被花惱不徹。”“不徹”,即不盡、不窮之意,應是俗語,開元時期崔國輔的《小長干曲》亦云:“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全唐詩》〔16〕卷二六)所用“不徹”一詞和杜詩意思相同?!督^句漫興九首》“二月已破三月來”,“破”字黃生指出是俗語,沈佺期《度安海入龍編》云:“別離頻破月,容鬢驟催年”(《全唐詩》卷九七)萬齊融《贈別江頭》云:“計程頻破月,數(shù)別屢開年”(《全唐詩》卷一一七)都使用了意思為“過”的破字。沈佺期是中原人,崔國輔、萬齊融是吳越人,他們都主要活動于兩京地區(qū),可見這些俗語并非蜀中獨有,它們或者是杜甫在兩京時學來,用在了蜀中,抑或是蜀中和兩京等地通用的口頭詞語。既然杜詩中這些俗語并不一定是蜀中方言,那么何以說杜甫絕句受到了蜀中民歌的影響?我們認為,雖然有些詞語并不一定是杜甫從蜀地語言中學習來的,但是杜甫這些絕句樸野鮮活的風致卻極可能是受到蜀中民歌“竹枝詞”感染而產生的,他正是為了形成這樣的風致才有意使用口語和俗語。
從上面所述情況看,杜甫的一些絕句受到民歌影響的痕跡相當明顯,抑或就是受竹枝詞的影響也是有可能的。不過,應當指出的是,這類絕句表現(xiàn)出民歌風調是由于杜甫為了表達疏放純真的性情情興而借鑒了民歌的手法,使之具有通俗而親切的風格。這和后來他在夔州寫的《夔州歌十絕句》情況并不相同,《夔州歌》不但語言聲調上似竹枝詞,內容上也是描寫當?shù)仫L物、風俗,既書其語、作其聲,亦紀其事,模仿巴渝曲竹枝歌的意識很明顯;而《絕句漫興九首》等作主要表達的是杜甫在草堂生活中的性情情興,只是在風格、手法上借鑒了當?shù)孛窀?。民歌的影響不應被看做杜甫這類絕句產生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杜甫之所以在入蜀以后才開始大量寫作絕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草堂優(yōu)美閑逸生活環(huán)境的感發(fā),有這種幽居生活與暮年心境共同影響下的疏放純真心態(tài)的驅使,也有當?shù)孛窀栌绊懙囊蛩亍6鸥κ裰薪^句最先產生的是《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等一些以詩為簡的作品,然后是《絕句漫興九首》、《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春水生二絕句》、《三絕句》等一些寫草堂風光、情興的作品的大量產生,在此基礎上又將這一詩體拓展至論詩、寫實事、感懷、諷喻、贈答,以及模仿竹枝民歌等領域。從其發(fā)展過程也不難看出草堂生活對其產生所起到的催生和主導作用。
注釋:
①本文所謂“蜀中”是狹義的概念,相當于今天四川省,不包括夔州、云安、忠州等所在的巴渝地區(qū)(相當于今天重慶市所轄區(qū)域);而前人杜甫研究中習用的“蜀中”,則多指巴蜀地區(qū),包括今天四川省、重慶市,如本文所引近人夏承燾先生、清人黃生所說的“蜀中”即是如此。
②《虢國夫人》一首今人多以為非杜甫之作,故不計。
③《即事》一詩的寫作時間難以確定?!抖旁娫斪ⅰ?“鶴依舊次編在寶應元年(762)?!薄抖旁婄R銓》、張志烈先生主編《今注本杜詩全集》、韓成武、張志民先生《杜甫詩全譯》也都編在寶應元年成都詩內?!蹲x杜心解》:“疑是天寶中,西陂韋曲詩?!?/p>
④竹枝詞有七言兩句、七言四句和五言四句三種,后來杜甫的《夔州歌十絕句》、顧況、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的竹枝詞都是七言四句,可見唐代文人竹枝詞以七言四句為常。
⑤《教坊記》所記“竹枝子”一曲,古人多以為即是“竹枝詞”,近人任半塘先生則認為兩者是不同的兩個曲名(見任氏《教坊記箋訂》第128頁,中華書局1962年版)。本文姑從舊說。
〔1〕夏承燾論杜甫入蜀以后的絕句杜甫研究論文集三輯〔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浦起龍.讀杜心解〔M〕.北京:中華書局,1961.
〔5〕金圣嘆著,鐘來因整理.杜詩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楊倫.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李東陽.麓堂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黃生.杜詩說〔M〕.康熙三十五年一木堂梓本.
〔9〕〔宋〕胡仔纂集,廖德明點校.苕溪漁隱叢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10〕施補華峴傭說詩,丁福保輯清詩話(本)〔M〕.北京:中華書局,1978.
〔11〕羅大經著,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2〕林孔翼編.成都竹枝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3〕雷夢水等編.中華竹枝詞〔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14〕〔唐〕崔令欽教坊記,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5〕〔后唐〕馮贄云仙雜記,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本)〔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16〕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