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寧
《華嚴經(jīng)》里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恒”。東方與西方,佛國與詩界,智慧的深度和高度竟如此相似與等同。這充分說明了這樣一點,即,我們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而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都是同樣的,就是對于自然與生命本身的體悟,它的起始,它的歸途,它的燦爛,乃致它的破敗都是我們所關心的,而自然與生命的指向與意義在這兩則佛偈與詩偈中都共同歸結(jié)到了個體生命的尊嚴與永恒。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看起來是如此的脆弱與微不足道,而處于全球70億人中,每個個體實在是太渺小了。然而,具體到每個個體生命,我們哪個不是經(jīng)過父母親生命精華的化育;經(jīng)過了神圣的降生;經(jīng)過了蹣跚學步、呀呀學語;經(jīng)過了兒童期的稚拙與青春期的反叛,而成長為一個滿懷責任與義務、掌握了各種生活技能的青壯年的?男性多了一份養(yǎng)家的責任,女性多了一份養(yǎng)育子女、照顧老人的義務,具體到個體的生活哪個不是酸甜苦辣咸齊集,精彩與落寞同現(xiàn),掌聲與奚落共享;又哪個不是要經(jīng)過生老病死,終歸于生命的大落幕。只要不是智力殘疾,我們每個人都看到了這一點,都知道自然界的輪回與循環(huán)。焦慮于生命的大落幕,于是,我們每個智力健全的人都熱衷于所謂的延年益壽膏方,十全大補湯劑,養(yǎng)生寶典;而活得精彩、活得生命質(zhì)量高則是更高的追求,每個人都忙于青春永駐、忙于周游、忙于美食華服,忙于聲色享樂,忙于自我夸飾。古羅馬時期的貴婦人為了保持美貌就已經(jīng)用鮮花和牛奶沐浴,現(xiàn)今的普通婦女則擁有商家出售的各種材料的花香沁人的浴液和浴鹽,在物質(zhì)還不算很富裕的古代社會,古羅馬的貴婦人稱得上奢侈,而名目繁多浴鹽浴液對現(xiàn)代婦女來說則已屬平常消費。追求奢侈可以說是人生命的本性之一,只要不走上極端,也可以成為促進人類物質(zhì)發(fā)展的一種動力。只是極端的例子也有,如16世紀的匈牙利女伯爵“血腥瑪麗”,竟極端到喝少女的血、用少女血洗滌身體來保持美貌的殘忍冷酷境界,不要說美貌了,提起來都讓人恐怖,這種虐殺別人的人沒有美貌可言,只是嗜血的惡魔。無論如何,追求自我的生命滿足是不能以犧牲別人的生命為代價的,而在生態(tài)主義盛行的今天,人類的生命滿足甚至是不能以犧牲自然界的生靈為代價的,比如,皮草雖美但不能是野生動物的皮毛制作的,只能是人工飼養(yǎng)動物的皮毛制作,否則,再美的美女穿上它也就成了殘殺野生動物、破壞自然生態(tài)的兇手了。我們愛自己,喜歡自己的生命完成,但我們不能虐殺別人、也不能毀壞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完成自我的修為,成為有靈性的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說明人類對于自我的滿足已經(jīng)有了理性,人類的優(yōu)秀分子已經(jīng)思考了自然環(huán)境對于人類無節(jié)制的欲望的閾限,而提出了人類全體的共同規(guī)則。
尊重自然、尊重他人是人類共有的規(guī)則,而對于個體的生命過程來說,生命的綻放以致衰敗的整個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應當珍視的,對于同類來說,雖然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個體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每個個體都在與同類意會著相同、分享著差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我們?nèi)绾误w悟自我生命完成的愉悅,并與他者分享這種愉悅其實是需要智慧的,愛自己并愛他人以及世界是需要胸襟與抱負的,而在自我生命完成的過程中如何享受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技巧與技能,而我們大多數(shù)的人在起始的階段是懵懂與模糊的,是揮霍著時間與精力的,而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效率與享受愉悅,也是人類一直在思考的,各有說辭而已。
人生的俗與不俗是個不太好界定的問題,一般人飲食男女、工作生計、婚喪嫁娶、生兒育女,生老病死,忙碌而又辛勞的一生,看上去普通而又俗氣;精英人物揮斥方遒、馳騁萬里、萬人仰慕的一生,看上去瀟灑豪邁、風流千古而又不俗,這似乎已經(jīng)將俗給了一般人、將不俗給了精英人物,人生的俗與不俗是否就是這樣界定的呢?
對于一般人來說,生存的壓力其實相當大,求學時有學業(yè)競爭的壓力,就業(yè)時有競聘的壓力,工作后有升職、工作業(yè)績的競爭,青年人有擇偶成家的壓力,中年人則有撫育子女、孝養(yǎng)老人的責任,辛苦奔波中,不知不覺就走入了人生的晚年,這時子女成人、長輩謝幕,工作卸去,可以瀟瀟灑灑地活自己的了,只是這時自己已經(jīng)滿頭銀發(fā)、齒落目花、腿腳不再靈便,想吃的吃不了、想玩的玩不了,自己也要走向暮年了,人生漸成回憶、多少遺憾與愧悔都化作了一縷思恨、多少佳辰美好都幻成了一抹思緒將隨著自己生命的落幕而消散。普通人的一生,是辛勞與責任、是奔波與壓力,是想要得到與不能得到,是局限與無限的較量,是平凡與永恒的競爭;是雞零狗碎,是鍋碗瓢盆,是磕磕碰碰,是懊惱與歡笑,是失望與驚喜,是欲望與局限,也是想往與希望的一生。誰不是滿懷著希冀走向人生的舞臺?誰不是在這舞臺上哭哭笑笑、打打鬧鬧、正劇與調(diào)侃、得意與狼狽同現(xiàn)地匆匆走過?這樣的一生會因為沒有炫目的成功而顯得俗嗎?并不都盡然。
通常,一生平順而又安逸,子女能經(jīng)濟獨立身心健康、夫婦偕老、安享天年正是大多數(shù)人所羨慕的,這樣的人生目標對于志向高遠的年輕人來說,也許顯得俗、顯得平淡,但對于經(jīng)過一生風雨的老年人來說,這樣的人生就應該說是比較順遂的了。天不如人意處時常多多,上天給了你某些方面的豐足,就往往會給你某些方面的缺憾。有的人天資很高卻沒有一個康健的身體,有的人心地善良愿意付出上天卻讓他(她)孤獨一生,有的人喜愛孩子卻獨獨沒有自己的子女,有的人琴瑟和諧、相親相愛上天卻偏偏要奪取他(她)的佳偶,有的人早年奮斗為了孝敬父母然而等到有了經(jīng)濟基礎父母卻已經(jīng)闔然長逝,這樣的一生的確有缺憾,然而,只要我們心存愛意,向美向善,同樣能享受到愛情的美妙、分享兒女的喜悅、嘗到娛親的快樂。普通人的一生,實在也是驚險與奇跡并存、愛意與美妙同構(gòu)、傷感與開心同在的一生。
同為宇宙生命,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渺小與卑微而放棄了生命的自然樂趣。有天資者可以一展歌喉、可以婆娑起舞、可以蛟龍戲水,即使沒有這些天分,仍然可以感受春風夏雨秋實冬雪,可以浴日光、呼吸自然之風氣,感受四季之變化,傾聽自然之音,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每個生命的權(quán)利,只要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一切就都是美好的。有個很俗的廣告詞:“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逼鋵嵳莱隽松幕A:要健康,要吃嘛嘛香。美食的樂趣,可能是每個身心健全的人都不會拒絕的誘惑,珍饈美味如果沒有毒藥和陷阱,送到嘴邊大概多數(shù)人都會禁不住吃上一點,所以,在商業(yè)發(fā)達的當下,走到哪里都是各種檔次的食鋪林立,從街邊小吃到經(jīng)營翅鮑山珍高級點心的高檔飯店,大多是一個城市最熱鬧的去處,民以食為天,吃得下、吃得香正是一個健康人最大的福氣,這是最世俗的道理,也是最樸素的真理。吃飯如果僅僅為果腹,那只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如果僅僅為美食而美食,那就只是食蟲而已;但如果美食能夠品出人生百態(tài)、生活哲理那就將美食上升到人生哲學的高度,具有哲學美學意味了,美食也就成了極雅極高的一件不俗之事。于尺寸間見人生的俗與不俗其實只在人的品與格,并不在人的地位高下、金錢多少。比如吃紅薯,有的人只知道自己吃的是地瓜,很甜;而有的人就知道紅薯又叫番薯、白薯、地瓜、山芋等,實用上可以烤食、可以熬粥、可以晾干成地瓜棗、也可以磨成粉做紅薯點心,雖然甜卻是減肥佳品甚至糖尿病人也能適當吃一點,從美學上說起來關于紅薯最著名的一句話是《徐九經(jīng)升官記》里的:“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說的是一個官員的責任意識,也是民眾的期望,當然也是中國人普遍的清官意識的表現(xiàn),這樣就由一個民間小食讀出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小食雖小卻意味深長。一件俗事也就變成了大事,不俗之事,甚或關及國計民生。普通人、平凡人的心胸也就廣闊無限,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是耶,南宋陸游一生不得志,卻留下無數(shù)愛國詩篇,由一個位卑官吏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極具有風流神采的一位著名愛國詩人。他與唐婉的愛情由俗人嘴里的婆媳不和化為“紅酥手,黃藤酒”“疑是驚鴻照影來”而流傳千古,正所謂雅寓于俗中、雅由俗而化,大俗大雅是也。
而所謂風流人物、精英人物的不俗,其實并不是他(她)所經(jīng)歷、所日常的與普通人有多大區(qū)別,舉重若輕,上演多大的戲劇、處理多大的國家大事也只是工作而已,與普通人一樣也有個責任心與敬業(yè)的問題,也有修為與手段的高下問題,但這也僅是工作,能夠獨標一格的其實在于他(她)的內(nèi)心能夠多大程度上協(xié)調(diào)善與惡、執(zhí)行正義與毀滅文明、事物的輕與重、激情與平俗的矛盾問題,協(xié)調(diào)得好人類舞臺上就會有一個好的演員,有一個引領時代的巨擘。而在日常他(她)實在也要吃喝拉撒睡,與一般人一樣,正因為此也就造成了小報的繁榮,民眾的狂歡,所謂大雅大俗是邪。
人生正是在俗與不俗間游走,俗其實是人類物質(zhì)進步的動力,不俗其實是一種說辭,為了防止我們脆弱的靈魂破碎,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為我們的存在找到存在的理由與價值意義。人生的熱乎勁其實都在這理由的尋找中,沒有了它我們與蟲豸無異,而沒有了俗,我們的存在也就沒有了物質(zhì)基礎,一切將歸于冷寂。參悟其間,我們的人生才會活色生香起來。
記得有生以來吃過的最令人回味的美味莫過于讀大學時蘇州小城校門口食肆里的陽春面了,白白的小瓷碗里勻細的切面碼在一碗飄著香蔥的白色湯料里,吸溜一口鮮香滑爽,可口而又享受,學習累的時候,出去吃一碗面,就是那時候的最大享受了。畢業(yè)后,回到省會工作、后來又北上讀研、留京工作,曾四處尋覓這樣的陽春面,可是每次吃到的不是面碼不夠勻細就是湯料不夠鮮香。曾經(jīng)又回過蘇州小城,再到校門口尋找陽春面,面攤已經(jīng)換了主人,陽春面還有,只是湯料已經(jīng)變成紅色的醬湯了,當年白泠泠面湯的鮮爽已不復唇齒間了。很多小吃,年輕時吃的滋味,中年后再嘗都不復當年滋味。比如江南的鴨血粉絲湯,當年吃的時候,都是漂亮的小白碗中碼著細細的綠豆粉絲、上面覆著一層切得大小適中的鴨血、鴨肝、鴨腸、撒著香蔥和芫荽,又可口又亮眼,去年夏天回南方再吃,還是著名的小吃店家,只是味道已經(jīng)大改,粉絲變成了粗粗的地瓜粉條,鴨血、鴨肝、鴨腸已經(jīng)切成碩大的塊,碗也變大,不僅味道全無當年鮮美,外觀也沒有當年品位了。
很多事情,其實就像我們吃小吃一樣,最初的美味永遠是最醇美的。人們對于吃的記憶是和環(huán)境、和心態(tài)、和對親友的記憶聯(lián)系在一起的。記憶中的美味,還有青島老家的蛤蜊湯和海凍菜涼粉,蛤蜊湯是小時候全家常吃的美味,姥姥、父親、母親、弟弟和我全家吃蛤蜊湯時其樂融融的場景是陪我多年的記憶,如今,姥姥、父親都已故去,但蛤蜊湯的滋味仍然回蕩在味蕾中,當年懷孕時想吃這一美味想到極點,尋遍京城,終于在校門口外的菜攤上買了幾斤解了饞。海凍菜涼粉是小時候去海邊嬉水時必吃的美味,五分錢一碗,一群小朋友招呼著一人一碗,幾口就吸溜完,然后快樂地嬉水,童年的無憂無慮與味蕾的記憶竟聯(lián)系在一起。快樂的童年,不必想責任、義務,沒有經(jīng)歷生老病死,長輩呵護著、小朋友嬉鬧著,眼前的一切都是快樂、快樂、快樂,美麗、快樂的童年啊。
對于吃的記憶,有時真的不在于多么豪華,成人后大餐也吃過不少,參翅鮑、燕窩、蛇,海內(nèi)的不說,洋餐也是俄餐、法餐、日餐、韓餐等等品嘗了不少,并非已成為富豪,只是因為熱愛美食,經(jīng)濟負擔得起,有時是藉工作之便,有時是家庭聚宴,享受美食的同時又享受了聽家人、朋友海談的快樂。俄式紅菜湯、法式焗蝸牛、鵝肝坯固然好吃,但永成回憶的還是年輕時愛的記憶。去年生日時全家去了趟京城的馬克西姆餐廳,搖曳的燭光、柔曼的琴聲,丈夫與女兒的祝福,的確讓終日辛勞的我感到滿足,然而心中想的還是剛來北京時看完戲后在新東安小吃一條街的食攤上與丈夫分食的那一碗鹵煮火燒。無情的歲月啊,當我們對很多事情都已成為回憶時,我們也就成了歲月年輪上轉(zhuǎn)到一定輪轉(zhuǎn)的那個有些滄桑的某人了,童年的無憂、少年的燦爛、青年的意氣風發(fā)已經(jīng)遠離我們了。老年還未至、青春已逝,尷尬的中年,辛勞與責任的中年,人生的很多事情逐漸開悟,對過去、對未來都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事情已經(jīng)不再惶惑,小吃也好、大餐也罷都已成為隨意的日程。率性人生可以開始了。年輕時沒有嘗試過的事情可以去嘗試,沒有去過的地方可以去,不必太拘泥、也不必太刻意。人生苦短,而美好的事情又是那么多,和愛人有誤會的可以互通心曲,對老人有遺憾的可以盡盡心,對孩子有責任的可以再努力。個人的愛好年輕時中斷的可以撿起來,想走出去的可以走出去,想留在家里的可以留在家,事業(yè)仍可繼續(xù)拓展,個人空間則要擴大,任任性、率率真,為進入人生的自由階段做準備,在盡中年的責任與義務時不必太沉重,輕輕松松、氣定神閑,一切盡在掌握中。生命美好,讓自己的生命燦爛而有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