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晚清學人之詩

        2012-12-17 19:11:49寧夏江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12期

        寧夏江

        (韶關學院文學院,廣東韶關 512000)

        滿清王朝延亙到道、咸之世,“清道由盛而衰,外則有列強之窺伺,內則有朋黨之疊起”,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晚清士人“本其所學,一發(fā)于詩,而詩之內質外形,皆隨時代心境而生變化”[1]9,“這種新變可分為流向不同而影響于近代詩史的兩股詩潮。大致而言,一則為取徑于宋人的‘學人之詩’,一則為倡導‘志士之詩’的愛國詩潮”。[2]115相對而言,學人之詩更能代表晚清詩壇的主流①對晚清志士之詩的相關論述,請參看拙作《論晚清志士之詩》,《中州學刊》2011年第3期。。晚清詩歌壇坫總體上被學人所操持,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館閣詞臣,雖身履纓紱之路,卻在學術上頗有建樹,并且憑著精湛的學術研究、優(yōu)渥的政治地位以及不俗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在詩壇上有很大的影響;也有一部分是學術大師,奄有學問之長,通過學派的推重,師承關系的流傳,在詩壇上挾學名之重。他們是晚清詩壇的“輿論領袖”,有很重的話語權。在他們的帶動下,身兼詩人和學者雙重身份的士人大量涌現(xiàn),構成了晚清詩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晚清學人之詩從創(chuàng)作主體及思想內容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傳統(tǒng)學人之詩;二是經世學人之詩;三是“新版”學人之詩。

        傳統(tǒng)學人之詩主要是指清中葉及其前學人所創(chuàng)作的考訂典章制度、考索金石文物、考證地輿山川、考釋音義訓詁、考論諸子學術等學術詩。晚清傳統(tǒng)學人之詩延續(xù)了乾嘉學者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汪辟疆對此有一段精辟的論述:

        近代詩家,承乾嘉學術鼎盛之后,流風未泯,師承所在,學貴專門,偶出緒余,從事吟詠,莫不熔鑄經史,貫穿百家。故淹通經學,則有巢經、默深;精研許書,則有谷曼谷九、匹園;擅長史地,則有春海、寐叟;通達治理,則有湘鄉(xiāng)、南皮;殫精薄錄,則有郘亭、東洲。其專為騷選盛唐,如湘綺、陶堂、白香、越縵、南海、余杭諸家,亦皆學術湛深,牢籠百氏,詩雖與宋殊途,要足與學相儷,則又兩宋諸詩家所未逮也。[1]14

        這一詩人群體又可以分為兩個小的群體:一個是喜以學問入詩的宗宋詩人群,主要集結于道咸時期的宋詩派學人和光宣時期的同光體學人,“晚清詩家,多為宋人一派”。[3]339他們“學貴專門,偶出緒余,從事吟詠,莫不熔鑄經史,貫穿百家”。一個是宗六朝、宗唐的詩人群,他們雖身為學人,“皆學術湛深,牢籠百氏”,詩歌路徑卻“與宋殊途”,他們以學人身份作詩人之詩,不太喜歡以學問入詩,有的甚至“專事摘艷薰香,托于芬芳悱惻”[1]146。他們的詩歌不是典型學人之詩,受篇幅的限制,在這里就不再做討論。

        喜以學問入詩的傳統(tǒng)學人之詩表現(xiàn)出以下兩個特征:

        (1)常以傳統(tǒng)之學入詩,體現(xiàn)出學人之詩是作為學人學術之一有機部分而存在,是“學之別體”。這些學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考訂典章制度、考索金石文物、考證地輿山川、考釋音義訓詁、考論諸子學術的的學術詩。如俞樾一意治經,由經以及諸子,為一時樸學之宗,其詩文稍濟以學術[1]124。李慈銘喜談經學,其博聞強記為時流所嘆服,所作詩中“題為金石書畫之作,稍稍同于復初齋(筆者注:指翁方綱)”[1]125。沈曾植的詩歌頻用佛理佛語,“其蓄之也厚,故其出之也富”[4]14。他們的詩歌用語質實,飽含學問因子,“以功力深湛為特色”[5]82。

        (2)很多篇章中體現(xiàn)出樸學的學術意識和學術研究的方法。他們的詩歌“證據精確,比例切當”[6]382,“凡事涉鄉(xiāng)邦文獻者,并指事殷切,考訂詳實”[7]17,“用事精切,不可移易”[7]27。“凡立一義,必憑證據”,“最喜羅列事項之同類者”,“凡采用舊說,必明引之”[8]173-174。如莫友芝的《甘薯歌》對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指出番薯由“自海外竊取薯藤,紋入汲水繩中,渡海分植閩廣境者”進行辯誤,數典溯源,論證甘薯本黔南舊產;鄭珍的《玉蜀黍歌》,為證明“玉黍乃古來之木禾”,旁征博引多種古笈:《山海經》、《竹書》、《地志》、《周禮》、《詩經》、《爾雅》等,穿插著古代神話傳說、玉黍種植現(xiàn)狀。這些詩基本上采用提出問題、羅列證據、解決問題的思路,大量運用樸學中常用的歸納法。

        晚清傳統(tǒng)學人之詩雖然受時局危難的影響,有濟時經世的些許內容,但總體上囿限于乾嘉學人之詩的藩籬之內,無法展現(xiàn)新的活力。錢仲聯(lián)先生說:“清中期以考據為詩的詩風,這時(指晚清時期)卻又以學人之詩、詩人之詩合而一之的面目重又出現(xiàn)于詩壇?!保?]159嚴迪昌先生說:“晚清又復一度呈現(xiàn)的“學人詩”,只能說是一種回光返照式的現(xiàn)象,無論就文化背景或詩體自身的生命歷程看,均屬病態(tài)景象?!保?0]725晚清傳統(tǒng)學人之詩基本喪失了清新樸實的天然之風,詩人們多趨資書炫博這一偏狹之路,這即是乾嘉學人之詩的延續(xù),也是古典詩歌學問化之路的嗣響,故有論者認為“晚清禰宋詩學泛化,以考據入詩,重蹈‘肌理’說的覆轍,成為舊式詩學的絕響”[11]5。

        清王朝到道光朝,封建帝國的彩釉已經剝落,封建統(tǒng)治已是危機四伏。開明有識之士,面對社會危機,憂慮不安,他們在思想上倡言變法,要求改革現(xiàn)狀,振衰去弊。學術上雖然沒有拋棄義理、考據和辭章之學,關注的重點卻是經世之學,積極探求解決社會危機切實可行的辦法,正如論者所言:“道咸以來,國事日非。非講求經世之學,不足以濟時;非主張變通之道,不足以應用。于是今文之學興,公羊三世之學說盛。其時之學者,如龔定庵、魏默深輩,皆今文學家,喜談經濟”[12]563,“努力尋求與陶鑄一種有切于國計民生、倫常日用的學術路徑與學術精神,急切期望學風、士風由宋學之高蹈、漢學之煩瑣向立足于現(xiàn)世、通經致用的方向換”[13]111。受之影響,晚清學人之詩也隨之一變,“大抵怵于世變,思以經世之學易天下,及余事為詩,亦多詠嘆古今,指陳得失……比辭屬事,非學養(yǎng)者不至,言情托物,亦詩人之本懷”[1]40。

        龔自珍、魏源、賀長齡、阮元、梁章鉅、劉逢祿、包世臣、李兆洛、蔣湘南、湯鵬、林昌彝、姚瑩、張穆等人的詩歌集中體現(xiàn)出經世派學人詩歌的特征①清人張應昌編了一部大型清詩選《清詩鐸》,收錄詩人自順治至同治間共九百余家。他把入選的詩分為152類:如事關政治的有“善政”、“用人”、“察吏”、“官箴”等;有關軍事的有“兵事”、“武功”、“軍器”、“屯田”、“邊防”等;事關稅賦的有“財賦”、“米谷”、“漕政”、“漕船”、“海運”、“錢法”、“鹽筴”、“關政”、“丈量”等;事關社會生產的有“水利”、“農政”、“田家”、“樹藝”、“蠶?!?、“木棉”、“紡織”、“商賈”、“淘金”、“采礦”、“采石”、“采木”等;有關災害的有“捕蝗”、“伐蛟”、“勘災查戶”等,涉及到了多方面的政治社會和民生問題。在這九百多位詩人中差不多五分之三的都是晚清詩人,明顯反映出晚清經世務實的詩風。。

        (1)以《公羊傳》的“三世”說與《周易》變通觀,申述嘉道之世正值“岳岳馬生呼不起,荒荒殘日下巖阿”(潘德輿《茌平述感》)[14]669之衰世,提出“枉破期門佽飛膽”[15]513、“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己亥雜詩》)[15]521等大膽變革社會政治的主張;繼承了《公羊傳》對《春秋》“大一統(tǒng)”、“圣無外,天亦無外”、四海本是一家的思想,“黔首本骨肉,天地本比鄰。一發(fā)不可牽,牽之動全身。圣者胞與言,夫豈夸大陳?四海變秋氣,一室難為春。宗周若蠢蠢,嫠緯燒為塵”(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15]487,“麟生鳳降豈有種?況乃一家中國猶弟兄”。(龔自珍《漢朝儒生行》)[15]461表現(xiàn)了他們物與民胞的經世情懷。

        (2)用詩歌大量闡發(fā)經世實務之學,探討漕運、鹽法、河防、農事、邊疆、輿地等有關國計民生的問題。如梁章鉅《河決嘆》中談河防云:“既須黃濟運,又須淮敵黃。或資擎托勢,旋虞倒灌強。理河兼理漕,所系非尋常。捍患復因利,何由兩無妨”,指出黃、淮必須兼治,才能避患因利。彭兆蓀《浚河渠》指出治河之根本在于疏浚,而不在于壘岸。齊彥槐《海運》四首,仔細分析了“海運非不可行,當道者遏之,使不得行”,只要解決四個問題,即“增腳價”、“減沙船”、“限米石”、“索麻袋”,海運完全可行。宋翔鳳《題寶慶圖經形勢疆域篇三首》開篇就云:“讀史紀方輿,其要在用兵……遠接黔苗悍,近雜民夷情。況界楚粵間,形勢有必爭”,詳論寶慶郡是軍事要塞之地,應當加強軍事控防。阮元《西洋米船初到紀事》提出“其余多奇巧,價貴甚珠玉?!晕也铇渲?,易彼島中粟”的外貿思想。這些詩歌表現(xiàn)出他們“留心時務”、“擅經濟才”、學以致用的治學宗旨。

        (3)面對時局危機,他們沒有停留于悲憤和失望,而是敢為“天下師”。所作詩歌也闡發(fā)了禁絕鴉片、抗擊侵略者的策略和方法。如魏源指出對付列強船堅炮利最根本的辦法是選派人員學習外國先進的技術,“欲師夷技收夷用,上策惟當選節(jié)旄”(《寰海十一首》其二)[16]805;禁絕煙患的根本措施在于“中朝但斷大官癮,阿芙蓉煙可立盡”(《江南吟十首》其八)[16]673。他們從戰(zhàn)略的制定到戰(zhàn)術的運用,提出了許多克敵制勝之方。如朱琦認為中國幅員遼闊,民心可信,民力可用,只要善于籌劃,必定能打敗小撮侵略者,“古人重召募,鄉(xiāng)團良足倚。剿撫協(xié)機宜,猖獗胡至此?我朝況全盛,幅員二萬里,島夷至幺麼,滄海眇稊米,廟堂肯用兵,終當掃糠秕”(《感事》)[17]16。黃爵滋在友人即將帶兵出征之際,就行營的籌劃和管理,提出了應注意的問題和應遵循的原則,“廟堂夫何為,吁咈咨皋禹。何以決難壬,何以符樂胥?何以絕因循,何以戒莽鹵?何以賤金銀,何以足倉庾?何以減征調,何以息疾苦?上斷下必行,內安外自御。惟動而不居,惟靜而有所。惟恒以為規(guī),惟一以為矩”(《海防篇贈臧牧庵從軍行一百韻》)[18]277。

        近代一系列抵抗外侵的戰(zhàn)爭無不以失敗告終,特別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堂堂的“天朝上國”竟敗于“蕞爾島類”,有學之士無不“扼腕切齒,引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拔”[8]194。他們看到西方大國“號令約束之明,百土雜藝之巧,水陸武備之精、貿易轉輸之盛,反顧赧然,自以為貧且弱也。于是西學大興,人人爭言其書,習其法,欲用以變俗”[19]181,“對外求索之欲日熾,對內厭棄之情日烈”[8]194,開始對西學的全面探索,西學東漸遂成高潮:

        于是歐學正東漸,新書洋洋夸瑰瑋。聞所未聞見未見,舊學當之則披靡?!暪怆娀钊肷瘢潘嚳坍嫾拜嗚?。生物二理剖尤精,千狀百態(tài)數可紀。小之目力詧微塵,大之思想窮無始。即論哲學亦卓絕,遠源別派互嬗遞。梭(梭格拉底)孔亞(亞里士多德)孟輝后先,詭辨懷疑更排抵。歸納演繹標二宗,笛倍論理有變體???康德)邊(邊沁)諸子稍后出,精理名言味如醴。物心同異分多元,主義各各新壁壘。孟鳩盧騷實先覺,為民請命天所啟?!睹窦s》狂論破天荒,精義遠出子輿氏。漆室一燈光熒然,清議奈何蒙不韙。英倫二杰(達爾文、斯賓塞)人中龍,噓喝云電露爪尾。昌明公理了聵聾,人群進化固應爾。[20]448-449

        受西學東漸的影響,他們的詩歌“以變革一切為志,寫新事,講新知,用新典,創(chuàng)新體”[21]22,“新世瑰奇異境生,更搜歐亞造新聲”(康有為《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孺博曼宣》)[22]311,“直開前古不到境,筆力橫絕東西球”(丘逢甲《說劍堂集題詞為獨立山人作》)[23]643,以“‘新學’入詩,是學人詩新版本”[10]1080,主要表現(xiàn)為:

        (1)引入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如嚴復的《疇人》:“人皆得分愿,后舞間前歌。自由復平等,一一如盧梭”[24]400,標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盧梭等人的獨立、民主、自由學說??涤袨椤队伟亓肿h院,前有俾士麥像,瞻望感賦》:“當時與法鄰,革命鼓大興。惟公審時勢,君權救國命”,批評了法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鼓吹德式的君主立憲制。梁啟超的《舉國皆敵我》倡言要敢于接受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世非混濁兮不必改革,眾安混濁而我獨否兮,是我先與眾敵,闡哲理指為非圣道兮,倡民權謂曰畔道”。

        (2)引入西方歷史文化。黃遵憲的《登巴黎鐵塔》寫道:“緬昔百年役,裂地爭霸王。驅民入鋒鏑,傾國竭府帑。其后拿破侖,蓋世氣無兩,勝尊天單于,敗作降王長。歐洲古戰(zhàn)場,好勝不相讓,即今正六帝,各負天下壯。等是蠻觸爭,紛紛校得喪。”對歐洲中也紀來來的戰(zhàn)爭歷史做了回顧和前瞻。再如他的《日本雜事詩》詳細介紹了日本的歷史,詳細敘述了日本維新派通過武裝暴動,推翻了幕府的腐朽統(tǒng)治而走上改革圖強之路。梁啟超的許多詩歌贊美了海外他國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如《舉國皆敵我》:“君不見蘇格拉底瘐死兮,基督釘架,犧牲一生覺天下!以此發(fā)心度眾生,得大無畏兮自在游行。”《廣詩中八賢歌》:“哲學初祖《天演》嚴(嚴復),遠販歐鉛攙亞槧。合與莎米(謂莎士比亞與米兒頓)為鰈鶼,奪我曹席太不廉?!?/p>

        (3)引入近代新事物、新現(xiàn)象。如文廷式的《夜坐向曉》:“遙夜苦難明,他洲日方午。一聞翰音啼,吾豈愁風雨!”將當時“先進”的科學知識——東西半球晝夜相反融化入詩。曾紀澤的《八月十五昌夜,森比德堡對月》:“冰輪何事?lián)u滄海,去作長天萬頃濤?!睌⒄f“海潮為月力所引”。黃遵憲《海行雜感》:“青李黃甘爛漫堆,蒲萄濃綠潑新醅。怪他一白清如許,水亦輪回變化來?!泵鑼懥宋鞣竭\用科技制做水果罐頭和用蒸餾法制取脫鹽水。嚴復《何嗣五赴歐觀戰(zhàn)歸出其紀念冊子索題為口號五絕句》(其三):“洄漩螺艇指潛淵,突兀奇肱上九天。長炮扶搖三百里,更看綠氣墜飛鳶?!毖詺W洲之戰(zhàn)有潛艇、飛機、炮彈、毒氣彈,殺人之劇遠勝于冷兵器。

        (4)引入國外的風景名勝和風土人情。黃遵憲的詩歌“開卷蓋如入文明之國,至其境而耳目益新,抵其都市,游歷宮廷,過其府舍,無一不新者。察之,則政政畢立,而創(chuàng)因見焉;事事畢舉,而疏密見焉。即其治象,其國度之高下,可得而言矣。”[25]1088-1089康有為“戊戌遘禍,遁跡海外,五洲萬國,靡所不到,風俗名勝,詫為詠歌”(《南海先生詩集自序》)[26]576,他有大量詩篇描繪了歐洲名勝名都。這些詩歌不是為了炫奇列異,而是以此作為窗口,讓國人了解西方社會,接受西方文化。

        (5)引入反映外國思想文化的用語詞匯。所用的新詞匯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天演名詞,如:競爭存、劣敗、競存等;二是社會科學名詞,如:自主權、合群、自由、共和等;三是自然科學名詞,如:以太、無機、微生等;四是人、物專名:拿破侖、華盛頓、恒星、行星等[27]19。

        前期“新版”學人之詩中之西學主要還停留在器物學說層面,“差能說西洋制度名物,掎摭聲光電化諸學,以為點綴;而于西人風雅之妙、性理之微,實少解會。故其詩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28]24。到后期深受西學影響的一代學人出現(xiàn),他們“皆有取于西洋之積極的理想主義,持此返觀中國文化、學藝”[29]85,使“新版”學人之詩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其中尤以王國維以歐西哲理入詩最為著。錢鐘書把王國維的歐西哲理詩與黃遵憲的“新學”詩做了個比較:“余稱王靜庵以西方義理入詩,公度無是,非謂靜庵優(yōu)于公度,三峽水固不與九溪十八澗爭幽泠也。”[28]347意謂王國維與黃遵憲在詩歌藝術上無優(yōu)劣之別,但王國維能從深層次的文化心理上反映西方,而黃遵憲更多的是從器物制度層面上描述西方。馬亞中說宣(統(tǒng))民(國)之際:“在文藝理論方面,西方的美學觀點也開始在悄悄地滲透進來。其中以王國維對西方哲學、美學的研究最為深入,并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保?0]552

        晚清學人之詩呈現(xiàn)鮮明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

        (一)晚清學人之詩深受時局和學風的影響,呈現(xiàn)出多變狀態(tài)

        清中葉及以前閉關鎖國造成的相對封閉的人文環(huán)境,幾乎恒定的社會基本結構和文人地位,儒家思想為中心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下文人的思維慣性,使得學人們心胸掀不起波瀾。文字獄和“稽古右文”的文治政策更使學子們掩耳不聞窗外事。乾嘉顯學——考證之學有足夠的學術空間去消磨學人們的精力和心血,于是他們埋首于經籍之中。他們的詩歌也“不得不向此煩碎而遠于政治之一途發(fā)展”[31]1085,闡發(fā)國朝“文治之光乃全歸于經術”[32]425也就成為清中葉以前學人之詩一貫的主題。因而清中葉前期的學人之詩呈現(xiàn)出相對連貫穩(wěn)定的狀態(tài)。

        嘉道以后,“世亂蜂起,朝廷文禁日弛”[31]1086。面對千瘡百孔的內政外交,統(tǒng)治者疲于謀劃擺脫危機的對策,注意聽取朝野上下有識之士的見解,允許士人們對時局展開討論,于是廣大士人得以“相與指天畫地,規(guī)天下大計”[8]198。晚清又是個學術思潮非?;钴S的時期,“每年有很大的變化,每十年有很大的變化”[33]6,學派之多,更迭之速,皆先前時期無法企及。“概而言之,近代歷史,為詩歌營造了一個與前此數千年完全不同、而且在不斷急劇變革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曾經是古典詩歌維持穩(wěn)定和凝滯的那些條件,逐一被打破,詩歌體系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轉換”[34]5。晚清學人的經世之詩、“新”理學詩、歐西政治文化詩、歐西哲理詩等等,都是在時局和學風雙重影響下的產物。

        (二)晚清學人之詩呈現(xiàn)出廓大的學術視野

        晚清以前社會閉塞,信息難通。學人學有專門,學術視野相對狹窄,家學師學傳承固守,不同學術之間的門庭難以逾越。經史考據之學成為學術的主要內容,也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所謂“考據之學,后備于前,金石之出,今富于古,海云鼎籀紀事,西樵杜陵銅槃。征歌石笥、鐘彝奇字,敷以長言,碑碣荒文,發(fā)為韻語,肴核墳典,粉澤蒼凡,并足證經,亦資補史?!?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序》)[35]1527晚清社會流動性加強,隨著交通、通訊、印刷、出版等事業(yè)的發(fā)展,中西交往密切頻繁,信息交流越來越便捷,跨越了過去難以實現(xiàn)的區(qū)域、國界、洲界的限制,這大大地拓展了學者們的視野。大學者往往兼政治家、思想家、學問家、文章家于一身。不僅傳統(tǒng)的經史之學有了新的拓展,“言經者及今文,考史者兼遼、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務為前人所不為?!?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36]1147海疆紛爭和中外交往,推動了邊事輿地及域外輿地之學的深入研究。龜甲文字的發(fā)現(xiàn),使文字之學再度強勢。晚清學人幾乎都有“冥探孔佛之精奧”(《譚嗣同傳》)[37]231的治學傾向,“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8]219-220,佛學研究也更加學理化。西學的大量輸入,更為晚清學術注入了新鮮的域外血液。

        學術范圍的拓展,豐富了學人之詩的題材,增加了學人之詩的表現(xiàn)領域,這些學者詩人“放之乎三千年青史氏之言,放之乎八儒、三墨、兵、刑、星氣、五行,以古人不欲明言,不忍卒言,而姑猖狂恢詭以言之之言,乃亦摭證之以并世見聞,當代故實,官牘地志,計簿客籍之言,合而以昌其詩,而詩之境乃極。則如嶺之表,海之滸,磅礡浩洶,以受天下之瑰麗,而泄天下之拗怒也,亦有然?!?龔自珍《送徐鐵孫序》)[15]165-166詩歌廣載傳統(tǒng)之顯學,承述先前之絕學,引入海外之“新學”。如龔自珍的詩歌表達了今文經學思想;魏源的詩歌闡發(fā)了海疆之學;黃遵憲的詩歌生動表述了近代地理學知識;嚴復的詩歌形象描述了西方近代科學的成就……還有康有為的海外奇觀詩、沈曾植的佛典道藏詩、王國維的歐西哲理詩等等。綜觀起來,晚清學人之詩給人一種百科全書似的感覺。

        (三)晚清學人之詩與志士之詩相融合

        晚清之世,政府懦弱無能,西方列強囂張跋扈,國土慘遭蹂躪,人們罹亂悲苦。面對千古未有之變局,晚清學人濟世愛國之心被強烈激發(fā),“憂時之彥,恒致意經世有用之學,思為國家致太平”[1]9,“目睹夫時危國病,非實學無以濟急,幾將盡絕讀詩作詩之觀念,以趨專途”[38]407。他們在詩歌中再三表明“恥為文人”的理想和情懷,“男兒生世間,當以勛業(yè)顯。埋頭事章句,小夫已翦翦”(鄭珍《樾峰次前韻見贈兼商輯郡志奉答》)[7]266,“老儒不量才,頗思文報國”(潘德輿《寓感五十首》之五)[14]660。國家危難之秋,他們慨然以“男兒當此時,何暇為身謀”(鄭珍《送唐子方方伯奉命安撫湖北兼寄王子壽主事》)[7]809自任;即使致仕隱退,毅然以“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15]509自勵;即便身處厄境,仍然以“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 ”(梁啟超《自勵》)[37]5425自勉。

        然而絕大多數晚清學人屢遭統(tǒng)治者的排斥、壓制甚至迫害,空負酬國之志。他們雖能“思乾坤之變,知古今之宜,觀萬物之理,備四時之氣,其心未嘗一日忘天下而”,然而“其身不能信于用也”(張際亮《答潘彥輔書》)[39]。由于所學未施,只能“百無聊賴以詩鳴”(梁啟超《讀陸放翁集》)[36]5416。他們憂時詩篇都是“壹郁無與語,時假聲均以寄悲憤”(章太炎《韻文集自敘》)[40]223之作,體現(xiàn)出學人志存開濟卻報國無門的憤世之慨。

        (四)晚清學人之詩從文學本位來看,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畸變

        晚清學人之詩總體上表現(xiàn)為輕藝重學,即對詩歌本身的藝術重視不夠,卻很重視以詩論學,以詩載學,以詩傳學。一般說來,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有三種功能,即美悅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如果從文學本位的觀點來看,任何時期的文學如果美悅作用始終是它的第一功能,文學就在一條康莊大道上發(fā)展;如果文學的美悅作用退居了次席,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上升了首位,文學總可以說是處于一定的畸變狀態(tài)。晚清學人之詩輕藝重學,實際上就是將文學的教育作用和認識作用上升到了主要功能,美悅作用退居為次要席位,因而表現(xiàn)出畸變的態(tài)勢。

        晚清傳統(tǒng)學人之詩創(chuàng)作群體雖然提出學人與詩人合一、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一,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好像對詩歌的學問功底和審美特性并重,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卻是學問第一,審美第二。經世學人之詩創(chuàng)作群體重視的是詩歌經世濟用的實用功能,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強調詩歌要“經世”、“務實”,以文學的方式表現(xiàn)了他們的經世情懷和經世之術。他們相當部分作品“就事寫詩,就詩論事,缺乏概括和提煉,而且議論過多,不少作品以議論代替了形象的刻畫,顯得蒼白、粗直”[41]85。晚清“新版”學人之詩創(chuàng)作群體盡管提出了“詩界革命”的口號,但他們所注重的是在詩歌中滲入西方的新事物新現(xiàn)象、新思想新學說。除了王國維的一部分詩歌受西方哲學、美學的影響,表現(xiàn)出一定的唯美主義傾向,絕大多數人的詩歌或“喜摭拾西籍名詞,入諸韻語”[1]43,或“差能說西洋制度名物,掎摭聲光電化諸學,以為點綴”,詩歌的審美性被輕視甚至被扭曲。

        [1]汪辟疆.汪辟疆說近代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張炯.中華文學通史:第5卷[M].北京:華藝出版社1999.

        [3]錢仲聯(lián).夢苕庵詩話[M]∥張寅彭.民國詩話叢編:第六冊.上海:上海書店,2002.

        [4]張爾田.寐叟乙卯稿后序[M]∥沈曾植.沈曾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5]錢仲聯(lián),述,魏中林錄.錢仲聯(lián)講論清詩[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

        [6]陳衍.石遺室詩話:卷28[M]∥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7]鄭珍.巢經巢詩鈔箋注[M].白敦仁,箋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

        [8]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9]錢仲聯(lián).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錢仲聯(lián)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0]嚴迪昌.清詩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1]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

        [12]由云龍.定庵詩話[M]∥張寅彭.民國詩話叢編:第三冊.上海:上海書店,2002.

        [13]關愛和.中國近代文學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4]潘德輿.養(yǎng)一齋集:卷8[M]∥顧廷龍.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6]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7]朱琦.怡志堂詩初編:卷4[M]∥顧廷龍.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3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黃爵滋.仙屏書屋初集:詩錄14[M]∥顧廷龍.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邵作舟.綱紀[M]∥戊戌變法∶第1冊.上海:神州國光社,1955.

        [20]梁啟超.飲冰室詩話[M]∥梁啟超學術論著集·文學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1]吳孟復.別才非學最難憑——略談清代的詩風與學風[M]∥明清詩文論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22]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12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3]丘逢甲.嶺云海日樓詩鈔:卷4[M]∥顧廷龍.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嚴復.嚴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5]丘逢甲.人境廬詩草跋[C]∥黃遵憲.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6]康有為.康有為詩文選[M].陳永正,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

        [27]李開軍.“詩界革命”創(chuàng)作中的“新名詞”及其對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01,(1).

        [28]錢鐘書.談藝錄 (補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9]吳宓.空軒詩話[C]∥張寅彭.民國詩話叢編:第六冊.上海:上海書店,2002.

        [30]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31]陳衍.近代詩學略論[M]∥ 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2]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卷8[C]∥顧廷龍.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3]杜維明.中國舊式文化的當代價值[J].江海學刊,2011,(3).

        [34]王飚.詩歌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5]徐世昌.晚晴簃詩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6]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第3冊[M].臺北:文華出版社,1968.

        [37]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8]吳宓:吳宓日記:第1冊[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39]張際亮.張亨甫全集:卷3[M].福州孔慶衢清同治丁卯本.

        [40]章炳麟.章太炎全集:第4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1]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史[M].洛陽: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亚洲av无码国产剧情|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av| 黑人大群体交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欧美熟妇www| 日韩国产一区| 亚洲av有码精品天堂|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高清偷自拍亚洲精品三区|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欧洲| 全国一区二区三区女厕偷拍|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mm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熟女自拍av网站| 疯狂做受xxxx国产|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无码三级国产三级在线电影| 日韩久久久黄色一级av| 日本美女性亚洲精品黄色| 欧美xxxxx高潮喷水| 婷婷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无遮挡中文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 免费观看成人欧美www色| 高中生粉嫩无套第一次| 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视频韩国|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韩国| 久久婷婷国产五月综合色|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中国人妻被两个老外三p| 一区二区韩国福利网站| 精品视频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扒开双腿操女人逼的免费视频|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av香港经典三级级 在线|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