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勝 鄒 琳 曹 帆 楊 軼 鄒念育
(大連工業(yè)大學光子學研究所,遼寧大連 116034)
顯色性是指光源發(fā)出的光照射到物體上所產(chǎn)生的客觀效果和對物體真實色彩的顯現(xiàn)程度,是評價照明光源的一個重要指標。光源的光譜分布決定光源的顯色性,光源的顯色性影響人眼觀察物體的顏色,對光源顯色性進行定量評價是評價光源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的人工照明光源都是用顯色指數(shù)Ra作為顯色性的評價指標。Ra的數(shù)值范圍從0~100,沒有物理單位。Ra值越高,光源的顯色性就越好。一般認為Ra≥80,光源的顯色性優(yōu)良;50≤Ra≤79,光源的顯色性一般;Ra<50,光源的顯色性較差。
白光LED是新光源中的佼佼者,以其節(jié)能、環(huán)保、長壽命等一系列優(yōu)點而被公認為最具潛力取代傳統(tǒng)照明器具的新產(chǎn)品。傳統(tǒng)光源顯色性評價應用最多的是國際照明學會CIE制定的“測色法”,廣泛用于評價熒光燈和HID燈。但顯色指數(shù)已有40多年的歷史,是否適用于白光LED還有待研究。許多研究表明用CIE顯色指數(shù)來評價LED的顯色性會存在很多問題[1~3]。CIE也不推薦采用顯色指數(shù)來評價LED,并在CIE技術報告:《CIE 177:2007,白光LED光源的顯色性》中總結出了顯色指數(shù)用于評價LED時會出現(xiàn)的若干問題[4]。國內復旦大學也對LED的顏色質量評價方法進行了初步研究[5]。
本文對6種不同電光源的顯色性進行了實驗研究。首先基于CIE測色法,對6種光源的一般顯色指數(shù)進行了測試,然后利用主觀評價法對6種光源的顯色能力進行了主觀評價與比較。實驗表明,白熾燈、熒光燈的顯色指數(shù)測試結果與顯色能力主觀評價結果相吻合,但白光LED球泡燈的顯色指數(shù)與顯色能力主觀評價有一定出入,說明一般顯色指數(shù)只適用于用于評價傳統(tǒng)光源,而對白光LED則需要研究新的顯色性評價方法。
1965年CIE制定了一種評價光源顯色性的方法,簡稱“測色法”,經(jīng)1974年修訂,正式推薦在國際上采用[6]。按CIE的規(guī)定,標準照明體即作為參照照明光源要根據(jù)待測光源的相關色溫來選取,一般把普朗克輻射體作為低色溫光源 (小于5000K)的參考標準,把標準照明體D(即組合日光)作為高色溫光源 (大于5000K)的參考標準。
CIE規(guī)定顯色指數(shù)分為特殊顯色指數(shù)Ri和一般顯色指數(shù)Ra,評價時采用一套14種試驗顏色樣品,其中1~8號試驗色用于一般顯色指數(shù)的計算,這8種顏色樣品選自孟塞爾色標,包含各種有代表性的色調,都具有中等彩度和明度,如圖1所示。
圖1 CIE中1~8號色樣
CIE除規(guī)定了計算一般顯色指數(shù)用的8種標準顏色樣品外,還補充規(guī)定了6種計算特殊顏色顯色指數(shù)的標準顏色樣品,供檢驗光源的某種特殊顯色性能選用,分別是彩度較高的紅、黃、綠、藍及葉綠色和歐美人的膚色,如圖2所示。我國計算光源顯色指數(shù)的方法還增加了中國女性膚色的顏色樣品[7]。
圖2 CIE中9~14號色樣
特殊顯色指數(shù)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ΔEi是參照光源下和待測光源下各種試驗色的色差:
式中 r——參照光源下標;
k——待測光源下標;
i——檢驗色樣序號的下標;
U*、V*、W*——均勻顏色空間坐標值,由式(3)求得。
式 (3)中,Y表示檢驗色樣CIE 1931三色刺激值Y;u、v表示檢驗色樣的uv坐標值;u0、v0表示照明光源的uv坐標值。(uv坐標值的具體計算過程可查閱CIE或國家標準。)一般顯色指數(shù)的計算公式為:
實驗選取了6種光源,其中1個白熾燈,2個緊湊型熒光燈,3個白光LED球泡燈,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主觀評價實驗在暗室內進行,主要是選用不同光源對同一物品 (仿真花束)進行照射,讓測試者對光源的顯色性進行主觀評價。圖3暗室內是三種不同光源照射下的顯色照片。實驗選取20名本科生或研究生,其中10男10女,年齡為20至25歲,均具有正常的視力或矯正視力,無色弱色盲等眼疾。
表1 實驗用光源相關信息
圖3 仿真花束在不同光源下的顯色情況
主觀評價主要分為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光源顯色能力的評價,將光源顯色能力分為5等,分別是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二是光源顯色性對比評價,即對6種光源顯色能力進行主觀排序。實驗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顯色能力主觀評價結果
主觀評價結果顯示,全部受試人員認為白熾燈顯色性很好;熒光燈顯色能力方面,有15人認為2號光源顯色性較好,5人認為2號光源顯色性一般,有2人認為3號光源顯色性很好,18人認為3號光源顯色性較好;LED球泡燈顯色能力方面,沒有人選擇“很好”,分別有15人、14人和10人認為4號、5號和6號光源具有較好的顯色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測試中發(fā)現(xiàn),有時候顯色指數(shù)低的LED甚至會比顯色指數(shù)高的LED具有更完美的顯色性,這與測試者中多數(shù)人認為顯色指數(shù)最低的5號光源 (73.6)比顯色指數(shù)較高的6號光源 (82.4)顯色性更好相吻合。
實驗表明,白熾燈、熒光燈的顯色指數(shù)測試結果與顯色能力主觀評價結果相吻合,但白光LED球形燈的顯色指數(shù)與顯色能力主觀評價有一定出入,這說明一般顯色指數(shù)適用于用于評價傳統(tǒng)光源 (白熾燈、熒光燈),但對白光LED則有待改進,需要提出新的評價方法。在表1中我們還給出了6中光源對9號色樣的顯色指數(shù),由表可見,除了白熾燈以外,9號樣品在其他5種光源下產(chǎn)生過大的色差,這也正證明了CIE顯色指數(shù)存在問題。
其實從式 (4)及CIE所用顏色樣品中也可以分析出來,一般顯色指數(shù)在測試計算非連續(xù)光譜的光源時很容易產(chǎn)生問題。一般顯色指數(shù)測試所用的8種顏色樣品都具有中等彩度和明度,都是非飽和色,它們用于衡量光譜連續(xù)且頻帶較寬的光源的顯色性具有不錯的結果,而對于評價波形陡峭且頻帶狹窄的光源則會產(chǎn)生問題,而LED正是波形陡峭且頻帶狹窄的光源。
實驗表明,用顯色指數(shù)來評價傳統(tǒng)光源的顯色性比較完美,但用來評價白光LED的顯色性則明顯存在問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 (NIST)正致力于研究制定一種新的評價光源顯色性的方法——色質指數(shù)法 (CQS)。CQS選取的是15種飽和色,它們平均分布于整個可見光譜中,目前NIST正致力于CQS的測試與開發(fā),并希望將該法推薦應用到固態(tài)照明行業(yè)中來[8]。但也有研究指出,CQS在評價顏色質量的準確性上,與CRI相比并未體現(xiàn)明顯優(yōu)勢[5]。因此,要針對白光LED制定一個更好的顯色質量測試評價方法,還需要一個長期的研究和發(fā)展過程。
作者之前曾提出在評價LED顯色性時需注意三點[9]:第一,在沒有制定出更適合評價LED顯色性的標準方法前,可以考慮用顯色指數(shù)值來評估白光LED產(chǎn)品,但是需要根據(jù)實際應用來評估和選擇,不能簡單的認為顯色指數(shù)低的LED其顯色性就差,更應該尊重實際的視覺感受;第二,對于LED這種新生產(chǎn)物,在制定標準時候可寬松一些,比如傳統(tǒng)光源顯色指數(shù)分出的三個等級可以適當放低要求,可認為顯色指數(shù)大于70即為顯色性優(yōu)良 (此處只是假設);第三,制定LED顯色性評價方法時需要注意人種的區(qū)別,顏色反映在人的視覺系統(tǒng)才有意義,不同種色的人群其視覺感受可能會有所差別。
[1]N.Narendran and L.Deng.“Color rendering properties of LED sources.”Proc.SPIE,vol.4776:61~67,2002.
[2]Y.Ohno.“Spect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white LED color rendering.”O(jiān)pt.Eng.,vol.44,no.11,pp.111302-1-111302-9,Nov.2005.
[3]A.Zukauskas,R.Vaicekauskas,F(xiàn).Ivanauskas,H.Vaitkevicius,P.Vitta,M.Shur.Statistical Approach to Color Quality of Solid-State Lamp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Vol.15.No.6,2009.
[4]CIE 177 ∶2007.“Colourrendering ofwhite LED sources.2007.
[5]程雯婷,孫耀杰,童立青,林燕丹.白光LED顏色質量評價方法研究.照明工程學報,2011,22(3).
[6]CIE No.13-2-1974.Method of measuring and specifying color rendering properties of light sources[S].
[7]GB/T 5702—2003.
[8]Wendy Davis.“Color Quality Scale(CQS):Measuring the color quality of light sources”,NIST.
[9]李德勝,鄒念育.光源顯色指數(shù)與白光LED的顯色性評價探討.半導體照明,2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