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 星
吳軒東是總裝南京軍代局某軍代室工程師。乍一接觸他給人最初的印象是忠厚老實、不善言表,相處之后你會越發(fā)覺得他是個認真篤學的人,只是在談到本職工作時才顯得“喋喋不休”。他1986年入伍,1989年從后勤工程學院畢業(yè)后開始從事軍代表工作,從此愛崗敬業(yè),對自己鐘愛的裝備事業(yè)傾注一腔深情。
“不懂就學,決不能服輸”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在大學里學的是發(fā)供電專業(yè),卻被分配到一個彈藥廠當軍代表,專業(yè)不對口。但他一方面虛心地向老軍代表、工廠技術人員請教,另一方面刻苦研學一本本彈藥書籍,愣是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明白人”。三年后,他因工作需要又轉到光學廠工作,從此與激光測距、測角類裝備的研制、生產結下了不解之緣。專業(yè)仍然是不對口,但他“而今邁步從頭越”,橫下心來從激光原理、電子技術基礎、機械制造基礎、幾何光學等基礎知識學起,再根據所學知識認真研究產品圖樣、技術文件,掌握分管產品的工作原理和關鍵技術、薄弱環(huán)節(jié)。就這樣,他兩次改變專業(yè),憑著一股鉆勁堅持了下來,還組織或參與編寫了《光電產品環(huán)境應力篩選方法》、《光電器件環(huán)境應力篩選通用要求》、《激光測距偵察設備部隊試驗規(guī)程》、《軍用光電測角儀通用規(guī)范》等多項國軍標,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如今,他已經能夠與產品設計師、行業(yè)專家進行無障礙對話與交流,成了本專業(yè)名副其實的行家里手。
工作中的吳軒東
“學習只是手段,把所學的知識用到質量監(jiān)督、檢驗驗收工作中去才是目的。”這些年來,他不斷地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處理各種情況,特別是在一些技術問題與工廠理解不一致的情況下,更是勇于嘗試,決不言敗。一次,他在某型手持激光測距機檢驗驗收過程中,發(fā)現低溫下測距時經常顯示無激光,工廠技術部門認為這一現象是由于試驗過程中環(huán)境溫度突變所致,實際使用環(huán)境中不會出現,不屬于質量問題。但他經過理論分析,并反復查看產品各部分工作時間、工作狀態(tài),推算溫度變化率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是元器件低溫下參數變化引起的,如現在不解決,將會影響裝備在低溫條件下的性能指標。為此,他設計了多個分析驗證方案,經過多次試驗,最終證明此問題是邏輯單元上個別元器件低溫性能達不到設計要求所致,更換這些元器件后使問題得以解決。在為部隊服務過程中,他發(fā)現裝備使用的專用蓄電池極易損壞,且補充困難,嚴重影響戰(zhàn)備訓練。于是,他認真研究自主設計制造了三種主要偵察裝備通用的干電池筒,以民用干電池代替專用蓄電池,有效地解決了電池保障問題,受到列裝部隊好評。
“不為友情損公、不為親情忘公、不因家事誤公”是他一直遵奉的座右銘。他長期在光學廠工作,與廠里許多職工由工友變成了朋友,但他從不因為私人友情而降低標準。在一次驗收零部件時,他發(fā)現他的老鄰居、老朋友“漏檢”了產品驗收項目,一道尺寸存在輕微超差現象。他對此及時作出了處理,鄰居則因此受到了工廠處罰。他按“三不放過”原則處理多起這樣的事,面對老鄰居、老朋友們的壓力和埋怨,他講清危害,征得理解。他的愛人原先也在這個廠工作,為了盡量減少對自己工作的影響,他請求工廠把愛人安排在遠離軍品生產的一個普通崗位上。他是家中的獨子,年事已高的雙親需要照料,但他從沒因家事在工作上分心。1999年10月,他的父親雙腳嚴重燙傷需要住院治療,而他當時正忙于某型裝備試驗。近些年年邁的父母相繼病重住院,而當時廠點時常就他一人在崗,為了不耽誤工作,他白天請人在醫(yī)院陪護,晚上則與愛人一起騎摩托車往返60多公里回去照料,就這樣來回奔波了一個多月沒有因此耽誤一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