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安執(zhí)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為同名原作小說增色不少。這本楊·馬提爾撰寫的小說出版于2001年,曾被冠以“最不可能被影像化的偉大作品”——制片人吉爾·奈特為此花費10年時間最終把它搬上了大銀幕,畢竟憑10年前的特效技術水平,想要完美呈現(xiàn)小說中文字所賦予的魅力簡直癡人說夢。
但再好的技術,也要有靈巧的手才能夠賦予其魔力,李安正是如此。他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變成 “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最好實例——影片從頭至尾都透著驚奇的味道。最先讓人著迷的場景是鏡頭下的印度小鎮(zhèn)里,看起來就像地球上的天堂。在這里,少年派的父親經(jīng)營著一家動物園。編劇大衛(wèi)·馬吉在影片的前半小時內(nèi)將角色與他們的文化背景一一交代,幽默地解釋了主角名字——派的含義,并機靈地避免了原作的宗教意味,專注于表現(xiàn)派的溫馨家庭生活,還有他剛剛萌芽的初戀。
寧靜和諧抵不過生活的苦困。這讓派的父親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將動物們運往加拿大,并將在那里全部出售。一場毀滅性的暴風雨導致了海難的發(fā)生。在一個27英尺長的救生艇上,海難的幸存者很快減少到了兩個:派與一只名為理查德·帕克的吃人老虎。盡管派熟練地為老虎做了一個臨時的木筏,以“和平共處”,但227天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為了能夠維持彼此生存,少年派需要時刻動用智慧。他們這段旅程可以被看作是一場考驗:突然躍海而起的飛魚、發(fā)光的水母以及噴水的鯨魚,甚至差點將派和理查德·帕克吞沒的巨大風暴,這些在3D技術的武裝下,很容易讓觀眾瞪大眼睛,并聚精會神于這場非凡的海上生死之旅。
在紐約電影節(jié)首映的版本里,最后的半小時和整個影片的基調(diào)完全不符——當長大成人的派坐在那里,告訴一位作家他的經(jīng)歷,一切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特別的結(jié)尾讓觀眾再度從瘋狂的幻想中回到了現(xiàn)實。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可以看見李安對這部電影的珍視,每一個細節(jié)都處理得小心翼翼,三位扮演派的演員都非常優(yōu)秀。其中,與老虎相處的重擔落在了17歲的蘇拉杰·夏爾馬身上。他是長時間內(nèi)惟一出現(xiàn)在銀幕上的人類,他必須學會與空氣交流互動,并讓人感受到他深切的情感。他做到了,無怪乎他在3000個孩子中被李安選中。
技術層面上,影片創(chuàng)建了一個貌似真實并且不斷變化的物理世界,這對特效團隊來說絕對是一種挑戰(zhàn)。更何況還有一只必須看起來十分逼真的老虎,從它殘暴的殺戮,威脅的眼神,到面對死亡的絕望,甚至海水弄濕了的毛發(fā),都要讓觀眾信以為真。但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沒有人會懷疑理查德·帕克是一只“數(shù)字虎”。
當人類面對不可抗拒的自然災難時,生存與人道主義精神的矛盾難以避免。這就像一個無解的哲學漩渦,但李安用鏡頭巧妙地解讀了其中的意思,甚至年幼的觀眾也能輕而易舉看懂影片的含義。而攝影總監(jiān)克勞迪奧·米蘭達和藝術指導大衛(wèi)·高普曼也以堪稱完美的3D技術應用讓影片更加華麗富有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