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軍
(山西省農業(yè)種子總站,太原 030006)
大豆作為糧、油、飼兼用作物,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為世界上最具發(fā)展前景的農作物。大豆是山西省第三大糧食作物,尤其在南部復播區(qū),復播大豆是充分合理利用當地光熱等自然資源的良好方式。此外,因為大豆具有固氮的屬性,種植大豆有利于地力恢復及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發(fā)揮山西省南部復播區(qū)大豆生產優(yōu)勢,必將成為全省種植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增長點。
試驗材料為大豆品種晉豆25號,試驗設在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試驗田,2006~2008年進行試驗。土質中壤,播前土壤有機質含量 14.85 g/kg,全氮 1.03 g/kg,速效磷40.3 mg/kg,試驗數據采用Excel2003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2.1 氮肥基肥試驗:本試驗小區(qū)長4.5 m,寬3.0 m,6 行種植, 畝施肥量分別為 0 kg、20 kg、40 kg、60 kg、80 kg,每處理重復3次,定期測定株高、分支數、株莢數、株粒重。
1.2.2 播種期試驗:分別于4月17日、4月27日、5月6日、5月16日按常規(guī)方法種植晉豆25號,在收獲后測定不同播期的產量。
1.2.3 密度試驗:每畝種植密度分別為4000株、6000株、8000 株、10 000 株、12 000 株,測定其莢數、粒重和產量。
1.2.4 多效唑噴施和摘心的綜合試驗:地膜覆蓋條件下,在苗期(6月 8日)、花前(7月 2日)、花后(8月 3日)分別進行多效唑噴施和摘心試驗,各3次重復。處理方法有:摘心(1.0~1.5 cm)、摘心加多效唑噴施、多效唑噴施(150 mg/kg)、對照。
黃土高原丘陵區(qū)土壤瘠薄,有機肥極少,種植大豆歷來沒有施肥習慣。項目從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等關鍵技術措施入手,采取增施化肥或化肥和有機肥相結合的措施,促進了植株生長發(fā)育,分枝和成莢成粒數增多,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取得了較好的增產效果和經濟效益 (見表1),試驗表明,在畝施氮肥基肥60 kg時,增產效果可達到26.7%。
表1 施肥量與大豆性狀和產量的關系
蓄水保墑調節(jié)播種期。試驗表明,4月17日、4月27日、5月6日和5月16日播種的4個處理平均畝產分 別 為 175.2 kg、166.3 kg、170.0 kg 和 148.7 kg,LSR0.05 分別為 a、b、b、c,說明播期對產量的影響效果不顯著。
種植密度與產量關系非常密切,試驗表明,在每畝種植8000株時,單位面積莢粒數和產量最高;超過8000株時,植株個體成莢數和粒數雖減少,但因單位面積總量增加,增產效果仍比較顯著(見表2)。因此,項目區(qū)大豆田要求畝留苗控制在8000~8500株,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表2 種植密度對成莢數、成粒數和大豆產量的影響
噴施多效唑和摘心都可以起到增產效果,而且增產幅度明顯(見表3)。經多效唑和摘心同時處理后的大豆各生物性狀,除分枝數和百粒重略高于單因素處理外,其他性狀都略低于單因素處理。說明多效唑和摘心同時處理對大豆營養(yǎng)生長的控制作用強于單因素處理,對產量有促進作用。尤其是花前對大豆同時進行雙因素處理,產量各性狀都優(yōu)于其他處理,增產效果更為明顯。
表3 多效唑和摘心同時處理大豆后各性狀的變化
試驗表明:播期對產量的影響效果不顯著。在畝施氮肥基肥60 kg時增產效果可達到26.7%。種植密度與產量關系非常密切,項目區(qū)大豆田畝種植密度應控制在8000~8500株。在大豆開花前畝用65~70 g多效唑兌水45 kg噴施并結合摘心,可以使植株變矮、葉柄變短、葉色濃綠、葉片變厚、株型緊湊,生殖生長增強,有效提高開花坐莢率,單株有效莢數、粒重都有明顯增加,同時還提高了植株的抗倒能力,改善了通風透光條件,提高了大豆的各種增產性能,產量得到明顯提高。
[1]任冬蓮,劉學義,王瑞.地膜覆蓋春大豆增產效應研究[J].山西農業(yè)科學,2006,34(1):35 ~ 37.
[2]劉偉明,奚天位,朱丹華,等.浙秋豆3號綜合農藝的優(yōu)化[J].科技通報,2007,23(3):382 ~ 385.
[3]張偉,張惠君,王海英,等.株行距和種植密度對高油大豆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大豆科學,2005,(3):283 ~ 286.
[4]邱強,石一嗚,閏曉艷,等.不同株型大豆品種的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5):585 ~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