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高安國
我們“退役將官總會”繼2011年9月接受湖南省邀請參加“曾國藩200 周年紀念”,進行了首次“湖湘玉帛之旅”后,2012年4月再次接受祖國大陸黃埔軍校同學會之邀,參加“壬辰年公祭軒轅黃帝大典”。我們一行約30 人,在“中華戰(zhàn)略學會”會長王文燮上將率領(lǐng)下,于4月2日傍晚7 點自臺北直抵西安。
古跡——是歷史的真實呈現(xiàn)
4月3日全天是參觀,早餐后乘車直奔法門寺。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城北的法門鎮(zhèn),東距西安市110 公里,西距寶雞市90 公里。始建于東漢末年,距今有1700 多年歷史,具“關(guān)中塔廟始祖”之尊。
新建的法門寺緊鄰舊法門寺旁邊,里面有供奉釋迦牟尼的指骨舍利。前面的山門建筑得很華麗,導游說是曾設(shè)計中臺禪寺的李祖原先生設(shè)計,完全顛覆傳統(tǒng)廟宇的外觀。沿途兩側(cè)有12 尊菩薩,各有法名佛號,遠觀大殿就像是雙手合掌,中間大殿的地下層,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指骨舍利所在,只有每月初一、十五,才會升起來供人膜拜。今天雖不是開放日,卻專門升上來供我們觀看。隨后,我們轉(zhuǎn)往舊法門寺參觀法門寺博物館。
舊法門寺在“文革”期間曾經(jīng)被破壞,當時寺中老住持為保護佛院地宮而引火自焚,圓寂于真身寶塔前。1979年后,陜西省撥款重修大雄寶殿和銅佛閣,隨后又落實宗教政策將法門寺交由佛教界管理。25年前的4月3日,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地宮被打開,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舍利、地宮中珍藏的金銀器多達120 多件,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這些金銀器做工極為考究,多刻有鏨銘,為物主、斷代提供了研究方向。其中還出土了許多茶具,與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幾乎完全相同,證明日本茶道及許多文化、禮俗、傳統(tǒng)均源自于中國唐代。展品中有伊斯蘭式的琉璃器,秘色瓷器,歷代皇后所供奉的絲織品,還有武則天的“武后繡裙”一件,多種佛經(jīng),98 尊佛像等,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
下午,我們一行來到位于西安市臨潼區(qū)東面的下河村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74年陜西大旱,臨潼縣村民楊志發(fā)、楊彥信、楊泉義等人在打水井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兵馬俑碎片,當時村民稱這些陶塑為瓦爺。據(jù)說在人們初次看見兵俑時,其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歷經(jīng)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shù)分鐘內(nèi)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陶土色。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完成,歷時39年,是我國第一個規(guī)模宏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媲美埃及金字塔有過之而無不及。陶俑以秦兵真人1:1 的尺寸,由工匠加工燒制,全部為手工勞動,沒有使用模具,以裝配線方式組裝起來,可見我們祖先當時就有生產(chǎn)線的觀念。所有陶俑的制作均按照當時軍隊編制,包括各級軍官、各兵種、戰(zhàn)車、馬匹等。在形狀加工好之后,陶俑著色燒制。最后再加上真實的兵器、裝備。各道工序完成后,按照秦軍作戰(zhàn)部署分兵種、級別逐一排列位置。因此,我們看到的兵馬俑有軍士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軍吏俑、騎兵俑、馭手俑、將軍俑等,是秦軍的精確編制。由于兵俑完美再現(xiàn)了秦代軍人的風范,軍人出身的我們透過兵俑可以增加對當時“強秦”何以能一統(tǒng)天下的認識,進而又了解秦代的風土人情及彩陶藝術(shù)水平。
4月4日上午9 時50 分,“壬辰年公祭軒轅黃帝大典”的主持人鄭重宣布:壬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開始。34 響鼓聲和9 響鳴鐘象征著全國34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特別行政區(qū)對先祖無限崇敬之情。海內(nèi)外一萬多名中華兒女代表在陜西黃陵滿懷虔誠地參加了公祭典禮,追念人文初祖功德。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代表島內(nèi)炎黃子孫參加公祭表達追思,并向始祖敬獻花籃。接著由陜西省省長趙正永恭讀祭文。黃帝在全球華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無論身處何地,大家都承認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炎黃子孫,是毋庸置疑的!
大典近尾聲時,突然顯現(xiàn)一條黃色的巨龍在場中蠕動,張著大嘴追逐著一個灌滿氦氣的大紅球,在繞場一周后,掌控大紅球的人一松手,黃色巨龍便追逐著大紅球凌空而去,“飛龍在天”象征天下太平,一直眼看它逐漸變小,消失在藍天中……真的是非常有創(chuàng)意!
中國人自古有以植樹來緬懷先人的傳統(tǒng),黃帝手植“軒轅柏”,被后世譽為“神州古樹木之首”,跨越千年依然傲立于軒轅廟中。此次“炎黃子孫林”種植活動,匯集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瑞士、美國及港、澳、臺等20多個國家與地區(qū)的華人代表,王文燮 上將與我都應(yīng)邀參加了這項“共取軒轅圣土,同栽血脈根”的植樹活動。
我們參觀過軒轅廟后,便往壺口瀑布趕。車行是一路上坡,這下你可知道是進入黃土高原了。壺口瀑布是黃河中游流經(jīng)晉陜大峽谷時形成的一個天然瀑布,河東是山西省吉縣,河西是陜西省宜川縣,瀑布應(yīng)是黃河最窄的地方;黃河之水天上來,夾帶黃土高原的泥沙,500 余米寬的滾滾洪流,驟然被束縛在兩岸只有30 公尺寬、50 公尺深的河中翻騰傾涌,濺出的水花形成蒙蒙淡黃色濃霧,狂瀉聲響勢如破竹,如同自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故名“壺口瀑布”,還可以看到七色彩虹與瀑布相映成趣。
晚宴時為答謝陜西省的接待,我代表“退役將官總會”致贈此次玉帛之旅的第一面“為萬世開太平”紀念牌。
4月5日,約2 小時車程,上午10 時抵達華陰市。華山古稱“西岳”,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陜西省華陰市境內(nèi),距西安120 公里。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其險峻挺拔聞名中外。纜車直接將我們拉到海拔1600 米的高度,從高空欣賞華山之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不可思議!
華山有五峰,東峰和西峰,鼎峙聳立,高插入云,登臨其頂,確實“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之感。除南峰外,還有玉女、五云、天臺等峰,人稱中峰和北峰。華山的東、西、南三面都是層巒迭嶂,懸崖峭壁,無路可走。只有華山的北面可以上山,即常言所說的“自古華山一條路”,這條路也是崎嶇難攀的小路。憑此險要的地勢,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敵”之勢。金庸題的“華山論劍”石碑也就在這山脊上,實在是太吸引游客了,紛紛搶著與這塊石頭拍照。
晚上趕回西安觀賞仿唐歌舞秀和品嘗餃子宴。導游介紹說,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 世紀左右,先后有13 個朝代在西安建都,歷時1100 余年,其中西周、秦、西漢、唐,是西安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代舞蹈起源于民間祭祀,先祖以富有節(jié)奏韻律的動作向上蒼祈禱廣施恩澤、驅(qū)除病患,至盛唐時期,政通人和、國富民強,文化藝術(shù)空前繁榮。音樂、舞蹈日臻極境,唐代歌舞正是盛唐文化鼎盛的象征。
餃子宴打破了一般只用豬、牛、羊肉和蔬菜做餡的傳統(tǒng)材料,把雞、鴨、魚肉、蛋、海味、山珍、鮮蔬、干菜、果品等好吃而又富含營養(yǎng)的食材都用來做餡,花樣有上百種。邊吃邊看仿唐歌舞,只覺氣勢磅礴,場面壯觀,集詩詞歌賦予吹奏彈唱;融鐘鼓琴瑟于輕歌曼舞。樂曲高亢悠揚悅耳,動作舒展溫柔流暢,花團錦簇眩艷奪目,千手觀音載歌載舞,堪稱此生所見歌舞之最!“一席餃子宴,吃盡天下鮮;觀賞唐歌舞,快樂似神仙”。這是在臺灣看不到的,讓我們覺得不虛此行,可見得祖國大陸將歷史、文化、古跡組合在一起,發(fā)展觀光事業(yè)的用心!
4月6日上午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因為時間有限,只能走馬看花,看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了解了我們的五千年文化之淵源,印證了我們所讀的歷史、地理都是有其根據(jù)而非憑空杜撰的,中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