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玉東 王星錦 杜 明 王小明
(1.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湖北 430074;2.加拿大英發(fā)能源有限公司,北京 100062)
煤巖基質破裂和結構完整性的破壞是煤粉的主要來源。與常規(guī)砂巖儲層相比,煤的彈性模量低、泊松比高,在相同的外界條件下,結構更易破壞而產生煤粉,因此在煤層氣儲層的排采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由于煤粉運移、卡泵而停采的情況,極大地影響了煤層氣井排采的效果。煤儲層原生結構越差,這種情況就越嚴重。
研究區(qū)塊內B1煤層氣井開始排采7個月后,因卡泵停采,提泵后發(fā)現(xiàn)泵內被煤粉堵死,為分析排采制度對煤粉運移的影響提供了典型實例。本文的目的就是利用B1井的排采數(shù)據(jù)分析排采過程中煤粉的產生和運移特征,探討排采制度對煤粉運移的影響因素及機制。
B1井目標煤層頂板深度683m,厚約7m,含氣量約23m3/t,經清水+2%KCl壓裂后于2011年4月3日開始使用螺桿泵排采,未下井下壓力計,每天定時使用液位儀測定動液面深度。
排采初期井筒滿液面,至4月9日液面降至215m,平均日降約36m,之后液面降低速度為8~27m/d不等,產水量為5m3/d左右,伴有少量游離氣產出;4月21日液面降至305m時開始解析,臨界解析壓力為3.05MPa,產氣量75m3/d,之后液面降低速度4~15m/d,平均7m/d,50天后產氣量達到峰值284m3/d后很快下降,至6月19日液面降至煤層頂板 (6月29日因設備故障停泵后液面有所恢復),從滿井筒至液面降低至煤層頂板,平均液面降低速度為9.75m/d;之后產氣量穩(wěn)定在160m3/d左右至卡泵,產水量從最初的5.5m3/d逐漸下降至后來的0.6m3/d(圖1)。從整個排采過程來看,液面降低速度過快且不穩(wěn)定,產氣量低,且達到峰值后很快降低。
圖1 B1煤層氣井生產排采曲線
研究區(qū)受區(qū)域構造影響,構造煤發(fā)育,煤體結構疏松,極易遭到破壞 (圖2);對目標煤層煤進行XRD分析表明,粘土礦物含量高達18.1%,其中主要成分為高嶺石,高達92%,由于其與煤巖基質顆粒附著力差,是典型的易運移粘土礦物。這些因素增加了煤粉產生和傷害煤儲層的可能性,而排采速度過快和不穩(wěn)定觸發(fā)了煤粉的運移而堵塞滲流通道,導致氣、水產量低,直至卡泵停產。
圖2 B1煤層氣井目標煤層煤芯照片
煤粉在煤巖孔隙系統(tǒng)和煤層流體中受到自身重力、煤粉之間和煤粉與孔隙壁間的范德華力、煤粉間雙電層排斥力以及流體流動時的水動力的綜合作用。在這個力學體系中,重力與范德華力維持煤粉在原處不動,雙電層排斥力和水動力促使煤粉發(fā)生運移。正反兩方面作用力的綜合結果決定了煤粉的運移能否發(fā)生。
在多孔介質中,細粒的攜帶和沉積存在一個臨界速度,當孔隙中流體速度低于臨界速度時,不發(fā)生細粒的運移;當超過臨界流速時,細粒由于受到流體擾動、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而開始運移,且運移速度隨流體速度線性增加。根據(jù)達西定理,地層流體向井筒徑向流動時的滲流速度與單位距離內的壓降成正比,井筒液面降低速度越快,井底流壓越低,造成單位距離內的壓降越大,滲流速度也越大,當滲流速度超過臨界速度后,煤粉運移速度隨排采速度的增大而線性增大;同時,滲流速度與離井筒的距離成反比,即越接近井筒,流體運移速度越快,從而攜帶更多的煤粉運移,最終導致煤粉在近井筒地帶的堆積和堵塞。
多孔介質中的流體在穩(wěn)定流速狀態(tài)下,其攜帶的細粒物質濃度相對穩(wěn)定,但當速度變化時,細粒濃度會出現(xiàn)劇增,即紊流使細粒受到的粘滯力增加,從而增加了對細粒的攜帶能力。這表明不穩(wěn)定的排采制度、液面降低速度時高時低,將加劇煤粉的運移。
在B1井的排采過程中,由于沒有安裝井底壓力計,對降液面的速度無法控制,導致排采速度快且不穩(wěn)定,降液面速度在4~36m/d之間變化,造成了煤粉的運移和對儲層的傷害。
煤粉發(fā)生運移但若能從煤層排出至井筒,并不會導致滲透率的嚴重降低;若煤粉運移后被孔隙吼道或割理捕獲,將最終堵塞滲流通道。因此煤粉和孔隙直徑 (或割理寬度)的相對大小是這一過程的決定因素。若煤粉粒徑足夠小時不會發(fā)生堵塞;而當煤粉直徑大于基質孔喉直徑 (或割理寬度),或多個小于孔喉直徑 (或割理寬度)的煤粉同時進入孔喉 (或割理)時,則會發(fā)生橋堵。
排采速度過快將會影響壓降漏斗向地層深部的有效傳播,只有井筒附近很小范圍內的煤層得到有效的排水降壓;李金海等等通過數(shù)值模擬認為在達到臨界解吸壓力之前液面下降速率以5~10m/d為最佳,以擴大壓降漏斗向儲層深部延伸。
由于B1井經過水力壓裂且排采速度過快,氣體解析之前液面降低速度達到8~30m/d,導致壓降漏斗擴散半徑有限,近井筒小范圍內煤層承受的有效應力急劇增加,一方面支撐劑的嵌入增加了煤粉的產生,另一方面由于應力敏感性,有效應力的增加使得孔隙結構變形和割理系統(tǒng)閉合,降低了孔喉直徑 (或割理寬度)對煤粉粒徑的有效比,造成了煤粉對滲流通道的堵塞;同時由于供氣面積有限,導致B1井達到峰值產量后產氣量迅速降低。
由于煤層氣解析后,氣水兩相流會降低水的有效滲透率,影響排水降壓的效果,因此在排水降壓階段,應控制降液面速度,盡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使井底流壓保持在臨界解析壓力之上,從而相對延遲煤層氣的解析,維持水的有效滲透率,增加壓降漏斗的影響半徑,最終促進煤層氣的大面積解析。
B1井由于液面降低速度過快,不僅影響了壓降漏斗向深部地層的有效傳播,還導致煤層氣的過早解析,出現(xiàn)了氣水兩相流。一方面,煤層氣的解析會造成煤巖基質的收縮,收縮率可達0.5%,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裂隙的寬度和新裂隙的產生,但同時煤巖完整性的缺失會導致煤粉增加,有可能造成滲透率短暫上升后的再次降低;另一方面,流體從單向流轉變?yōu)殡p相流時,會造成煤粉運移所需的臨界速度降低,即兩相流使煤粉更加易于運移,增加了滲流通道堵塞的可能性,進而又影響了泄壓半徑的擴展??梢?,兩相流的過早出現(xiàn)會使壓降漏斗限制在近井筒附近,制約煤層氣的大面積有效解析。
研究區(qū)內B1煤層氣井的排采實踐表明,過快且不穩(wěn)定的排采制度導致了煤粉的運移和對滲流通道的堵塞,不利于煤層氣的大面積解析。
(1)疏松的煤體結構和高粘土礦物含量是煤粉產生的來源;
(2)井筒液面降低速度過快增加了煤層內單位距離上的壓差,使流體滲流速度超過煤粉運移的臨界速度;
(3)不穩(wěn)定的排采制度產生的紊流增加了對煤粉的粘滯力和攜帶能力;
(4)近井筒小范圍內煤層承受的有效應力急劇增加,致使孔隙結構變形和割理閉合,同時產生更多的煤粉,導致滲流通道被煤粉堵塞;
(5)氣水兩相流的過早出現(xiàn)增加了煤粉運移的可能性,并進一步限制泄壓面積的擴展。
[1]Palmer I.,Technologies H.,Zissis M,etal.Coal Failure and Consequences for Coalbed Methane Wells[J].SPE96872,2005,1-11.
[2]陳振宏,王一兵,孫平.煤粉產出對高煤階煤層氣井產能的影響及其控制[J].煤炭學報,2009,34(2):229-232.
[3]晏海武.煤層氣井管內環(huán)空中煤粉排出條件的研究[D].東營:中國石油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