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挺,李繼昌,蔣國政,韓振興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學院,哈爾濱 150030)
芩花注射劑主要用于防治豬支原體感染。它以黃芩和金銀花為主藥,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1];金銀花為常用的清熱解毒藥,含有綠原酸、異綠原酸、木犀草素、芳樟醇等,主要成分綠原酸具有明顯的抑菌作用。中藥提取方法有水提堿溶液法、水提石硫醇沉淀、堿醇膠凍法、醇提水沉酸化法、脫脂醇提法、超聲提取法、超濾法、樹脂吸附法、分級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和水提取醇沉淀法等[2-5]。本試驗采取水提醇沉法提取中藥有效成分,確定最佳制備工藝,并采用HPLC法進行綠原酸、黃芩苷的含量測定。
1.1 材料
1.1.1 儀器 Waters E2695高效液相色譜儀、Waters 2998二極管檢測器由美國Waters公司生產(chǎn);Hypersil BDS C18柱(250 mm ×4.6 mm,5 μm)由大連依利特分析儀器有限公司提供。
1.1.2 藥物與試劑 黃芩、金銀花、百部等中藥材購于黑龍江省藥材公司,黃芩苷對照品(CAS NO:21967-41-9)、綠原酸對照品(CAS NO:327-97-9)購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甲醇為色譜純,吐溫-80、苯甲醇、冰醋酸為分析純。
1.2 芩花注射劑的制備工藝
1.2.1 單因素試驗
1.2.1.1 提取次數(shù)對提取量的影響 取5份等量的藥粉(每份藥粉含有黃芩、金銀花、百部、甘草、紫菀),固定每次提取時間為1 h,料液比為1∶10,分別浸提1次、2次、3次、4次、5次,記錄黃芩苷和綠原酸的提取量。
1.2.1.2 提取時間/次對提取量的影響 取5份等量的藥粉,固定提取次數(shù)為2次,料液比1∶10,每次提取時間分別取 0.5、1、1.5、2、2.5 h,記錄黃芩苷和綠原酸的提取量。
1.2.1.3 料液比對提取量的影響 取5份等量的藥粉,固定提取時間1 h,提取2次,分別以料液比為1 ∶8、1 ∶10、1 ∶15、1 ∶20、1 ∶25 提取,記錄黃芩苷和綠原酸的提取量。
1.2.2 正交試驗 主藥的有效成分為黃芩苷和綠原酸,由于綠原酸提取量較低,而黃芩苷提取量相對較高,因此以綠原酸提取量確定正交試驗結(jié)果。正交設計L4(23)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中藥提取工藝因素水平正交設計L4(23)表
1.2.3 注射劑制備流程 藥物提取→70%酒精醇沉置于4℃冰箱24 h→抽濾濃縮→90%酒精醇沉置于4℃冰箱24 h→抽濾濃縮至無醇味→定容使每毫升藥液含1 g生藥→pH調(diào)至8.5→0.5%活性炭煮沸30 s→抽濾→加入0.5%吐溫-80、1%苯甲醇、0.1%硫代硫酸鈉等附加劑→pH調(diào)至8.5→0.22 μm濾器過濾封裝→流通蒸汽滅菌。
1.3 主藥含量測定
1.3.1 色譜條件 流動相為甲醇(A)-1%冰醋酸(C)(A+C=100%),等度洗脫,黃芩苷測定中A ∶C=50 ∶50,吸收波長 276 nm,流速 1 mL/min,進樣量10 μL;綠原酸測定中A ∶C=20∶80,吸收波長330 nm,流速1 mL/min,進樣量10 μL。
1.3.2 溶液的制備
1.3.2.1 對照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3.2 mg黃芩苷對照品,用50%甲醇定容于25 mL容量瓶中,并分別配制成濃度為 12.8、25.6、38.4、51.2、64 μg/mL的對照品母液。精密稱取4.8 mg綠原酸對照品,用50%甲醇定容于25 mL容量瓶中,分別配制成濃度為 19.2、38.4、57.6、76.8、96 μg/mL 的對照品母液。
1.3.2.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吸取0.5 mL自制芩花注射液,用50%甲醇定容于50 mL容量瓶中,作為綠原酸供試品。精密吸取5 mL自制芩花注射液,用50%甲醇定容于10 mL容量瓶中,作為黃芩苷供試品。供試品進樣前用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
1.3.3 線性關(guān)系考察 分別取系列濃度的黃芩苷和綠原酸對照品母液,在A∶C=50∶50和A∶C=20∶80條件下進樣測定,記錄色譜圖。
1.3.4 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黃芩苷、綠原酸對照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譜儀,連續(xù)進樣5次,測定峰面積。
1.3.5 穩(wěn)定性試驗 精密吸取同一供試品溶液,分別在0、2、4、6、8、24 h 進樣,測定樣品中黃芩苷、綠原酸的峰面積。
1.3.6 重復性試驗 精密稱取同一批號5份樣品,按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備進樣,記錄峰面積。
1.3.7 加樣回收率 取2.5 mL自制芩花注射液,用50%甲醇定容于50 mL容量瓶中(測得藥液濃度28.654 μg/mL),分別精密吸取1~5 mL該藥液于5支10 mL容量瓶中,再取5份濃度為64 μg/mL黃芩苷對照品2 mL,分別加入以上5支容量瓶中并定容,作為黃芩苷回收率樣品。精密吸取芩花注射液0.5 mL,用50%甲醇定容于50 mL容量瓶中(測得藥液濃度30.974 μg/mL),精密吸取該藥液3~7 mL于5支10 mL容量瓶中,再取5份濃度為76.8 μg/mL綠原酸對照品2 mL分別加入以上5支容量瓶中并定容,作為綠原酸回收率樣品。分別取10 μL過膜后進樣測定,計算回收率。
1.3.8 樣品含量測定 按照黃芩苷和綠原酸的色譜條件,對黃芩苷和綠原酸供試品進行依次測定。
2.1 單因素試驗結(jié)果
2.1.1 提取次數(shù)對提取量的影響 結(jié)果見圖1,可見提取2次時的主藥含量與多次提取的已無顯著差別,因此選定提取次數(shù)為1次和2次進行正交試驗較為方便。
圖1 提取次數(shù)對提取量的影響
2.1.2 提取時間/次對提取量的影響 結(jié)果見圖2,顯示提取時間為1 h含量較高,故以1 h和1.5 h作為正交試驗因素。
圖2 提取時間對提取量的影響
2.1.3 料液比對提取量的影響 結(jié)果見圖3,顯示10倍量水和15倍量水主藥量各有不同,含量較為接近,由于后期制備注射劑過程中濃縮較麻煩,為方便制備,選擇8倍量水和10倍量水進行正交試驗。
圖3 料液比對提取量的影響
2.2 正交試驗結(jié)果 正交實驗結(jié)果見表2,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可知,對綠原酸含量影響大小的因素依次為B>A>C,最佳組合為A1B2C2,即采用10倍水量、煎煮2次、每次1 h的提取方式較好。
表2 正交試驗結(jié)果
2.3 主藥含量測定
2.3.1 線性關(guān)系考察 以峰面積為縱坐標,質(zhì)量濃度為橫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得黃芩苷與綠原酸的回歸方程分別為 Y=0.04X-14.78(r2=0.999),Y=0.04X-10.73(r2=0.998);分別在 12.80 ~64.00、19.20~96.00 μg/mL 濃度范圍內(nèi)呈良好線形關(guān)系。
2.3.2 精密度試驗 測得黃芩苷峰面積RSD=0.28%,綠原酸峰面積RSD=0.43%,表明所選方法精密度良好。
2.3.3 穩(wěn)定性試驗 測得樣品中黃芩苷、綠原酸的峰面積:黃芩苷 RSD=1.48%,綠原酸 RSD=2.19%,表明樣品溶液在24 h內(nèi)穩(wěn)定。
2.3.4 重復性試驗 經(jīng)測,黃芩苷RSD=2.94%,綠原酸RSD=2.62%,表明方法重復性良好。
2.3.5 加樣回收率測定 黃芩苷和綠原酸的平均加樣回收率分別為103.13%和100.37%。
2.3.6 樣品含量測定 芩花注射液樣品中黃芩苷和綠原酸的含量分別為3.292、0.860 mg/mL。
中藥注射劑是近30年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制劑,它的確切療效已經(jīng)為臨床所證實[6-7]。芩花注射劑在藥物提取過程中采用水提醇沉的方法,該方法方便、價格低廉。利用單因素試驗篩選出正交試驗的因素和水平,通過正交試驗的方法,以綠原酸提取量為依據(jù)確定了煎煮的條件。按照藥典中注射劑質(zhì)量標準,注射劑中不能存在鞣質(zhì)、樹脂、蛋白質(zhì)等物質(zhì),在醇沉濃度90%時符合該標準,將雜質(zhì)均除去,但對藥物含量有一些影響。由于藥物提取完成后,高溫會對藥物成分有影響,因此使用活性炭吸附雜質(zhì)時,煮沸時間定為30 s到1 min為宜,最后藥液pH調(diào)節(jié)至8.5時澄清度最佳,此時黃芩苷溶解度較好。附加劑的添加起到了抗菌、抗氧化、助溶及止疼的作用。采用現(xiàn)代制劑的新技術(shù)和新方法,選擇藥理活性強、毒副作用小的傳統(tǒng)中藥處方將其制成中藥注射劑,并制定嚴格的質(zhì)量控制方法,可以使其達到安全、有效、穩(wěn)定、可控的標準,有效發(fā)揮中藥防病治病的作用[8]。采用液相色譜法測定藥物含量方便快捷。
[1]宋立人,洪 恂,丁緒亮,等.現(xiàn)代中藥學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865-1869.
[2]李玉山.黃芩的化學成分及黃芩苷的提取方法[J].西北藥學雜志,2008,23(6):410-411.
[3]肖崇厚.中藥化學[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社,1987:327-328.
[4]CHI Ru-an,ZHOU Fang,HUANG Kun,et al.Separation of bacalinfrom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with polyamide[J].J Cent South Univ Technol,2008,15:606-611.
[5]趙新先.中藥注射劑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569.
[6]葉時英,李認書,黃水雅.中藥注射劑發(fā)展現(xiàn)狀及開發(fā)思路探討[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4,11(9):823-833.
[7]張 方,黃泰康.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中藥現(xiàn)代化研究[J].中草藥,2005,36(6):951-954.
[8]張曉紅.中藥注射劑安全性分析[J].中國藥師,2007,10(11):1135-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