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十世紀的新興媒介,電影已經(jīng)成為多種語言和文化的理想傳播載體,在當今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漸顯著,日益成為增強文化交流和信息溝通的重要橋梁。因此近年來電影片名和字幕翻譯(subtitling)也越來越被關注,成為了一個新興的翻譯領域。較傳統(tǒng)翻譯(文學翻譯、科技翻譯、法律翻譯等)而言,其研究方興未艾,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
翻譯目的論是功能派翻譯的重要理論,由德國功能派學者費米爾(Vermeer)和諾德(Nord)等創(chuàng)立。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意圖。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翻譯策略必須根據(jù)翻譯目的來確定。[1]
根據(jù)目的論,所有翻譯應遵循三個法則:
1.目的法則(Skopos rule)。目的法則是翻譯要遵循的首要法則。根據(jù)目的法則,整個翻譯過程包括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不是由源文本決定的,而是由目的文本的預期功能或目的決定。
2.連貫性法則(Coherence rule)。指的是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的標準。所謂語內(nèi)連貫是指譯文必須能讓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
3.忠實性法則(Fidelity rule)。指原、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語際連貫類似于通常所說的忠實于原文,而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則由譯文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
忠實性法則從屬于連貫性法則,而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都從屬于目的法則。如果目的法則要求原文和譯文功能不同,忠實性法則就不再適用;如果目的法則要求譯文不需要通順,那么連貫性法則就不再適用。目的論與傳統(tǒng)翻譯理論相比有一個顯著特點,即源語地位的降低。目的論的意義在于它不僅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也對翻譯實踐——尤其是對于電影片名翻譯這種目的性較強的翻譯具有指導意義。
影片名作為一種廣告類型,強調(diào)信息的傳遞效果和讀者效應,其目的是為了喚起受眾行動、思考和感受,按文本預想的方式作出反應。片名就是影片的商標,是影片的廣告。陳宏薇認為,電影片名具備以下四種功能[2]:
第一、信息傳播功能。突顯影片內(nèi)容,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原片。
第二、表情功能。奠定影片感情基調(diào),以強烈的抒情、驚險或喜劇氛圍感染觀眾。
第三、審美功能。以語言的優(yōu)美流暢、生動形象打動觀眾,造成觀眾審美愉悅。
第四、廣告功能。就是吸引觀眾,增加票房收入。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們都有一種好奇心,見到新鮮的事物都會感到興奮,樂于知曉,易受感染。
片名的翻譯是電影翻譯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引進的影片來說,要想在海外市場獲得商業(yè)成功,就要求電影譯名最大程度地符合大眾的口味。任何一部電影片名的翻譯,都應實現(xiàn)其在譯語文化中這四種或者其中一種功能。
片名的任務在于簡潔概括影視片內(nèi)容,凝練地揭示主題,盡最大可能吸引眼球,打動潛在的觀眾,促成其觀賞行動。這是片名翻譯的首要目的。以片名“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為例,如果譯為“麥迪遜郡之橋”,這個中文譯名非常普通,無法激發(fā)中國觀眾的興趣,因此很難保證電影商業(yè)價值目的的實現(xiàn)。但大家熟知的中譯名“廊橋遺夢”卻充分發(fā)揮了譯者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該譯名不僅提高了片名的概括性、藝術性等一般價值而且深入人心,得到了觀眾的極大認可,甚至還為電影本身增加了美感與色彩,可稱為目前電影名的佳譯之一,是片名信息、美感和祈使功能的完美結(jié)合。
以目的論來解釋和指導影片名翻譯,其優(yōu)勢在于更加深入地理解片名翻譯的目的性本質(zhì),明確片名翻譯的意圖,使譯者能通過綜合考慮各國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來完成影片名翻譯的商業(yè)行為。
目的論認為翻譯所應采取的方法策略是由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的,直譯還是意譯,忠實還是背叛,都是由目的原則決定的,這充分發(fā)揮了譯者的主體性,使電影片名翻譯具備了多樣化的翻譯策略。
1.音譯
音譯是用源語的語音形式來翻譯目的語的基本翻譯方法。音譯片名能更大程度保留原片名的韻律和節(jié)奏,使譯名極具異域特征。英國翻譯理論學家約翰·卡特福德認為翻譯是用一種等值的語言(譯語)的文本材料去替換另一種語言(原語)的文本材料。傳統(tǒng)翻譯中,音譯的例子很多。特別是涉及到觀眾熟悉的外來人名、英語專有名詞、地點、歷史事件時,一般采用音譯,如:Titanic (泰坦尼克號)、Jane Eyre(簡.愛 )、Macbeth(麥克白 )、Troy(特洛伊)等。又如“Casablanca”被譯為《卡薩布蘭卡》或被譯成《北非諜影》,這里筆者更贊同采取等值理論的翻譯?!犊ㄋ_布蘭卡》更能體現(xiàn)影片的風味,《北非諜影》未免流于俗套。
2.直譯
直譯是將原名的字面意思直接用譯語表現(xiàn)出來.此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語的形式和意義。電影《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堪稱片名直譯的典范。電影講述的是發(fā)生在一場葡萄園中的愛情故事,用“云”來比喻葡萄園,男女主角“漫步”其中,具有詩一樣的意境,不僅在詞匯語法上與原名對等,而且具備美感功能。又如Modern Times(摩登時代)、Roman Holiday(羅馬假日)、American Sweethearts(美國甜心)、Brave Heart(勇敢的心 )、The First Blood(第一滴血)等片名的翻譯都采取了直譯的翻譯方法。
3.意譯
由于文化習俗不同,中英文電影片名的形式、內(nèi)容和風格都不盡相同。當原片名與譯名在各種價值因素難以對等時,譯者可以脫離原名的字面意思,根據(jù)影片的內(nèi)容采用增詞、減詞、擴充詞義、濃縮詞義、轉(zhuǎn)換詞性的方法來完成翻譯目的。
英文影片片名中時間、地點、主題、情節(jié)都可以成為片名。特別是以人名命名的片名不勝枚舉。例 如:Leon,F(xiàn)orrest Gump,Kate and Leopold,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等。電影Forrest Grump的譯名《阿甘正傳》堪稱中西文化合璧的佳作。譯名借用魯迅的《阿Q正傳》點出這部電影是人物傳記題材,同時用一個“甘”字點出了主人公的姓氏,不但發(fā)揮了片名的信息功能,而且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意識和接受能力,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容易被觀眾接受和理解。電影名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具有兩個翻譯版本分別為《本杰明·巴頓的奇事》和《返老還童》,前者以源語文本為藍本,運用等值理論直譯,后者采取歸化策略意譯,用“返老還童”來吸引受眾。
成功的片名意譯佳作不乏少數(shù),例如 CarfieId采用增詞法譯為《加菲貓》既保留了主人CarfieId的音譯,又突顯其“貓”的身份,形神兼?zhèn)?。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Madison County Bridge(廊橋遺夢),The Fugitive(亡命天涯 ),Pretty Woman(風月俏佳人),Speed(生死時速),Ghost(人鬼情未了)等這些片名的翻譯既保持了原片名的神韻、頗具美感,又傳達了故事的情節(jié)信息,易于觀眾理解。
4.創(chuàng)造性翻譯
創(chuàng)造性翻譯是指原片名的文化聯(lián)想在譯語觀眾心中不能喚起共鳴時,譯者拋開原片名的形式與內(nèi)容而另辟蹊徑,完全根據(jù)影片的內(nèi)容和意境重新命名,使譯名與影片內(nèi)容相輔相成,而且能更大限度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種方法近年來在影視翻譯中非常流行。如電影Leon-the Professional 細膩地刻畫了一個職業(yè)殺手與一個小女孩的微妙情感:他們相依為命,亦師亦友,患難與共。譯名《這個殺手不太冷》將動作及感情共冶一爐,別具一格。又如電影Thelma and Louise講述了片中兩個女主角塞爾瑪與路易斯一起開車外出度假,在路上卻遭到一連串的性暴力和性騷擾,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人后逃跑,她們以英雄主義的方式向男性社會抗爭,最終以同樣方式被推向不歸路。原片名《塞爾瑪與路易斯》是用了女主角的名字,很顯然這無法提起中國觀眾的興趣,而譯名《末路狂花》擺脫了英文的限制,不僅與影片的主題和內(nèi)容十分吻合,而且深入人心,受到了觀眾的極大認可,甚至還為影片本身增加了美感與色彩。影片The Departed漢譯名為《無間道風云》。影片描述的是主人公們那種令人心驚膽顫、行尸走肉般的悲慘臥底生活,這與當年風靡香港影壇的《無間道》(Infernal Affairs)揭示的主題很相似,因此用《無間道風云》來命名再合適不過。中國觀眾一看就能明白這是美國版的《無間道》,文化交際意義瞬間得到了傳遞。另外還有一些經(jīng)典的佳譯,如: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 ),Mr.Holland’s Opus (春風化雨)等等。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電影為觀眾而創(chuàng)作,并以觀眾的接納、欣賞和評判為生存的依據(jù)和標準。電影要想吸引受眾,片名的翻譯的確是重中之重。在目的論的指導下,進行電影片名的翻譯使我們具備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因此,片名的翻譯應以目的論為導向,在準確把握原作的主題、基調(diào)和風格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出藝術上具有審美情趣、文化上具有傳播價值的佳作。
注釋
[1]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陳宏薇.新實用漢譯英教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02.
[1]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1):59.
[2]王惠玲,張碧航.目的論在電影名翻譯中的運用[J].西北大學學報,2006,(9):160
[3]王焰,鄭賢貴.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4]劉紅輝.西方電影名的翻譯特征[J].大眾科技,2005,(1).
[5]龍千紅.英語電影片名佳譯賞析.兼談電影翻譯對譯者的要求[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