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
評彈演員的演出特點是,一兩個人,深入鄉(xiāng)鎮(zhèn)碼頭,面對面地為聽客演出,你演得好,來的人就多,請你去演出的書場也多,演得不好,來的人少,請你去演出的書場自然就少。所以作為評彈演員,更能深切地體會到聽客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每一次演出都要盡力使“衣食父母”們滿意。但是,每次踏上書臺,面對著各色不同的聽眾,要使他們都感到滿意,還真的不太容易。
首先是“本子”,書要說的好腳本很關鍵,我們有句行話叫“書說人,人說書”,里頭的差別可大了。老藝術家可以把一回不怎么好的書說得很精彩,而作為年輕藝人目前還很難達到。特別是如今的聽客,知識水準越來越高,輕易糊弄不得,如果腳本本身就短斤缺兩、漏洞百出、強詞奪理,聽眾在下面搖頭嘆息,說書人則在臺上口軟無力、冷汗淋漓,這臺演出也就“GameOver”了,明天等著剝皮跌吧,所以每次拿到劇本后我都會先通讀一遍,再仔細琢磨琢磨,書路是不是通順,時間、地點、人物,情節(jié),是不是都在一個“理”字上。
其次才是考慮該如何來“說”,有人笑道:這個“說”還不簡單,從小到大那么多年,難道誰還不會說話嗎?只要把故事按劇本念完就算完成任務了。如果這么想,那就大錯特錯了!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作為評彈演員,每天在臺上演出兩個小時,如果在開場的第一分鐘,不能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來,那么這臺演出基本上就不能算成功了!
如何來做好這個“說”呢?拿到劇本不是去盲目地背,而是首先要讀懂劇本內(nèi)容,把故事情節(jié)及人物自己理順了,了解透徹了,再把劇本按照自己的語言方式和書場中的效果進行合理修改。比如我說的長篇《翠鳳奇案》原劇本開頭是:“我的這本書發(fā)生勒浪清朝,清朝分為十個皇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所以我這本書的時間是發(fā)生在乾隆的爺爺,雍正的爸爸,康熙手里的事情。今天是康熙二十四年十月底!”就這個幾句說表,一看就是劇作者按照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表達方式而寫的,但是并不一定適合你,那么拿來后就需要按照自己的思路來修改,比如:“本書發(fā)生勒浪清朝,今天是康熙二十四年十月底!”這樣既能說的自己舒服,又能直接切入正題,把觀眾一下子帶到你的思維和當時的場景之中。
進而我們還要注意標點的劃分。節(jié)奏感就是一種美感,標點的劃分直接影響到說書的節(jié)奏感,我認為這點對說好一部書非常重要,但往往會被忽視。有的演員在演出的時候往往不劃標點,或者亂劃標點。比如:“從前有一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和小和尚講故事講什么呢他們在講三個和尚挑水吃的故事!”這樣說往往自己說得累,說的氣喘噓噓,而觀眾卻聽得一頭霧水!所以自己要先劃分好標點,注意停頓的時間。哪里該劃為逗號,哪里該劃為句號,哪里是感嘆號,哪里是問號……。如:“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破舊不堪的廟!只見廟里有個白發(fā)蒼蒼的老和尚和一個乳氣未脫的小和尚,兩人坐在蒲團上,老和尚雙手合十,笑瞇瞇的在和小和尚講故事。那么他在說什么故事呢?三個和尚挑水吃的故事!”這樣的說法,娓娓道來,既豐富了原來的劇本,又給聽眾帶來的是一種立體感,使他們身臨其境,說書者又不累,語氣語調更能從容不迫!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此外為了避免長時間的說表使得聽客疲勞、打瞌睡,需要不時地調節(jié)場里的氣氛,因此說書時我還特別注重“噱”!原劇本里一般不大會有噱頭,如果就照著劇本這樣去說,往往會比較平淡無味。我就把生活中遇到的,老師那聽來的,網(wǎng)上看到的信息再經(jīng)過自己的語言組織好穿插到自己的書里去,評彈界有兩句經(jīng)驗之談:一是“噱乃書中至寶”,二為“一噱遮百丑”,這是由于“噱”的特殊功能所決定的。好的噱頭對深化作品主題、推動書情發(fā)展、激化戲劇矛盾和塑造人物形象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深入淺出地幫助聽客領會書中的情節(jié),形象地使聽眾腦海中展示出真實的場景,以彌補曲藝缺乏具體實景的不足。好的噱頭、合理的穿插將使評彈藝術更趨完整、精彩,更能博得聽眾的青睞。有一次在上海鄉(xiāng)音書場演出,我的開場白是這樣說的:我叫朱斌,師從江蘇省評彈團楊溪蔭老師,下手叫王惠鳳,上海評彈團一級演員,師從評彈名家徐麗仙老先生,在臺下生活上我叫她為姐姐,但是按照評彈界的輩分我叫她奶奶,此時稍作停頓,臺下已是笑聲一片,于是我接著說:為什么呢?因為我的老師楊溪蔭師從上海評彈團的王伯蔭,而王伯蔭師從大名鼎鼎的蔣月泉老師,她的老師是徐麗仙,徐麗仙和蔣月泉平輩所以我叫她奶奶!這時對著下手笑道,奶奶今天開篇你來唱吧!聽眾一片笑聲和掌聲,熱烈的情緒得以延伸,下面的書就好說多了。
最后說的過程中缺不了演,演和說是分不開的,在演出長篇彈詞《萬貴妃》的時候有時候其實劇本并無多少字,也就是說并不能說很長的時間,而其內(nèi)容確又比較乏味,也就是我們評彈的術語叫弄堂書!這時我就充分利用影視的表演手法,也就是突出這個演字!比如:梁芳密告萬貴妃:國太娘娘要弄死你,定你死罪!就這個幾個字,我就利用了演字,我正對下手位置,斜對觀眾,說道:娘娘千歲大事不好了,這么樣長那么樣短,國太娘娘要定,定,此時對后面或者四周看看,好想是防備別人偷聽的樣子,然后再說,要定你干預朝政陷害忠良之罪,你趕快拿個主見吧!這樣既豐富了內(nèi)容,使聽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聽眾的神始終被我抓住,同時我又彌補了這段說的乏味的不足,可謂一舉三得!可見演的重要性!
當然上面所說的只是如何把這個“說”說好的基本要素!“說”的涵蓋內(nèi)容還很廣,需要我們在演出中不斷琢磨,不斷積累。從生活中提煉出各種元素豐富到評彈的說表藝術中來,從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特色的高品位的評彈表演說表藝術。要想不斷提升自己“說”的水平,作為青年演員要以敬畏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所從事的藝術,不斷加強學習、博覽群書,及時了解社會動態(tài),廣泛吸取同行和其它藝術形式的優(yōu)長,進而實現(xiàn)自我提升。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進步,適應聽客不斷提升的欣賞水平,使得自己的藝術生命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