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燦,趙燕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92609部隊,北京 100077)
生物活性炭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李 燦,趙燕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92609部隊,北京 100077)
生物活性炭技術是將吸附和生物分解結合起來的水處理新技術。本文簡述了生物活性炭的凈水原理和形成方式,以及生物活性炭在處理微污染水源水、生活污水和工業(yè)廢水方面的研究進展,并對生物活性炭技術的發(fā)展進行了展望。
生物活性炭;水處理;凈化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農業(yè)生產的迅速發(fā)展,工業(yè)廢水、城市污水排放量越來越大,河流和地下水污染日趨嚴重,許多地方的飲用水水源中有機污染物超標,不僅嚴重污染了環(huán)境,而且威脅了人類的健康。因此研究與探索先進的水深度處理技術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活性炭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孔隙發(fā)達、比表面積大,因而具有極強的吸附功能,在水處理方面可發(fā)揮重要的作用,20世紀初,發(fā)達國家就已將其應用于水質凈化。但活性炭吸附飽和后即失去了吸附能力,需要經常進行脫附再生處理。但因脫附再生處理的成本較高而限制了活性炭的應用。20世紀60年代末發(fā)現,在用活性炭處理飲用水的過程中,由于生物膜的作用,活性炭的再生已不再是經常和必需的了,這就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生物活性炭技術。
生物活性炭(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BAC)技術是利用活性炭巨大的比表面積和發(fā)達的空隙結構對水中有機物和溶解氧的強吸附特性,以及其作為載體可成為微生物集聚、繁殖、生長的良好場所,在適當的溫度和營養(yǎng)條件下,使吸附的有機物得以生物分解,同時不斷地空出一些吸附空位以供其繼續(xù)進行吸附。這種生物再生現象可使活性炭的使用壽命延長。水中一些較難降解的有機物因被吸附而在活性炭表面富集,延長了有機物與生物的接觸時間,為微生物的分解提供了有利條件,因而使得難降解物質得以去除。這些特點使生物活性炭技術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飲用水處理中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1]。
(1)工程菌的再生作用
吸附飽和的活性炭經過馴化培養(yǎng)的菌種處理后,可恢復吸附能力。生物的再生作用是由于工程菌的降解作用可使活性炭表面和水中的有機物濃度降低,破壞了原有的固液平衡關系,產生了逆濃度梯度脫附,從而使活性炭得以再生。再生處理只要求恢復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但不一定能形成生物活性炭。
(2)生物活性炭的協同凈化作用
由于大多數細菌的大小均為微米量級,故工程菌主要集中于炭顆粒的外表及鄰近的大孔中,而不能進入微孔中。工程菌能直接將活性炭表面及大孔中吸附的有機物降解掉,從而使活性炭表面的有機物濃度相對降低,造成炭粒內存在一個由內向外減小的濃度梯度,有機物就會向活性炭表面擴散,可逆吸附的有機物會因此脫附下來而被微生物利用。另外,細胞分泌的胞外酶和因細胞解體而釋放出的酶類(納米級大小),能直接進入BAC過渡孔和微孔中去,與孔隙內吸附的有機物產生作用,使其從原吸附位上解脫下來,并被BAC表面上的工程菌所分解,從而構成了吸附和降解的協同作用,即BAC具有的雙重功能。這樣就能保證BAC在生物降解和活性炭物理吸附的雙重作用下長期穩(wěn)定地運行,已有實驗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Mark等對吸附用和生物載體用的活性炭進行了研究[3],結果表明BAC運行穩(wěn)定,有機物的去除率主要是靠生物降解的作用。
BAC的形成有兩種方式:工程菌人工固定化與自然形成。人工固定化BAC是人為投加已經過篩選、馴化的工程菌,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自然形成的BAC無選擇性,生物相復雜,所以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環(huán)境,生物降解作用較小。在協同凈化作用上兩者也有很大差異:
(1)生物降解與活性炭吸附協同作用的起始時間不同
人工固定化BAC對有機物的降解自始至終是物理吸附和生物降解協同作用的結果,即處于穩(wěn)定期;而自然形成BAC需要經過馴化階段、增長階段才能達到穩(wěn)定。
(2)物理吸附作用的時間不同
人工固定化BAC一開始就存在工程菌,在物理吸附的同時又有生物降解作用,工程菌的存在也不影響物理吸附作用,所以有機物在 被吸附的同時就被降解掉,這樣就大大延長了活性炭的吸附飽和期,即延長了活性炭的使用壽命。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楊基先提供了具體的試驗步驟[4]:1)固化BAC的形成流程:單株菌斜面培養(yǎng)活化(30℃,24h)→ 組合 → 搖瓶培養(yǎng)(30℃,24h)→ 炭在菌液內浸泡(固定化)(18℃,24h)→ BAC柱馴化培養(yǎng)(18℃,5mL/min,24h);2)正常處理運行條件:出水量40mL/min,接觸時間30min,連續(xù)24h曝氣。
我國目前的飲用水水質明顯低于國外發(fā)達國家,一方面是由于水環(huán)境污染造成的飲用水源水水質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絕大多數污水處理廠主要采用的是“混凝、沉淀、過濾、氯消毒”等傳統的凈水工藝,導致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理想。飲用水中的這些微量有機物,特別是高穩(wěn)定性的溶解性有機物,如鹵代有機物、硝基化合物、多環(huán)芳烴等,都會嚴重威脅人體的健康[5]。針對水源普遍受到污染的現狀,國內外發(fā)展了一些污染水源的處理技術,生物活性炭技術以及和其他方法聯用的技術以其投資較少、對有機物的處理效果好而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視。
王晨等[6]將工程菌循環(huán)固定在活性炭上,利用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工藝處理含硝基苯的微污染水源,并以活性炭在同樣條件下進行對比試驗。裝置如圖1。
圖1 試驗裝置[6]
試驗結果表明,IBAC啟動速度快,對微污染物凈化效果較高,對濁度去除效果較好;在進水硝基苯濃度低于26μg/L時,出水中檢不出硝基苯;在硝基苯濃度突然增加時,其恢復凈化能力的時間較短。與活性炭相比,IBAC對硝基苯具有更好的凈化效果,利用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藝深度處理含硝基苯的微污染水,可以完全吸附進水中的硝基苯,并且對硝基苯進行原位生物降解,出水中其他各項指標均可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
施東文等[7]利用常規(guī)/臭氧生物活性炭組合工藝處理受污染的黃河水,其工藝流程如圖2。研究結果表明,僅用常規(guī)處理單元雖然對CODMn、UV254、三氯甲烷前體物、藻類、2-甲基異莰醇均有較好的去除效果,但出水水質不能滿足我國生活飲用水標準。需增設深度處理單元,才能有效降低有機物的含量,并滿足我國的飲用水標準。
圖2 處理黃河水的組合工藝流程
生活污水主要來自家庭、商業(yè)、機關學校、旅游服務業(yè)及其他城市公用設施。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機物,如淀粉、脂肪、蛋白質、纖維素、糖類、礦物油等,其中CODCr(化學需氧量)、BODs(生物需氧量)、TKN(凱氏氮)、TN(總氮)、TP(總磷)也較高。將生活污水加以回收利用,實現污水資源化,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經濟而有效的途徑。但隨著對水質要求的提高,傳統的水處理工藝已經不能滿足安全、優(yōu)質的供水水質要求,因此必須進行深度處理。BAC技術由于處理效果好、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而成為生活污水深度處理的有效方法。
蘭淑澄等[8]采用絮凝過濾—BAC工藝處理上海寶鋼鋼管分廠廠區(qū)洗浴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如圖3?;炷端幭到y投加硫酸鋁作為絮凝劑去除懸浮物和膠體。采用升流式常壓過濾塔,塔徑D=2m,以聚乙烯顆粒作為輕質濾料,濾層高度H=1m,濾速VL=7m/h,濾塔每天反沖一次,采用氣水聯合反沖;BAC裝置采用降流式生物炭塔,塔徑D=2.6m,空塔速度VL=4m/h,內裝填寧夏太西煤為原料的優(yōu)質水處理炭(Φ=1.5mm,H=3mm,柱狀炭),炭層高度2m,炭層供氧氣水比4:1。每天氣水聯合反沖一次炭層,反沖強度10L/s·m2。該裝置采用PLC控制系統,可達到啟動、運行、反洗、停車等完全自動控制操作,除配藥及巡回檢查外,可作到基本無人操作。運行3年多,SS、COD、BOD5和洗滌劑去除率分別為68.1%~74.5%、57.7%~69.2%、64.1%~77.6%、81.8%~90.6%,處理效果好,出水達到中水標準。
圖3 生活污水處理工藝流程
崔福義等[9]采用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為主的處理工藝對洗浴廢水進行處理。處理后水的濁度、高錳酸鹽指數、LAS和浴臭平均值分別為2146NTU,312mg/L,0.113mg/L和0級臭味,IBAC可有效去除洗浴廢水中的有機物。IBAC經過反沖洗后,仍具有良好的凈化效果,在運行10個月后的IBAC上,人工固定化的工程菌仍占優(yōu)勢,活性炭也具有較高的碘值和亞甲蘭值。
據統計,我國2006年工業(yè)廢水排放總量為239.5億t[10]。與其他工業(yè)廢水的處理方法相比,生物活性炭法(BAC)在低濃度、難降解的有機廢水的處理方面有較大優(yōu)勢,許多研究者將BAC技術成功應用于制藥、煉鋼、印染和石油廢水等工業(yè)廢水的處理。
劉瑛[11]采用BAC法對石油化工污水進行了以回用為目的的深度處理試驗。試驗以含油污水二級出水為原水,直接泵入生物活性炭柱進行處理?;钚蕴繉痈叨葹?00cm,污水流量根據試驗設計取1L/h、2L/h、4L/h三種情況。結果表明,此工藝具有良好的深度處理效果:試驗出水的濁度、氨氮含量、COD及石油類含量,均達到回用標準。COD濃度由進水的107.88mg/L降低到21.05mg/L,平均去除率達到80.4%;氨氮平均含量由進水的14.53mg/L降低到4.30mg/L,平均去除率達到71.2%;濁度由進水的19.55NTU,降低到出水的0.74NTU,平均去除率為96.2%;石油類含量由進水的14.67mg/L,降低到4.87mg/L,平均去除率為66.8%。
徐竟成等[12]以生物活性炭濾柱采用自然掛膜的方式處理某大型鋼鐵企業(yè)的煉鋼廢水(流程如圖4)。結果表明,BAC工藝對鋼鐵工業(yè)廢水中濁度、有機物及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都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在停留時間為45min的運行工況下,濁度、COD、氨氮和總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別達90%、55%、84%和44%;經過富含鐵、錳廢水的長時間過濾,活性炭填料表面形成的包括鐵、錳氧化細菌在內的生物群系,對鋼鐵工業(yè)廢水中的鐵、錳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在濾柱濾速為1.6m/h、停留時間為45min的運行工況下,鐵、錳平均去除率超過78%,基本達到GB/T19923-2005循環(huán)冷卻水系統補充水水質要求。
圖4 處理鋼鐵廢水流程[12]
某學院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處理量為2000m3/d。該工程投入運行后,性能十分穩(wěn)定。工程設計布局合理,占地面積小,操作方便,出水水質清澈。
該工程總投資為380萬元,主體設備壽命可達20年以上,其運行費用僅為0.30元/t(按投資建設費計算),由于處理水質好,進行了中水回用,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扣除每年的綜合運行費用后,約3年的時間可全部收回投資,且操作管理方便,只需要定時巡視即可,無須專人值守。
[1]Kim,Woo Hang, et al.Pilot plant study on ozon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8):21-28.
[2]任南琪,李建政.環(huán)境污染防治中的生物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3]Mark A.Carlson, kerin M.Heffernan, et.al. Comparing two GAC for Adsorption and Biostabilization. J.AWWA,1994,86(3).
[4]楊基先,馬放.利用工程菌處理含油廢水的可行性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3(2).
[5]劉紅,謝倍珍,李安婕.生物活性炭水質凈化理論和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6]王晨,馬放,山丹,等.固定化生物活性炭處理含硝基苯微污染水的可行性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07,28(7):1490-1495.
[7]施東文,謝曙光,汪蕊,等.常規(guī)/臭氧生物活性炭組合工藝處理受污染黃河水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版(預印本),2001,1(3):1-4.
[8]蘭淑澄.過濾-生物活性炭技術處理洗浴廢水[J].環(huán)境保護工程與技術,2002,(8): 16-17.
[9]崔福義,楊海燕,馬放.IBAC工藝對洗浴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能與機理[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5(2): 275-279.
[10]http://www.sepa.gov.cn/cont/swrkz/shzl/200804/t20080428_121711.htm
[11]劉瑛.生物活性炭法處理石油化工二級出水的試驗研究[M].西安:長安大學,2006.
[12]徐竟成,黃翔峰,王禎貞.生物活性炭深度處理和回用鋼鐵工業(yè)廢水[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07,29(11): 862-866.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Technology in Water Treatment
LI Can, ZHAO Yan-jun
(Unit 92609, PLA, Beijing 100077, China)
The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BAC) technology is a new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which shows the su?periority of adsorption and biodegrad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ollutants removal mechanism of BAC. And it further elaborates the progress research of BAC in the treatment of micro-polluted water source,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water treatment; purification
X703
A
1006-5377(2012)05-0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