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北京與深圳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的首槌,到如今北京成為全球新興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交易中心,其間的艱難與曲折、光榮與夢想,刻在20年的時間長廊上,鑄成一部新時期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化交易與民間收藏的發(fā)展史。
從1992年到2012年,中國在這20年間實現(xiàn)了太多看似難以達成的目標,其中也包括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起步到崛起。
文物意識從何而來
文物藝術品拍賣,看似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參與,其實卻影響著整個社會??梢哉f,20年的拍賣史,對于社會的意義要遠遠大于拍賣企業(yè)本身。而這個意義,則是通過普通人對于文物的認識表現(xiàn)出來。為了探明普通人對于文物的了解,本刊編輯部特別做了一次隨機調(diào)查。調(diào)查對象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業(yè)共計230人。
1.您對文物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A價格非常昂貴(23%)
B歷史悠久(43%)
C漂亮好看(4%)
D文化價值高(30%)
2.這種印象主要來源于哪兒?
A博物館(43%)
B相關書籍(17%)
C有關拍賣行情的報道(23%)
D鑒寶類電視節(jié)目(17%)
3.您認為文物的最大價值在于什么?
A傳承文化(69%)
B可以投資升值(22%)
C可以欣賞研究(9%)
D不好說(0%)
4.您覺得文物與您最重要的關系是什么?
A我喜歡研究欣賞文物(31%)
B我愿意參與文物保護(26%)
C文物可以收藏投資(26%)
D沒關系(17%)
5.如果可能,您愿意購買文物作為收藏品嗎?
A愿意(44%)
B不愿意(8%)
C視具體情況而定(26%)
D沒想過(22%)
6.如果您想購買文物,會選擇什么渠道?
A古玩市場(39%)
B博覽會(17%)
C拍賣會(31%)
D其他(13%)
第1個問題考察的是普通人對于文物的基本認識,“歷史悠久”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未免有些偏差,很多現(xiàn)代文物也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文化價值高”是文物的一般概念;“價格非常昂貴”的認識必然是來源于拍賣,媒體對于高價拍品的報道具有極強的吸引眼球功效,而文物的價格體系恰恰由拍賣而來。
20年前,普通人只有在博物館里能見到文物,經(jīng)過這20年,拍賣成為人們認識文物的第二大來源。
對于文物價值的認識,高達69%的人認為它可以“傳承文化”,體現(xiàn)出一個正確的、宏觀的視角。而認為文物“可以投資升值”的人數(shù)也不少,多于“可以欣賞研究”一項,體現(xiàn)出普通人對于文物的看法,欣賞研究畢竟離自己很遠,投資升值的理念卻已深入人心。
第4個問題中,選擇前三個選項的比例相差不多,證明普通人的生活也從各個方面與文物發(fā)生著聯(lián)系。延展到下一題,44%的人有明確的購藏文物的意愿,而古玩市場和拍賣會則是大家認為最好的購藏文物渠道。
綜合以上6個問題可以看出,文物與普通人的距離并不遙遠,人們購藏文物、保護文物的意愿也十分強烈。這其中,拍賣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拍賣使社會形成了正常的文物流通市場,人們才能自由地購藏、欣賞文物,拍賣使文物的價值通過價格而直觀體現(xiàn),人們才由此而意識到文物的珍貴,萌生保護文物、投資文物的想法。普通人對于文物認識的提高,也正是20年文物拍賣的最大意義。